更新於 2024/11/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電商品牌寒冬年:中小獨立品牌的挑戰與思考

最近接連和幾個做電商品牌零售的好友聊天。

看起來今年獨立品牌電商,大多不太好過。這個不好過是與去年同期和前年同期業績相比。不過,前兩年全世界都處於不正常狀態,電商成績好感覺是必然的結果。就像我國中畢業的那一個暑假,我就長了快二十公分。隔年還說要再長二十公分,那沒幾年我就可以去 NBA 表演站立胯下灌籃了。

營業額下降其實不是問題,讓人痛苦的是這個過程,決策者該怎麼配合降落。前兩年疫情,大家油門都踩得很死,庫存、廣告、倉儲一定都催到底。這些都是成本,都不太可能馬上下降,會有一個下降的坡形。這個調整過程,如果營業額下降得比成本快,那可能就會出現虧損。

我相信一定有那種超果決的決策者,一看苗頭不對,馬上庫存廉價大拋售,廣告指數級向下砍,讓狀態回復到疫情前的配置。但我相信這樣的人不會太多,因為你不知道從年初開始的下修,到底會維持多久,也不知道隔月是否又會回升。

這些猜想,不能說是對市場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因為台灣的電商滲透率其實不算太高,覺得前兩年消費習慣大改變,能夠讓滲透率提高,應該不算妄想。

有人覺得,可能前兩年大家悶壞了,錢都拿去出國玩了。也有人覺得是今年初股市大熱,然後又出現災難性斷頭,一來一回很多人消費力被削弱了。也有可能是疫情其實帶來了根本性的經濟衰退,解封後大家都還在復原期。不管怎樣,很多獨立品牌主感受到的就是下降的痛苦過程。

但有趣的是,這兩週我和三家不同的開店平台的人閒聊,得到的是不一樣的資訊。對開店平台來說,今年總體營業額其實是成長的。但他們也跟我說,對他們來說營業額是成長的,但是他們發現對大多數單體品牌來說,營業額確實是下降的。


這代表,疫情確實讓大家看到電商的存在價值。而且,台灣的電商滲透率的確因為疫情上升了。只是,同時認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的人也變多了。根據這些平台內部人的分享,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他們確實增加很多小型品牌客戶。其中保健食品和美妝的品牌,暴增數量最可觀。

我自己的觀察,我們產業的競爭品牌,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說增加 100 個,應該都是低估了。但台灣消費者並沒有增加,大家褲兜裡的錢也沒有顯著增加。加上確實又可以出國了,需要被分配資源的地方變多了,一些日用品類型或者室內消遣用品,的確可能被降級或者擠壓。

而且對創業者來說,電商創業其實很複雜。你需要從品項開發、公司管理、行銷企劃、零售客服,通通都要略懂略懂。中小型獨立品牌創業要做得好,主導團隊要具備的技能其實不會比大型公司管理團隊少,而且還要求更濃縮。就算你做得很好,上限其實也不高。在台灣,單一獨立品牌能做到數千萬營業額就很不容易,不往跨境移動,能到數億級就差不多封頂了。也就是說,這是一條很辛苦的路……辛苦到有朋友想要踏進來,我都是勸退的。


很可惜的是,那些擠進來的競品都不是我朋友,我來不及勸退他們。


果不其然,今年中期應該是有開始出現倒閉潮。大部分沒經驗的創業者,出現營業瓶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降價促銷,不然就是把貨塞到經銷那邊去。比較沒良心的就會搞微商,去騙別人創業,並且把貨塞到對方口袋,自己先入袋為安。這些方法都會導致市場混亂,加上前面講的,消費者現在花費有更多標的要分配,如果不是奢侈類品項一定要買正品才有面子,一般用品是很有可能往廉價品移動。這些表現在蝦皮這類平台上,就是冒出一堆低價品,不然就是一堆小型 Line 群組內賣一些便宜到讓人懷疑人生的日用品。

今年成長迅猛的營養品類品牌,其中大部分創業者不可能因為我要賣,就投資個幾億自己去弄個營養品工廠。一定都是找專業代工,台灣能委託的營養品代工廠,叫得出名字的就那幾間。品質也就那樣,不會差太多。大部分的民生消費用品,其實品質差異沒那麼明顯,品牌主的產品開發邏輯也就那樣。這點去看募資品牌幾項熱門品,一直周而復始地有品牌推出類似品項,你應該也能自己歸納出來。

這也是我勸退諸多朋友不要再來做零售電商的主因之一,未來你真的很難做出某個品類屌炸天的改革商品。實體商品,如果不是有高成本專利護身的高研發成本品類,未來一定是越來越走向均質化。只要有心,願意花成本,大部分品牌都能做出跟你差不多好的商品。這類產品,未來就只能拼客戶的忠誠度、心佔率、新鮮感,這些東西都是需要靠大量的資訊內容和廣告堆積起來的。但長遠來說,最後拼的一定是通路到達率和資本效率,所以就算前期靠資訊內容建立起忠誠度,沒辦法把企業往上升級到更有資本效率的程度,很可能也是默默衰亡。所以,這條路真的不好走(再次勸退 XD)。

有一種廣告,是幾個穿著吊嘎,手臂紋花的男子。他站在倉庫裡面跟你講:「你想創業嗎?還在當員工嗎?」或者跟你說:「不要再被電商平台騙錢啦!XXX 我這邊只要賣多少多少!」今年這種廣告你看到多少次,可能就代表多少品牌、多少零售業者撐不過今年環境,而且他們還沒辦法自己把貨用低價倒掉。這種禿鷹類型的廣告數量,可能可以稱為倒閉指數吧。(如果你都看到這了,千萬不要拿著迷之自信,去跟著他們創業,真的不要。)

我自己感覺,今年是吃老本的一年,很多品牌都感受到極大的市場壓力,並且新客的獲取成本直線上升。這可能是台灣缺乏除了 FB 和 Google 以外第三個有效廣告平台的原因,也可能是疫情把一堆人憋出想當老闆的病,湧入很多新品牌跟你競爭。市場太複雜了,很難具體歸因到某件事上。但經過與多人會談後,我想水溫大概就是這樣,應該不是我們自己在抱怨而已。(所以可以放心地難過一下?)


感覺市場整體在做體質重整,很多前兩年的策略都要被重新檢視。我們也只能想辦法回應了。還好,我們手上還有數萬舊客。裡面還是有一定比例的客戶,不離不棄地定期回購。讓我們在這個重整過程中,雖然不斷感受到痛苦,但還不致於立即斃命……還能活過今年。只希望明年會越來越好……

身為單一品牌的創辦人,我們都很欠缺橫向資訊。這讓我們很容易陷入焦慮和對自我決策的懷疑之中。今年要進入電商零售最忙碌的 Q4 了,感謝最近願意跟我聊聊這件事的朋友們。這篇是寫給你的,希望明年我們還能再聊。


(真的不要今年跳進來搞,除非你骨骼清奇是天生練武的材料,去做別的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