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會我們的人生大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曾經有一期「生命雜誌」的專題是「電影教會我我們的生死大事」,其中有一篇是記者採訪我,希望我推薦一些適合闔家觀賞談死亡的電影。

    其實要跟孩子談死亡的議題很不容易,在訪談中我分享了幾個去年底在不同場合導讀電影的經驗。

    這些年常有機會導讀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疫情期間六月初,在家裡幫國家圖書館拍了四部電影導讀的影片,其他大多是應邀到各學校或機關團體辦的演講中介紹電影,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小規模的親子電影導讀,人數不超過三十個最理想,一起觀影後分成大人一組,小孩三組,然後分組討論與分組比賽提問的數量,然後我就各組提出的問題與孩子們討論。

    因為有比賽,孩子就會積極參與,而且題目是他們提的,我回答或再丟回一些值得進一步思索的追問,通常他們會聽得很專注,互動的氣氛也會很棒。

    人數不能太多的原因是才能讓每個人都參與,不管提問或回答,都會有點為「小組爭光」的榮譽感。這種討論方式,我在小學、國中與高中都帶過,效果非常好。

    後面附上記者所寫的電話採訪稿。

 

記憶,就是永遠的存在

    印度貧民窟有一對小兄弟,住家附近開了一間高級披薩店,他們想吃披薩卻沒錢買。阿嬤看著宣傳單上的照片,依樣畫葫蘆做了個披薩,小兄弟覺得不像,於是撿煤碳賺零用錢,好不容易存到一點點錢可以買披薩,卻因為穿著破舊被店員趕出來。回到家裡,小兄弟意外聽到阿嬤驟世的消息……

    「為什麼阿嬤會死?」今年初,山上部落小學舉辦《披薩的滋味》電影欣賞會,六個小組的孩子們不約而同提出相同問題。

    「不管親人離開這個世界,或到遠地工作不常見面,只要我們想到對方,他就會活在我們心裡,永遠陪伴我們。」那天的導讀者李偉文,他是牙醫師,也是親子教養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看到孩子們提的這個問題,他坦言十分意外,因為電影主要探討印度貧富差距問題,阿嬤過世只是其中簡短片段,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多小朋友注意。

    與主辦單位深談之後,他了解,原來部落孩子幾乎都是隔代教養,影片中的阿嬤的死才會引起共同關注。

    帶孩子從知識面探討

    「電影和原著各有所長,文字可以描述得非常細膩,電影則將有很多細節化為場景,讓觀眾很快進入情境,深入議題。」李偉文有一對雙胞胎女兒AB寶,他從孩子讀國小開始,經常挑選適合親子觀看的電影一起欣賞。也經常受各單位邀請,帶領親子電影導讀活動,探索「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之間最恰當的關係,其中包括生死議題。

    不過他坦言,引導孩子討論生死議題必須謹慎,一般人沒受過心理諮商或教育輔導的專業訓練,最好不要特別討論,以免引發孩子的恐懼心理。

    他以自己為例,在引導孩子觀看《點燃生命之海》、《潛水鐘與蝴蝶》等碰觸生死的電影,所談的內容偏向知識性,比如安樂死,討論人應該怎麼好好死去,或環保葬等環境保護議題,也會趁機告訴孩子,一起看《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時,他也是以知識角度和孩子討論對每一種行業的尊重。

    所愛的親人活在心裡

    如果從心靈層面對孩子談生死,《可可夜總會》是他最推薦的電影之一。這是一部可愛的動畫片,以墨西哥傳統的亡靈節為背景,在一年一度的節日裡,人們會請過世的祖先回來團聚,沒有恐怖哀傷的氣氛,只有無比的溫馨快樂。

    主角小男孩喜歡音樂,想去參加比賽,但是家人因為祖先追尋音樂之夢拋棄家庭最後喪命,對於這件事始終無法釋懷,因此說什麼都不讓他碰音樂。在一連串的波折之後,祖先化解了和家人的誤會,小男孩也因此得到祝福,展開他的音樂之旅。

    李偉文經常在宗教博物館等許多活動場合導讀這部電影,「在墨西哥人的傳統觀念裡,如果過世了還被在世的親人記憶,哪怕只有一個人記得,他就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那裡依然有歡笑和幸福;但是如果大家都忘記他,他就真的永遠消失了。我會告訴孩子們,過世的親人活在我們心裡,我們會記得他的好,死亡並不是終點。」

    李偉文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指出中西方都有類似的觀念,包括近代作家張愛玲、朱天文,都曾在作品裡傳達人的多次死亡─「當你被記得,你就活著,被忘記就死亡;當你又被回憶,你又活著,這個過程反反覆覆,直到連記得你的人都不在了,那就是真的死亡了。」

    好好告別的儀式

    在新竹影像博物館主辦的活動中,李偉文受邀為親子導讀《小路與我的秘密驛站》。這是一部日本電影─

    小女孩被同學霸凌,十分寂寞,唯一朋友是一隻名叫「小路」的小狗。有一天下課回家,家人告知小路已被車撞死,她無法接受沒有親眼看見的事實,一直相信小路還活著。

    後來,她遇見一位開咖啡店的爺爺,雖然喪子幾十年,爺爺仍無法相信當年還是中學生的孩子溺水失蹤。一股強烈希望再次看見所愛對象的信念,他們終於見到小路和爺爺的孩子一起玩耍的畫面,彼此度過溫馨的時刻,完成最後的告別。

    「在華人傳統的習俗中,人死後有七個『七』,每一個『七』都是讓在世的人能逐漸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李偉文表示,包括告別式等傳統習俗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除了表面的儀式,我們應了解深層的內在,和親人好好告別,接受他離開的事實,然後帶著他的愛繼續未來的生活。

    將生命擴大到環境之愛

    電影在某些程度上反映現實人生,而人到中年時看望自己的下半輩子,《積存時間的生活》可說是李偉文的心情寫照。

    日本建築師津端先生和妻子退休後過著恬適的田園生活,導演在津端先生在世的最後兩年開始記錄他們的日常,夫婦倆生活簡單,所用物品寧可選擇質料較好的,因為他們不希望東西只用幾次就損壞;如果物命可以延續百年,留傳給下一代使用,才是對土地及環境友善的做法……

    一直到津端先生過世,太太英子仍一貫維持簡樸的生活,也曾經來台灣分享她對生命的看法,這部紀錄片引起很大迴響。

    七年前,李偉文和一群各行各業的好友在台南購地,展開「蝸居」計畫;原本打算蓋一棟符合環保訴求的公寓,退休後一起共同生活,並發揮所長服務當地。這個構想後來在國內許多地方遍地開花,出現不少類似概念的共居社區。

    「我們的設計圖已經出來了,但現階段還不急著實現,因為我們的願望愈來愈大,現在的想法是推廣可以使用百年的自然住宅,目前正在積極籌畫中。」李偉文希望透過電影,讓大眾看見個人的生死觀可以擴大到對環境的愛,為後世留下有形與無形的珍寶,在有限的時間裡做無限的延伸。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8會員
86內容數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7
 一個人自認快樂與否有三種決定因素:幸福設定點,生活環境以及意向活動。     幸福設定點決定了將近一半的快樂因素,這跟個人特質一樣,會隨著一個人成長成熟而變得穩定,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     生活環境只佔百分之十快樂與否的決定因素。生活環境包括了正面或負面的事件(一個快樂或受創的童年,有高學
Thumbnail
2025/02/07
 一個人自認快樂與否有三種決定因素:幸福設定點,生活環境以及意向活動。     幸福設定點決定了將近一半的快樂因素,這跟個人特質一樣,會隨著一個人成長成熟而變得穩定,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     生活環境只佔百分之十快樂與否的決定因素。生活環境包括了正面或負面的事件(一個快樂或受創的童年,有高學
Thumbnail
2025/02/06
 很多人在職時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下班後只想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假日也在補眠跟購物中度過,沒有閒情逸致培養業餘興趣或參加社團,整個人就會對什麼都沒有興致,整天盯著電視看,失去生活的熱情。     繪畫大師畢卡索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變得年輕!」是啊!多少人從進入學校就開始變
Thumbnail
2025/02/06
 很多人在職時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下班後只想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假日也在補眠跟購物中度過,沒有閒情逸致培養業餘興趣或參加社團,整個人就會對什麼都沒有興致,整天盯著電視看,失去生活的熱情。     繪畫大師畢卡索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變得年輕!」是啊!多少人從進入學校就開始變
Thumbnail
2025/02/05
(一)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隨著歲月成長,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遇到許多人,記憶絕大多數隨風而逝,了無痕跡,但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總會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或許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曾經辜負過別人,這些傷痕與遺憾,都需要藉由和解來撫平。 最近有個媒體曾經對熟齡族做調查,發現
2025/02/05
(一)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隨著歲月成長,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遇到許多人,記憶絕大多數隨風而逝,了無痕跡,但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總會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或許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曾經辜負過別人,這些傷痕與遺憾,都需要藉由和解來撫平。 最近有個媒體曾經對熟齡族做調查,發現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探討人生無常與死亡議題,鼓勵讀者活在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Thumbnail
探討人生無常與死亡議題,鼓勵讀者活在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透過觀賞《可可夜總會》動畫電影和閱讀生命教育繪本,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死亡議題,並從學生的回答中體會到孩子們的純真與想像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透過觀賞《可可夜總會》動畫電影和閱讀生命教育繪本,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死亡議題,並從學生的回答中體會到孩子們的純真與想像力。
Thumbnail
關於今年的兩個會考作文預試考題〈癌末少女的選擇〉及〈這不只是……,更是……〉,我的建議是:和孩子好好談談這兩個題目中的三個核心主旨--「成長」、「時代」與「生死」。藉由成人的視角和經驗,不僅可能觸發孩子的靈感,他們也會看得更深、更廣。雖然同樣的題目,不可能再次出現,但這三個核心主旨,絕對會一再出現!
Thumbnail
關於今年的兩個會考作文預試考題〈癌末少女的選擇〉及〈這不只是……,更是……〉,我的建議是:和孩子好好談談這兩個題目中的三個核心主旨--「成長」、「時代」與「生死」。藉由成人的視角和經驗,不僅可能觸發孩子的靈感,他們也會看得更深、更廣。雖然同樣的題目,不可能再次出現,但這三個核心主旨,絕對會一再出現!
Thumbnail
啟文前敬告: 本篇文章涉及死亡與安樂死等議題,15 歲以下讀者建議需在成人陪同下閱覽。對此議題敏感的人也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Thumbnail
啟文前敬告: 本篇文章涉及死亡與安樂死等議題,15 歲以下讀者建議需在成人陪同下閱覽。對此議題敏感的人也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Thumbnail
一個有很多主題與元素的電影,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每個人看到和放大的地方不盡相同,那裡面有著對於事物的認知與經歷,具有投射與移情,所以創作者與觀者、觀者與觀者之間的激盪,都是透過作品來呈現自己的樣貌,在某些對話與感受之下,可以靠近、明白、會心一笑,或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見解,是生命裡有趣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一個有很多主題與元素的電影,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每個人看到和放大的地方不盡相同,那裡面有著對於事物的認知與經歷,具有投射與移情,所以創作者與觀者、觀者與觀者之間的激盪,都是透過作品來呈現自己的樣貌,在某些對話與感受之下,可以靠近、明白、會心一笑,或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見解,是生命裡有趣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曾經有一期「生命雜誌」的專題是「電影教會我我們的生死大事」,其中有一篇是記者採訪我,希望我推薦一些適合闔家觀賞談死亡的電影。     其實要跟孩子談死亡的議題很不容易,在訪談中我分享了幾個去年底在不同場合導讀電影的經驗。     這些年常有機會導讀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疫情期間六月初,在家裡幫國家圖
Thumbnail
曾經有一期「生命雜誌」的專題是「電影教會我我們的生死大事」,其中有一篇是記者採訪我,希望我推薦一些適合闔家觀賞談死亡的電影。     其實要跟孩子談死亡的議題很不容易,在訪談中我分享了幾個去年底在不同場合導讀電影的經驗。     這些年常有機會導讀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疫情期間六月初,在家裡幫國家圖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