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你也被「反問法」惹怒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今天在某個私人社群看到有人提問,內容是有關於提問者在 Threads 上看到一篇引用文章(如下),他詢問群組裡的前輩們,如果遇到這樣的狀況,會有什麼反應、如何應對?


剛剛看到一篇《習慣性反問》整個火起來。
習慣性反問,到底有多傷人?好好說話,就是在用心愛對方。
試想一下這幾個場景:隨口跟父母抱怨工作很累,他們卻說:「誰工作不辛苦?只有你累嗎?」
在家裡找不到某樣東西,問另一半,他說:「我怎麼知道?你自己不會找嗎?」
點奶茶問朋友要冰的還是熱的,他卻說:「不然呢?這還用問嗎?大冬天我喝冰的幹嘛?」
看到這些對話,你是什麼感受?是不是覺得內心有一股無名火,覺得他們莫名其妙。
明明回答「別想太多」「沒看見」「熱的」就能解決,卻一定要用反問句來噎你一下。
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反問的一方激起另一方的怒火,把簡單的溝通變成吵架,嚴重破壞關係。
為什麼「反問」會有這麼大的殺傷力?
怎麼和喜歡「反問」的人相處?
如何改掉「反問」的習慣?
「反問」的關鍵不在於得到答案,而是強調語氣,表達情緒。
a 可能是藉著反問引出對另一件事的態度。
(乾不要牽拖好嗎 那件事過不去不是別人的問題 跟你說話的人也太倒霉)
b 可能是為了展現優越感。
「反問」還有個功能是轉移提問權,把提問的主體換換成自己,的是為了控制話題的走向,或者控制對方。


我覺得這個問題蠻好的,因為不論在家庭裡、職場上,會用這個模式來應答的人其實不在少數...也就是說,在人生的旅程上,遇到這個情況,機率非常高,高到可以視作一個合理現象,至少,對我目前的人生經驗來說是這樣的。


家庭背景


可能算是一種幸運,我的母親就是習慣這樣表達的人,即便沒有惡意。


還記得某年冬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北海道自助旅遊,但很不巧的是,在出國前我得了重感冒。


我從小便是過敏體質,上呼吸道極弱,每當換季時節,溫度、濕度一有劇烈變化,我就會由過敏引發感冒,最常見的即是鼻竇炎併發中耳炎、扁桃腺炎...等,吃藥吃到不必看藥單,就能大概猜出每個藥片的功能,是我的奇怪技能樹之一。


由於那次出國訂的是紅眼班機,又必須轉機,感冒沒能好好休息的我,經歷兩次起降,耳膜和鼻竇痛到滲血。好不容易抵達層雲峽的飯店,我卻開始發燒,哪也不能去...


「怎麼辦?...」害大家行程都泡湯,在床上的我感到身體無力又難過,比起身體不舒服這件事,給人添麻煩更讓我懼怕...其中有很多原因,也許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探討。


「能怎麼辦?藥也吃了不然呢?你平常就不好好照顧自己,誰能管你?」可能沒有逐字正確,但我媽就是這樣回我的。


我聽完...很受傷,非常非常。本來就難過的我,窩進被窩裡無聲地哭,因為哭出聲大概會給人帶來更大的麻煩。


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舉凡如引言文章說的「我怎麼知道?你自己不會找?」、「只有你累?我都不會累?」、「不然呢?這還要我說?」......我一點都不陌生。


負面情緒來自期待心理


「為什麼要讓我經歷這種事?我不是你的小孩嗎?」以前,我總是會抱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說話就要這樣話中帶刺?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為什麼只要跟媽媽說話,我就很想生氣!


明明我對誰溝通大多不會有大問題...為什麼跟家人說話就變沒耐心了?我是不是...對內對外雙面的、糟透的人?


抱著這些疑惑,我看了很多心理/勵志相關的書,因為我想治癒自己,內心實在太多疑問了,我不曉得怎麼化解它們。


-


有一天,我發現「為什麼要讓我經歷這種事?我不是你的小孩嗎?」這句話,本身也是一個反問句。

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我不想經歷這種事,你不應該這樣對我,因為我是你的孩子。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因為你是我的媽媽,我希望你可以好好愛我。


原來啊...原來我是渴望被愛卻沒有被滿足,所以才有了「為什麼要讓我經歷這種事?我不是你的小孩嗎?」這種說出來像是要吵架一樣的尖刺。


回過頭去檢視那些曾經讓我受傷的每一句話...


「能怎麼辦?藥也吃了不然呢?你平常就不好好照顧自己,誰能管你?」

他的原意,會不會是:該怎麼辦好?藥已經吃了,藥效卻沒那麼快...平常沒能時時刻刻保護你,這種時刻我應該怎麼樣才能幫上忙...實在太氣自己無法給予任何協助了。


「只有你累?我都不會累?」

原意可能是:我也好累好累,已經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以分給你了...我對自己感到失望。


「不然呢?這還要我說?」

原意或許是:我真希望你能多了解我一點,像我愛你那樣愛我、在意我的每個小細節。


諸如此類。


冰山一角的表徵


一旦向下挖掘,忽略讓人不舒服的表象,向外同理對方的底層需求、向內看清讓自己不舒服的根本原因,就會發現只用第一時間的情緒來決定自己真正的感受,實在會忽略很多細節,而這些細節,才是真正能夠推動解決事情的方法。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之所以這種「反問式回話」使人不舒服,其實是因為我們期待對方不要使用這種方式,“不舒服”、“惱火”就是一種負面情緒,是因為我們在乎,而在乎產生了期待,期待落空,我們才生氣的。


如果雙方都只看彼此的表徵,沒有人去留意這些內心小細節,那事情便會僵持不下、永遠無法被解決。


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因為能讓我們心理上感到不舒服的人,都是我們在乎的人,無論在乎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是重要的家人、朋友,或是必須配合的同事、上司、任何利害關係人...我們真的要在第一個反射性感受關卡,就放棄了嗎?


在職場上來說,遇到這樣的同事,或許可以遠離吧~轉調部門或離職都是一種方法,但這並沒有解決「這件事情」,只是躲開它,下次在其他職場又遇到類似的事,又會再度躲開,因為從來都沒有處理成功的經驗,只有躲開的經驗而已。這是一種選擇,沒有不行。


在家庭裡來說,我們無法選擇這輩子的家人,無論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親戚,除非斷絕關係,不然躲不了的。又比如玄學上來說,這輩子未完的事,下輩子還會待續,只要靈魂沒有解決這個課題,它就會一直黏著你,宏觀來說...你躲不了的。


想解決這個窘境,就只能停下腳步,留心細節而已。


當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要這樣做,端看你對這個人有多麽在乎。能量是有限的,而同理和內心挖掘是需要巨大精力消耗的,所以我們無法讓全世界每個人都滿意,但我們值得擁有選擇權,自己決定要對誰悉心同理。


如果讓你不舒服的那個人,對你來說很重要,那就花一點能量重新檢視彼此真正的訴求吧?


你會有收穫的~跟你保證!


關於職場溝通


這個問題,其實一開始是大家在聊職場溝通這件事延伸而來的。


在職場上打拼十幾年的我,多多少少遇到過不少“鬼故事”,年輕氣盛的我為了想完成專案的這股雄心壯志,吃過的苦頭不算少,但直到我在挖掘內心小孩與成長經歷這件事,才慢慢從同理家人,到同理主管、同事...甚至老闆。


我絕對不會跟你說「職場上那些用反問句的人都是對的」,因為使用任何方式讓對方感到不舒服,除了懲罰犯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因為自身心態不夠成熟;世上的事情本無對錯,只有立場和觀點不同,用情緒勒索或其他任何使另一個個體受到傷害這件事,本來就是個看似有效實則無效的方法,是一種達到短期目的的手段,長期來說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至於怎麼應對...首先,你需要先知道你想不想應對。先問自己處理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吧!想練習溝通、基於個人成長、想讓事情順利進行、希望對方做出什麼行為...任何原因都可以,只要有足夠的理由與動機,採取了同理對方根因的行為,成長的都會是你自己。相對來說,如果其實不想應對這件事,那放手遠離也不是一件壞事...


「任何原因都可以」,不做也可以!




我想額外提醒你的是,同理與挖掘這件事,成長的只會有你自己...千萬不要想要去「改變對方」,對方已經以這個模式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他活得好好的,你為什麼要干涉他繼續活下去呢?請把焦點拉回自己身上,為自己調整與改變就可以了!


聽起來很讓人覺得有點失望?


那麼我可以再跟你分享一件事:自從我用這個方法去應對家人和同事之間的關係,其實我有發現周遭的人悄悄的起了一點變化~無論這個變化是我所相信的,還是真實被轉變的。


也許,我以前在別人眼裡也是帶刺的,只是我沒有發覺,畢竟,我當時也是以這樣的方式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啊!

附註:北海道的事情,後來透過弟弟證實,我媽當下其實很焦慮、很擔心。那個年代的長輩們其實很壓抑,上一代並沒有教他們怎麼排解負面情緒,大多時候只能忍耐、再忍耐...但常態來說,沒有父母不愛子女的,他們也許不曉得怎麼表達,但請相信他們真的很愛自己的孩子。越是在乎,才越容易失控啊!寫這篇是紀錄我自己的心態成長,不是要批判我媽,我很愛我的家人們!


願你心靈平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喵喵-avatar-img
2024/11/20
我發現會這樣說話的人是用一種上位者姿態在回答耶,若是這樣,無論他是什麼樣的人,我都一律無視或遠離了,以前我會體諒,但現在我拒絕做這種妥協的動作了。
宅女文青的生活廢文-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23
喵喵 職場上遇到這樣說話的人,我就有可能選擇遠離(看狀況),不過~我並不想因為這個問題遠離我的家人,因為我很愛他們!我願意為他們使用一些能量來面直面這個問題~ 了解根本原因,讓我能同理家人,比較不容易生氣,也因為我心平氣和,現在跟家人的關係更好了!我覺得這個收穫很棒☺️
脩奕-avatar-img
2024/11/26
別忘了上一代沒有學會怎麼排解負面情緒,想當然爾,我們這一代也沒辦法學會。 只能依靠自己去學習,你不是為了排解別人丟給你的負面情緒而去學習排解的~~~ 永遠愛自己,永遠傾聽心裡那個小孩的聲音。
宅女文青的生活廢文-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21
脩奕 謝謝您,共勉之
Peter Lu-avatar-img
2024/11/25
謝謝你的分享~ 我也在這樣做的路上,儘管知道自己做了對的事,但偶爾還是會懷疑這樣做真的好嗎(對自己感受不舒服的部分)
宅女文青的生活廢文-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26
Peter Lu 謝謝您喜歡~很高興能對您有幫助!
麋鹿林-avatar-img
2024/12/02
通常我會覺得向他人問個問題,就得到個沒有答案的「反問句」,對方是很粗魯無禮的。會停止互動,當作自己沒問走開。至於家人,就在另一個範圍,並且需要正視並解決。我認為許多反問句聽了不舒服,因為是隱含敵意的反饋。
宅女文青的生活廢文-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21
麋鹿林 沒錯,暫時讓自己抽離是個好方法!
深邃月光-avatar-img
2024/11/28
因為在乎,所以會受傷。因為家人是避無可避的,所以要去解讀家人話裡的意思。
宅女文青的生活廢文-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21
深邃月光 可以試著理解他們背後真正的需求!
avatar-img
宅女文青的生活廢文
12會員
108內容數
我想藉由文字創作,記錄下我這一路在人生與職場上的跌跌撞撞、自我成長與心路歷程、生活觀點,期許不平順的道路,在我走過之後,分享給其他一同在這條路上的旅者,讓這條道路走起來能更順遂一些!
2025/04/06
內心閃現一個聲音,要我記錄下這些...於是我邊寫邊想,竟找回了那些被我忘記與忽略的事...
Thumbnail
2025/04/06
內心閃現一個聲音,要我記錄下這些...於是我邊寫邊想,竟找回了那些被我忘記與忽略的事...
Thumbnail
2025/03/10
前兩天在 IG 滑到短片,稱:ChatGPT 能夠幫你生成元辰宮。好奇之下打開 ChatGPT 試試...沒想到非常出乎意料啊!一切似乎都是已註定的緣分?
Thumbnail
2025/03/10
前兩天在 IG 滑到短片,稱:ChatGPT 能夠幫你生成元辰宮。好奇之下打開 ChatGPT 試試...沒想到非常出乎意料啊!一切似乎都是已註定的緣分?
Thumbnail
2024/11/18
幸好有人及時拉回了他,不然我可能會撐起傘走入雨中,為他撐起這片灰濛濛的天空......因為,那眼神,我見過的。
Thumbnail
2024/11/18
幸好有人及時拉回了他,不然我可能會撐起傘走入雨中,為他撐起這片灰濛濛的天空......因為,那眼神,我見過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時候,心情很差不是因為心煩的事,而是明明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但又過得不滿意。
Thumbnail
有時候,心情很差不是因為心煩的事,而是明明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但又過得不滿意。
Thumbnail
有些人的存在,就是提醒我們「多說是無益的」,別浪費唇舌了,你可以把你的精力放在那些更重要的人事物上! 以前的我,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好,我不太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大部分都是順從對方,最糟的情況頂多是陽奉陰違,表面說一套,但心裡想的和做的都是別套。不過,自從孩子出生後,成為母親的我,自覺變得不太一樣了..
Thumbnail
有些人的存在,就是提醒我們「多說是無益的」,別浪費唇舌了,你可以把你的精力放在那些更重要的人事物上! 以前的我,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好,我不太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大部分都是順從對方,最糟的情況頂多是陽奉陰違,表面說一套,但心裡想的和做的都是別套。不過,自從孩子出生後,成為母親的我,自覺變得不太一樣了..
Thumbnail
《你可以難過,但別為一句話傷透心》探討了高敏感者面對他人言語時的情緒反應,以及如何透過轉換思維框架,在人際關係中保護自己。我將分析四個觀點,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什麼,以及如何在職場和生活中應用這些智慧。 不再讓一句話否定自己,而是學會以積極的方式應對挑戰,這將對你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你可以難過,但別為一句話傷透心》探討了高敏感者面對他人言語時的情緒反應,以及如何透過轉換思維框架,在人際關係中保護自己。我將分析四個觀點,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什麼,以及如何在職場和生活中應用這些智慧。 不再讓一句話否定自己,而是學會以積極的方式應對挑戰,這將對你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上一篇,講述的是平常同儕或不相熟的人之間,使用否定對方論點來強化自己的意見,是面對事物的爭論時常會有的狀況。但此舉容易造成彼此之間的摩擦,對於建立人際關係也是一種不可小覷的損傷。文內舉例說明,為什麼要避免,該如何避免,怎麼轉換思維,讓自己和社會處的更融洽。
Thumbnail
上一篇,講述的是平常同儕或不相熟的人之間,使用否定對方論點來強化自己的意見,是面對事物的爭論時常會有的狀況。但此舉容易造成彼此之間的摩擦,對於建立人際關係也是一種不可小覷的損傷。文內舉例說明,為什麼要避免,該如何避免,怎麼轉換思維,讓自己和社會處的更融洽。
Thumbnail
前陣子在聚會場合中跟朋友聊天,談論話題是天南地北,即便價值觀是相近, 雖然不免俗地一定會帶到新聞熱議的話題,或是最近生活上困擾的事, 過程中我自己覺得有些地方卡卡的,有時會想要讓彼此做出改變時, 其實有一定的難度 既然溝通與提問都是想要促進改變與突破,或解決某個痛點 改變問答就能起到一點作用
Thumbnail
前陣子在聚會場合中跟朋友聊天,談論話題是天南地北,即便價值觀是相近, 雖然不免俗地一定會帶到新聞熱議的話題,或是最近生活上困擾的事, 過程中我自己覺得有些地方卡卡的,有時會想要讓彼此做出改變時, 其實有一定的難度 既然溝通與提問都是想要促進改變與突破,或解決某個痛點 改變問答就能起到一點作用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4.23 作者:FAHAHA|翁順法 這篇文章要分享:當你想提供建議給正在抱怨的伴侶、好友、親人,但他卻起了很大的負面情緒反應,你應該怎麼思考與行動。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或是正好遇上這樣的困擾,歡迎你繼續往下看。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4.23 作者:FAHAHA|翁順法 這篇文章要分享:當你想提供建議給正在抱怨的伴侶、好友、親人,但他卻起了很大的負面情緒反應,你應該怎麼思考與行動。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或是正好遇上這樣的困擾,歡迎你繼續往下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