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X174:從 Sanger 到 AI 的聖杯之旅,一顆小病毒如何三次顛覆科學?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在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史上,很少有哪個生物能像噬菌體ΦX174 一樣,三度站上科學的浪頭。它的基因體只有短短五千多個鹼基,但卻三度改寫了我們對生命的想像:

第一次,它是人類完整讀完基因體的里程碑;

第二次,它成為人類合成完整生物基因體的試金石;

如今,它再度化身為人類設計基因的試驗場,由人工智慧親手譜寫出全新的生命篇章。


1977 年,Fred Sanger 帶領團隊完成了 ΦX174 的完整基因體定序。這段只有 5,386 個鹼基的序列,雖然在現代看來微不足道,卻是人類首次完整破譯一個 DNA 基因體。那時的科學界首次意識到,基因體並不是無邊無際的謎,而是能被完整「讀出」的訊息。這一步,開啟了基因體學的時代,也讓 Sanger 奠定了「現代 DNA 破譯者」的地位。


二十多年後,ΦX174 再度登場。2003 年,科學家利用人工合成 DNA 的技術,把一段段化學合成的 DNA 片段拼湊起來,重新「組裝」出一個 ΦX174 的完整基因體。接著,他們把這個合成的 DNA 放入細胞裡,噬菌體居然能再次運行、感染、繁殖。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體。這一次,ΦX174 不只是被「讀懂」了,更被「寫完」了,宣告合成生物學正式登場


時間來到 2025 年,ΦX174 又一次刷新了歷史。這次,科學家不再只是複製既有的基因體,而是透過人工智慧來「創造」新的版本。研究團隊訓練了Evo 1與Evo 2的基因體語言模型,讓 AI 從數百萬個噬菌體基因體中學會序列規則,再以 ΦX174 為模板,生成數百個候選的完整基因體。經過層層過濾與實驗檢驗,最終有16 個全新的噬菌體被證實能在大腸桿菌中存活,並展現真實的感染與「殺菌」功能。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 AI 設計的噬菌體並非單純的「抄襲」。它們帶有自然界中未曾出現過的基因創新:有的基因插入了新片段,有的基因被刪除或延長,還有一些調控區域出現了全新的變化。其中一株甚至換掉了 DNA 包裝蛋白 J,與遠緣噬菌體的版本結合在一起,居然仍然能維持功能。這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可能成功,但 AI 卻設計出了能「動得起來」的組合。


功能測試更是耐人尋味。部分新噬菌體比原始 ΦX174 更快裂解宿主,或在競爭實驗中佔了上風。當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讓大腸桿菌演化出對 ΦX174 的抗性後,野生種的 ΦX174 便對它完全無能為力;但把這 16 株 AI 噬菌體混合成一種「雞尾酒」,卻能在幾次傳代內迅速突破抗性。這意味著,AI 設計的噬菌體雞尾酒或許能成為未來對抗抗藥性細菌的一種武器


當然,這一切仍有不少限制。研究者生成了超過三百個候選基因體,但只有十幾株能真正存活,顯示成功率仍然不高。DNA 合成的成本依舊昂貴,短期內還難以普及。而安全問題更是無可避免的疑慮:如果 AI 被濫用來設計危險病毒,後果將不堪設想。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ΦX174 再一次扮演了劃時代的角色。它第一次告訴我們,基因可以被完整「讀」出來;第二次,它告訴我們,基因可以被「寫」回去;第三次,它告訴我們,基因甚至可以由 AI「設計」。這三次跨越,不只是技術的進步,更像是人類與生命對話方式的轉變。


因此,稱它為合成生物學的「聖杯」並不為過。因為在這顆小小的噬菌體身上,我們看見了科學從解碼、到重現、再到設計的整條道路。它不只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未來可能的開路者。

圖片作者:ChatGPT

圖片作者:ChatGPT


為什麼是 ΦX174呢?它之所以能成為「聖杯」,當然是自有道理的:


首先,它的體積小、基因數目少(只有11 個基因),做起來不會太麻煩。相比 ΦX174 的 11 個基因,同樣在分子生物學上赫赫有名的T7 噬菌體的基因體大約有 50–57 個基因,而 λ 噬菌體則約有 66 個。基因體越大,功能越複雜(例如調控/整合性質等),也越難用 AI/合成生物學全面掌控。更不用提 λ 噬菌體的生活史更複雜。


其次,它的研究歷史悠久,有完整的生物學理解與安全性評估。也就是說,我們對它很瞭解,不怕會迸出一個什麼想不到的東東。


最後是,因為它的宿主是大腸桿菌的非致病株(E. coli C),所以可在 BSL-1/2 進行實驗。很久以前曾經有個研究團隊,居然在實驗室裡合成小兒麻痺病毒,害得合成生物學一時之間變成壞東西。(也推動了美國及其他國家針對 DNA 合成公司的監管要求,例如檢查訂單序列是否屬於病原體。)合成一隻大腸桿菌,沒有人會擔心大腸桿菌會不會死光XD。

不知道在未來,ΦX174還會見證什麼突破呢?

參考文獻:

King, S. H., Driscoll, C. L., Li, D. B., Guo, D., Merchant, A. T., Brixi, G., Wilkinson, M. E., & Hie, B. L. (2025). Generative design of novel bacteriophages with genome language models. bio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5.09.12.6759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303會員
1.1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9/24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9月22日)開始很熱心的告訴民眾「不要吃普拿疼」,理由是普拿疼會導致自閉症。 其實,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普拿疼與自閉症無關。 當不懂科學的人給出科學建議的時候...唉。
Thumbnail
2025/09/24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9月22日)開始很熱心的告訴民眾「不要吃普拿疼」,理由是普拿疼會導致自閉症。 其實,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普拿疼與自閉症無關。 當不懂科學的人給出科學建議的時候...唉。
Thumbnail
2025/09/23
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熱浪愈來愈常見,強度也愈來愈高。許多人會以為這只是「自然變化」,但科學家指出:這些極端事件背後,確實有人為因素的影子。 最近發表在Nature上的論文,更進一步分析出大企業們對暖化的「貢獻」。
Thumbnail
2025/09/23
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熱浪愈來愈常見,強度也愈來愈高。許多人會以為這只是「自然變化」,但科學家指出:這些極端事件背後,確實有人為因素的影子。 最近發表在Nature上的論文,更進一步分析出大企業們對暖化的「貢獻」。
Thumbnail
2025/09/22
最近中央研究院發表了一篇論文,透過置入六個外來的基因,在植物中建立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在他們的新聞稿中提到「C2 植物」,想必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吧! 我們在學習生物學與植物生理學的時候,通常都會學到C3、C4與CAM植物,但是從沒聽過C2植物,所以到底什麼是C2植物?
Thumbnail
2025/09/22
最近中央研究院發表了一篇論文,透過置入六個外來的基因,在植物中建立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在他們的新聞稿中提到「C2 植物」,想必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吧! 我們在學習生物學與植物生理學的時候,通常都會學到C3、C4與CAM植物,但是從沒聽過C2植物,所以到底什麼是C2植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了解到了多肽的價值,這篇帶大家了解到多肽在人體裡是如何運作的。 人體的結構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所組成的。 人體由60兆細胞所組成,細胞核中含有人體基因DNA,每個細胞又是由80億個蛋白質所構成。 因此,可以說沒有蛋白質等於沒有生命! 多肽:生物導彈、載體作用、激素平衡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了解到了多肽的價值,這篇帶大家了解到多肽在人體裡是如何運作的。 人體的結構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所組成的。 人體由60兆細胞所組成,細胞核中含有人體基因DNA,每個細胞又是由80億個蛋白質所構成。 因此,可以說沒有蛋白質等於沒有生命! 多肽:生物導彈、載體作用、激素平衡
Thumbnail
隨著基因定序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也更有辦法完成具有複雜/大基因體生物的定序,所以大家大概都曾聽說過,哪個生物的基因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打破了之前的另外一種生物的紀錄等等。 但是,基因體大未必就一定有什麼優勢。最近的一個研究,甚至認為基因體越大壞處越多...是真的嗎?
Thumbnail
隨著基因定序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也更有辦法完成具有複雜/大基因體生物的定序,所以大家大概都曾聽說過,哪個生物的基因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打破了之前的另外一種生物的紀錄等等。 但是,基因體大未必就一定有什麼優勢。最近的一個研究,甚至認為基因體越大壞處越多...是真的嗎?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在影片中,您可以看到比爾蓋茲和馬克祖克柏承認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 DNA。您還將聽到 Carrie Madej 博士講述這是如何成為創造新人類人類 2.0 的超人類主義議程的一部分。 編輯基因組...新冠注射確實改變了人類DNA!“疫苗是專利持有人的合法財產”
Thumbnail
在影片中,您可以看到比爾蓋茲和馬克祖克柏承認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 DNA。您還將聽到 Carrie Madej 博士講述這是如何成為創造新人類人類 2.0 的超人類主義議程的一部分。 編輯基因組...新冠注射確實改變了人類DNA!“疫苗是專利持有人的合法財產”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本書作者以自身參與基因檢測的過程,說明當代DNA檢測的最新應用、這些基因檢測包的準確度,並探討基因檢測在預防醫療與醫學倫理上有哪些問題,以及基因社交網路如何改變了「親戚」的定義和暴露了個人隱私的議題。最後並有實用資料,以及詳細的世界各國基因檢測公司列表,提供有心研究或做基因檢測的讀者參考。
Thumbnail
本書作者以自身參與基因檢測的過程,說明當代DNA檢測的最新應用、這些基因檢測包的準確度,並探討基因檢測在預防醫療與醫學倫理上有哪些問題,以及基因社交網路如何改變了「親戚」的定義和暴露了個人隱私的議題。最後並有實用資料,以及詳細的世界各國基因檢測公司列表,提供有心研究或做基因檢測的讀者參考。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複製天王》是追蹤過去因科學論文研究造假、濫用公款與非法交易等罪名的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後日談。黃禹錫曾經因成功複製幹細胞而成為韓國人的民族英雄、有望拿下諾貝爾獎的科學家,2006年被踢爆造假而毀於一旦。在十多年過去後,如今黃禹錫依舊在他國深耕他的基因複製研究,談起過往,他有所想法,但研究卻已無法停止。
Thumbnail
《複製天王》是追蹤過去因科學論文研究造假、濫用公款與非法交易等罪名的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後日談。黃禹錫曾經因成功複製幹細胞而成為韓國人的民族英雄、有望拿下諾貝爾獎的科學家,2006年被踢爆造假而毀於一旦。在十多年過去後,如今黃禹錫依舊在他國深耕他的基因複製研究,談起過往,他有所想法,但研究卻已無法停止。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