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個私人社群看到有人提問,內容是有關於提問者在 Threads 上看到一篇引用文章(如下),他詢問群組裡的前輩們,如果遇到這樣的狀況,會有什麼反應、如何應對?
剛剛看到一篇《習慣性反問》整個火起來。
習慣性反問,到底有多傷人?好好說話,就是在用心愛對方。
試想一下這幾個場景:隨口跟父母抱怨工作很累,他們卻說:「誰工作不辛苦?只有你累嗎?」
在家裡找不到某樣東西,問另一半,他說:「我怎麼知道?你自己不會找嗎?」
點奶茶問朋友要冰的還是熱的,他卻說:「不然呢?這還用問嗎?大冬天我喝冰的幹嘛?」
看到這些對話,你是什麼感受?是不是覺得內心有一股無名火,覺得他們莫名其妙。
明明回答「別想太多」「沒看見」「熱的」就能解決,卻一定要用反問句來噎你一下。
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反問的一方激起另一方的怒火,把簡單的溝通變成吵架,嚴重破壞關係。
為什麼「反問」會有這麼大的殺傷力?
怎麼和喜歡「反問」的人相處?
如何改掉「反問」的習慣?
「反問」的關鍵不在於得到答案,而是強調語氣,表達情緒。
a 可能是藉著反問引出對另一件事的態度。
(乾不要牽拖好嗎 那件事過不去不是別人的問題 跟你說話的人也太倒霉)
b 可能是為了展現優越感。
「反問」還有個功能是轉移提問權,把提問的主體換換成自己,的是為了控制話題的走向,或者控制對方。
我覺得這個問題蠻好的,因為不論在家庭裡、職場上,會用這個模式來應答的人其實不在少數...也就是說,在人生的旅程上,遇到這個情況,機率非常高,高到可以視作一個合理現象,至少,對我目前的人生經驗來說是這樣的。
可能算是一種幸運,我的母親就是習慣這樣表達的人,即便沒有惡意。
還記得某年冬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北海道自助旅遊,但很不巧的是,在出國前我得了重感冒。
我從小便是過敏體質,上呼吸道極弱,每當換季時節,溫度、濕度一有劇烈變化,我就會由過敏引發感冒,最常見的即是鼻竇炎併發中耳炎、扁桃腺炎...等,吃藥吃到不必看藥單,就能大概猜出每個藥片的功能,是我的奇怪技能樹之一。
由於那次出國訂的是紅眼班機,又必須轉機,感冒沒能好好休息的我,經歷兩次起降,耳膜和鼻竇痛到滲血。好不容易抵達層雲峽的飯店,我卻開始發燒,哪也不能去...
「怎麼辦?...」害大家行程都泡湯,在床上的我感到身體無力又難過,比起身體不舒服這件事,給人添麻煩更讓我懼怕...其中有很多原因,也許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探討。
「能怎麼辦?藥也吃了不然呢?你平常就不好好照顧自己,誰能管你?」可能沒有逐字正確,但我媽就是這樣回我的。
我聽完...很受傷,非常非常。本來就難過的我,窩進被窩裡無聲地哭,因為哭出聲大概會給人帶來更大的麻煩。
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舉凡如引言文章說的「我怎麼知道?你自己不會找?」、「只有你累?我都不會累?」、「不然呢?這還要我說?」......我一點都不陌生。
「為什麼要讓我經歷這種事?我不是你的小孩嗎?」以前,我總是會抱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說話就要這樣話中帶刺?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為什麼只要跟媽媽說話,我就很想生氣!
明明我對誰溝通大多不會有大問題...為什麼跟家人說話就變沒耐心了?我是不是...對內對外雙面的、糟透的人?
抱著這些疑惑,我看了很多心理/勵志相關的書,因為我想治癒自己,內心實在太多疑問了,我不曉得怎麼化解它們。
-
有一天,我發現「為什麼要讓我經歷這種事?我不是你的小孩嗎?」
這句話,本身也是一個反問句。
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我不想經歷這種事,你不應該這樣對我,因為我是你的孩子。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因為你是我的媽媽,我希望你可以好好愛我。
原來啊...原來我是渴望被愛卻沒有被滿足,所以才有了「為什麼要讓我經歷這種事?我不是你的小孩嗎?」
這種說出來像是要吵架一樣的尖刺。
回過頭去檢視那些曾經讓我受傷的每一句話...
「能怎麼辦?藥也吃了不然呢?你平常就不好好照顧自己,誰能管你?」
他的原意,會不會是:該怎麼辦好?藥已經吃了,藥效卻沒那麼快...平常沒能時時刻刻保護你,這種時刻我應該怎麼樣才能幫上忙...實在太氣自己無法給予任何協助了。
「只有你累?我都不會累?」
原意可能是:我也好累好累,已經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以分給你了...我對自己感到失望。
「不然呢?這還要我說?」
原意或許是:我真希望你能多了解我一點,像我愛你那樣愛我、在意我的每個小細節。
…
諸如此類。
一旦向下挖掘,忽略讓人不舒服的表象,向外同理對方的底層需求、向內看清讓自己不舒服的根本原因,就會發現只用第一時間的情緒來決定自己真正的感受,實在會忽略很多細節,而這些細節,才是真正能夠推動解決事情的方法。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之所以這種「反問式回話」使人不舒服,其實是因為我們期待對方不要使用這種方式,“不舒服”、“惱火”就是一種負面情緒,是因為我們在乎,而在乎產生了期待,期待落空,我們才生氣的。
如果雙方都只看彼此的表徵,沒有人去留意這些內心小細節,那事情便會僵持不下、永遠無法被解決。
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因為能讓我們心理上感到不舒服的人,都是我們在乎的人,無論在乎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是重要的家人、朋友,或是必須配合的同事、上司、任何利害關係人...我們真的要在第一個反射性感受關卡,就放棄了嗎?
在職場上來說,遇到這樣的同事,或許可以遠離吧~轉調部門或離職都是一種方法,但這並沒有解決「這件事情」,只是躲開它,下次在其他職場又遇到類似的事,又會再度躲開,因為從來都沒有處理成功的經驗,只有躲開的經驗而已。這是一種選擇,沒有不行。
在家庭裡來說,我們無法選擇這輩子的家人,無論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親戚,除非斷絕關係,不然躲不了的。又比如玄學上來說,這輩子未完的事,下輩子還會待續,只要靈魂沒有解決這個課題,它就會一直黏著你,宏觀來說...你躲不了的。
想解決這個窘境,就只能停下腳步,留心細節而已。
當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要這樣做,端看你對這個人有多麽在乎。能量是有限的,而同理和內心挖掘是需要巨大精力消耗的,所以我們無法讓全世界每個人都滿意,但我們值得擁有選擇權,自己決定要對誰悉心同理。
如果讓你不舒服的那個人,對你來說很重要,那就花一點能量重新檢視彼此真正的訴求吧?
你會有收穫的~跟你保證!
這個問題,其實一開始是大家在聊職場溝通這件事延伸而來的。
在職場上打拼十幾年的我,多多少少遇到過不少“鬼故事”,年輕氣盛的我為了想完成專案的這股雄心壯志,吃過的苦頭不算少,但直到我在挖掘內心小孩與成長經歷這件事,才慢慢從同理家人,到同理主管、同事...甚至老闆。
我絕對不會跟你說「職場上那些用反問句的人都是對的」,因為使用任何方式讓對方感到不舒服,除了懲罰犯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因為自身心態不夠成熟;世上的事情本無對錯,只有立場和觀點不同,用情緒勒索或其他任何使另一個個體受到傷害這件事,本來就是個看似有效實則無效的方法,是一種達到短期目的的手段,長期來說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至於怎麼應對...首先,你需要先知道你想不想應對。先問自己處理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吧!想練習溝通、基於個人成長、想讓事情順利進行、希望對方做出什麼行為...任何原因都可以,只要有足夠的理由與動機,採取了同理對方根因的行為,成長的都會是你自己。相對來說,如果其實不想應對這件事,那放手遠離也不是一件壞事...
「任何原因都可以」,不做也可以!
我想額外提醒你的是,同理與挖掘這件事,成長的只會有你自己...千萬不要想要去「改變對方」,對方已經以這個模式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他活得好好的,你為什麼要干涉他繼續活下去呢?請把焦點拉回自己身上,為自己調整與改變就可以了!
聽起來很讓人覺得有點失望?
那麼我可以再跟你分享一件事:自從我用這個方法去應對家人和同事之間的關係,其實我有發現周遭的人悄悄的起了一點變化~無論這個變化是我所相信的,還是真實被轉變的。
也許,我以前在別人眼裡也是帶刺的,只是我沒有發覺,畢竟,我當時也是以這樣的方式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啊!
附註:北海道的事情,後來透過弟弟證實,我媽當下其實很焦慮、很擔心。那個年代的長輩們其實很壓抑,上一代並沒有教他們怎麼排解負面情緒,大多時候只能忍耐、再忍耐...但常態來說,沒有父母不愛子女的,他們也許不曉得怎麼表達,但請相信他們真的很愛自己的孩子。越是在乎,才越容易失控啊!寫這篇是紀錄我自己的心態成長,不是要批判我媽,我很愛我的家人們!
願你心靈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