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朋友一起聽了一陣子的律師電台,前陣子主持人推出這本書,於是找來看。果然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入門書,講解了一些可能常見的刑事事件,沒有太多艱深的內容,風格也跟podcast頗為一致。
舉凡車禍案件到詐欺案件,許多時候被害人和加害人有時並不這麼明確。特別是近來日益猖獗的詐騙案件,有時投資詐騙本來是參加了龐式騙局後,介紹了親友也參加相應的投資,也可能因此涉入刑事案件。當然類似的交付SIM卡、帳戶等樣態,也都可能因此涉案。有時被害人在被害已受到一層傷害,再因為國家執行刑事訴訟程序通知再受到一層壓力,就像一隻羊被剝了兩層皮,可說是筋疲力竭,也可能對司法產生更多的不信任。
律師在整個訴訟過程中,除了比當事人更知道整個程序進行的狀況之外,也有更多和檢警交涉的經驗。在訴訟策略的採取上,也能夠透過辦案經驗,找出對委任當事人較佳的解決方案,來爭取較好的訴訟結果。
以刑事案件來說,爭取不起訴處分跟訴外和解其實都是挺專門的技術,要和對造談好相應的條件,同時也解決雙方間的爭執。在適法的條件下,訴訟權雖不能事先放棄,但能先擬好刑事撤回告訴狀,讓事情可以依照和解的條件落幕。而這些不管是在傷害案件或其他刑事訴訟上,都是對當事人極為重要的。
但書裡不甚同意的部分就是關於社會科學的評價。作為曾經研究社會科學的一份子,從法律專業的角度來評斷社會科學沒有所謂標準答案是過於輕蔑的。社會科學從來就不是捉摸不定,而是更貼近現象的去加以詮釋、說明。這樣的評論不僅出現在書中,也常在podcast一些言談中出現。有的時候跨專業其實還是謙遜些好,免得看起來
書的最後談了怎麼找律師,確實是一個目前網路時代更嚴峻的議題。當律師考試的人數較過往多,委任律師的案件卻仍舊落入資訊不對等的狀態。專業當然是有價,但如何定價是符合市場現狀以及雙方合理對等,其實就很難有個標準。大型的合夥事務所會有較多的律師協助處理案件,但有可能因為規模而對小型案件無法投注如此多的心力;個人事務所乃至於合署事務所規模不大,有可能可以精緻化、個別化服務,但接案量能有限,也很吃律師的經驗。在律師的專業項目上,許多時候律師經常辦理的案件可能會很有經驗,但也可能產生盲點,很難說怎麼樣的法律服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也只能多看多比較,省了諮詢費浪費的可能是委任費。
推薦給也想知道一些生活法律的朋友,或許可以透過閱讀,讓自己在經歷類似案件的時候比較有點心理準備,當然也不失為一本平易近人的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