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 Morgan Housel 的《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時,我被書中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所觸動:有時候,我們最安全的時刻,反而可能是最危險的時刻。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不僅影響著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也深刻影響著我們的風險管理思維。
過去一個世紀,人類在對抗傳染病方面取得了驚人的進展。統計數據顯示,在 1900 年,美國每十萬人中約有 800 人死於傳染病;到了 2014 年,這個數字驟降至每十萬人僅 46 人,降幅高達 94%。這種進步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然而,弔詭的是,正是這樣的成就,反而讓我們在面對新的傳染病威脅時變得更加脆弱。這種脆弱性並非來自醫療技術的退步,而是源於心理層面的準備不足。在一個世紀前,傳染病帶來的死亡是人們生活中可以預期的悲劇;但在現代社會,這樣的威脅卻變得難以想像且令人措手不及。
2020 年的新冠疫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在疫情爆發之前,由於過去幾十年在防治傳染病方面的卓越成就,極少有人會認真考慮傳染病可能對自己的生活造成重大衝擊。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全球在面對疫情時的準備嚴重不足。
更令人深思的是,在疫情爆發前,許多流行病學家其實已經發出警告,預測類似新冠病毒的疫情可能發生。然而,這些警告大多被置若罔聞。人們傾向認為,流行病不過是歷史課本中的故事,或是只會發生在遙遠國度的災難。這種「此地無事」的心態,正是我們最大的致命傷。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提醒我們:當某個領域的風險似乎已經被完全控制時,反而要特別警惕。這不僅適用於公共衛生領域,在企業經營、投資決策等方面也同樣適用。當我們認為已經完全掌控某種風險時,往往就是我們最容易疏忽和輕忽的時候。
然而,過度強調風險可能導致決策過於保守,影響創新和發展。同時,如何在安全感和警覺性之間取得平衡,也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作為一位資深經理人,我深刻體會到這種「安全感陷阱」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當公司營運順遂時,往往最容易忽視潛在風險。這提醒我們要建立更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在好時期就為可能的危機做好準備。
過度的安全感可能成為最大的風險來源。新冠疫情給我們上了一課:在看似最安全的時刻,我們反而需要保持最高的警覺。這不僅是對公共衛生領域的反思,也是對整體風險管理思維的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