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會我們的人生大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曾經有一期「生命雜誌」的專題是「電影教會我我們的生死大事」,其中有一篇是記者採訪我,希望我推薦一些適合闔家觀賞談死亡的電影。

    其實要跟孩子談死亡的議題很不容易,在訪談中我分享了幾個去年底在不同場合導讀電影的經驗。

    這些年常有機會導讀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疫情期間六月初,在家裡幫國家圖書館拍了四部電影導讀的影片,其他大多是應邀到各學校或機關團體辦的演講中介紹電影,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小規模的親子電影導讀,人數不超過三十個最理想,一起觀影後分成大人一組,小孩三組,然後分組討論與分組比賽提問的數量,然後我就各組提出的問題與孩子們討論。

    因為有比賽,孩子就會積極參與,而且題目是他們提的,我回答或再丟回一些值得進一步思索的追問,通常他們會聽得很專注,互動的氣氛也會很棒。

    人數不能太多的原因是才能讓每個人都參與,不管提問或回答,都會有點為「小組爭光」的榮譽感。這種討論方式,我在小學、國中與高中都帶過,效果非常好。

    後面附上記者所寫的電話採訪稿。

 

記憶,就是永遠的存在

    印度貧民窟有一對小兄弟,住家附近開了一間高級披薩店,他們想吃披薩卻沒錢買。阿嬤看著宣傳單上的照片,依樣畫葫蘆做了個披薩,小兄弟覺得不像,於是撿煤碳賺零用錢,好不容易存到一點點錢可以買披薩,卻因為穿著破舊被店員趕出來。回到家裡,小兄弟意外聽到阿嬤驟世的消息……

    「為什麼阿嬤會死?」今年初,山上部落小學舉辦《披薩的滋味》電影欣賞會,六個小組的孩子們不約而同提出相同問題。

    「不管親人離開這個世界,或到遠地工作不常見面,只要我們想到對方,他就會活在我們心裡,永遠陪伴我們。」那天的導讀者李偉文,他是牙醫師,也是親子教養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看到孩子們提的這個問題,他坦言十分意外,因為電影主要探討印度貧富差距問題,阿嬤過世只是其中簡短片段,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多小朋友注意。

    與主辦單位深談之後,他了解,原來部落孩子幾乎都是隔代教養,影片中的阿嬤的死才會引起共同關注。

    帶孩子從知識面探討

    「電影和原著各有所長,文字可以描述得非常細膩,電影則將有很多細節化為場景,讓觀眾很快進入情境,深入議題。」李偉文有一對雙胞胎女兒AB寶,他從孩子讀國小開始,經常挑選適合親子觀看的電影一起欣賞。也經常受各單位邀請,帶領親子電影導讀活動,探索「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之間最恰當的關係,其中包括生死議題。

    不過他坦言,引導孩子討論生死議題必須謹慎,一般人沒受過心理諮商或教育輔導的專業訓練,最好不要特別討論,以免引發孩子的恐懼心理。

    他以自己為例,在引導孩子觀看《點燃生命之海》、《潛水鐘與蝴蝶》等碰觸生死的電影,所談的內容偏向知識性,比如安樂死,討論人應該怎麼好好死去,或環保葬等環境保護議題,也會趁機告訴孩子,一起看《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時,他也是以知識角度和孩子討論對每一種行業的尊重。

    所愛的親人活在心裡

    如果從心靈層面對孩子談生死,《可可夜總會》是他最推薦的電影之一。這是一部可愛的動畫片,以墨西哥傳統的亡靈節為背景,在一年一度的節日裡,人們會請過世的祖先回來團聚,沒有恐怖哀傷的氣氛,只有無比的溫馨快樂。

    主角小男孩喜歡音樂,想去參加比賽,但是家人因為祖先追尋音樂之夢拋棄家庭最後喪命,對於這件事始終無法釋懷,因此說什麼都不讓他碰音樂。在一連串的波折之後,祖先化解了和家人的誤會,小男孩也因此得到祝福,展開他的音樂之旅。

    李偉文經常在宗教博物館等許多活動場合導讀這部電影,「在墨西哥人的傳統觀念裡,如果過世了還被在世的親人記憶,哪怕只有一個人記得,他就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那裡依然有歡笑和幸福;但是如果大家都忘記他,他就真的永遠消失了。我會告訴孩子們,過世的親人活在我們心裡,我們會記得他的好,死亡並不是終點。」

    李偉文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指出中西方都有類似的觀念,包括近代作家張愛玲、朱天文,都曾在作品裡傳達人的多次死亡─「當你被記得,你就活著,被忘記就死亡;當你又被回憶,你又活著,這個過程反反覆覆,直到連記得你的人都不在了,那就是真的死亡了。」

    好好告別的儀式

    在新竹影像博物館主辦的活動中,李偉文受邀為親子導讀《小路與我的秘密驛站》。這是一部日本電影─

    小女孩被同學霸凌,十分寂寞,唯一朋友是一隻名叫「小路」的小狗。有一天下課回家,家人告知小路已被車撞死,她無法接受沒有親眼看見的事實,一直相信小路還活著。

    後來,她遇見一位開咖啡店的爺爺,雖然喪子幾十年,爺爺仍無法相信當年還是中學生的孩子溺水失蹤。一股強烈希望再次看見所愛對象的信念,他們終於見到小路和爺爺的孩子一起玩耍的畫面,彼此度過溫馨的時刻,完成最後的告別。

    「在華人傳統的習俗中,人死後有七個『七』,每一個『七』都是讓在世的人能逐漸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李偉文表示,包括告別式等傳統習俗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除了表面的儀式,我們應了解深層的內在,和親人好好告別,接受他離開的事實,然後帶著他的愛繼續未來的生活。

    將生命擴大到環境之愛

    電影在某些程度上反映現實人生,而人到中年時看望自己的下半輩子,《積存時間的生活》可說是李偉文的心情寫照。

    日本建築師津端先生和妻子退休後過著恬適的田園生活,導演在津端先生在世的最後兩年開始記錄他們的日常,夫婦倆生活簡單,所用物品寧可選擇質料較好的,因為他們不希望東西只用幾次就損壞;如果物命可以延續百年,留傳給下一代使用,才是對土地及環境友善的做法……

    一直到津端先生過世,太太英子仍一貫維持簡樸的生活,也曾經來台灣分享她對生命的看法,這部紀錄片引起很大迴響。

    七年前,李偉文和一群各行各業的好友在台南購地,展開「蝸居」計畫;原本打算蓋一棟符合環保訴求的公寓,退休後一起共同生活,並發揮所長服務當地。這個構想後來在國內許多地方遍地開花,出現不少類似概念的共居社區。

    「我們的設計圖已經出來了,但現階段還不急著實現,因為我們的願望愈來愈大,現在的想法是推廣可以使用百年的自然住宅,目前正在積極籌畫中。」李偉文希望透過電影,讓大眾看見個人的生死觀可以擴大到對環境的愛,為後世留下有形與無形的珍寶,在有限的時間裡做無限的延伸。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8會員
86內容數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7
 一個人自認快樂與否有三種決定因素:幸福設定點,生活環境以及意向活動。     幸福設定點決定了將近一半的快樂因素,這跟個人特質一樣,會隨著一個人成長成熟而變得穩定,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     生活環境只佔百分之十快樂與否的決定因素。生活環境包括了正面或負面的事件(一個快樂或受創的童年,有高學
Thumbnail
2025/02/07
 一個人自認快樂與否有三種決定因素:幸福設定點,生活環境以及意向活動。     幸福設定點決定了將近一半的快樂因素,這跟個人特質一樣,會隨著一個人成長成熟而變得穩定,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     生活環境只佔百分之十快樂與否的決定因素。生活環境包括了正面或負面的事件(一個快樂或受創的童年,有高學
Thumbnail
2025/02/06
 很多人在職時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下班後只想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假日也在補眠跟購物中度過,沒有閒情逸致培養業餘興趣或參加社團,整個人就會對什麼都沒有興致,整天盯著電視看,失去生活的熱情。     繪畫大師畢卡索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變得年輕!」是啊!多少人從進入學校就開始變
Thumbnail
2025/02/06
 很多人在職時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下班後只想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假日也在補眠跟購物中度過,沒有閒情逸致培養業餘興趣或參加社團,整個人就會對什麼都沒有興致,整天盯著電視看,失去生活的熱情。     繪畫大師畢卡索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變得年輕!」是啊!多少人從進入學校就開始變
Thumbnail
2025/02/05
(一)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隨著歲月成長,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遇到許多人,記憶絕大多數隨風而逝,了無痕跡,但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總會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或許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曾經辜負過別人,這些傷痕與遺憾,都需要藉由和解來撫平。 最近有個媒體曾經對熟齡族做調查,發現
2025/02/05
(一)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隨著歲月成長,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遇到許多人,記憶絕大多數隨風而逝,了無痕跡,但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總會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或許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曾經辜負過別人,這些傷痕與遺憾,都需要藉由和解來撫平。 最近有個媒體曾經對熟齡族做調查,發現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探討人生無常與死亡議題,鼓勵讀者活在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Thumbnail
探討人生無常與死亡議題,鼓勵讀者活在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透過觀賞《可可夜總會》動畫電影和閱讀生命教育繪本,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死亡議題,並從學生的回答中體會到孩子們的純真與想像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透過觀賞《可可夜總會》動畫電影和閱讀生命教育繪本,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死亡議題,並從學生的回答中體會到孩子們的純真與想像力。
Thumbnail
關於今年的兩個會考作文預試考題〈癌末少女的選擇〉及〈這不只是……,更是……〉,我的建議是:和孩子好好談談這兩個題目中的三個核心主旨--「成長」、「時代」與「生死」。藉由成人的視角和經驗,不僅可能觸發孩子的靈感,他們也會看得更深、更廣。雖然同樣的題目,不可能再次出現,但這三個核心主旨,絕對會一再出現!
Thumbnail
關於今年的兩個會考作文預試考題〈癌末少女的選擇〉及〈這不只是……,更是……〉,我的建議是:和孩子好好談談這兩個題目中的三個核心主旨--「成長」、「時代」與「生死」。藉由成人的視角和經驗,不僅可能觸發孩子的靈感,他們也會看得更深、更廣。雖然同樣的題目,不可能再次出現,但這三個核心主旨,絕對會一再出現!
Thumbnail
啟文前敬告: 本篇文章涉及死亡與安樂死等議題,15 歲以下讀者建議需在成人陪同下閱覽。對此議題敏感的人也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Thumbnail
啟文前敬告: 本篇文章涉及死亡與安樂死等議題,15 歲以下讀者建議需在成人陪同下閱覽。對此議題敏感的人也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Thumbnail
一個有很多主題與元素的電影,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每個人看到和放大的地方不盡相同,那裡面有著對於事物的認知與經歷,具有投射與移情,所以創作者與觀者、觀者與觀者之間的激盪,都是透過作品來呈現自己的樣貌,在某些對話與感受之下,可以靠近、明白、會心一笑,或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見解,是生命裡有趣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一個有很多主題與元素的電影,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每個人看到和放大的地方不盡相同,那裡面有著對於事物的認知與經歷,具有投射與移情,所以創作者與觀者、觀者與觀者之間的激盪,都是透過作品來呈現自己的樣貌,在某些對話與感受之下,可以靠近、明白、會心一笑,或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見解,是生命裡有趣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曾經有一期「生命雜誌」的專題是「電影教會我我們的生死大事」,其中有一篇是記者採訪我,希望我推薦一些適合闔家觀賞談死亡的電影。     其實要跟孩子談死亡的議題很不容易,在訪談中我分享了幾個去年底在不同場合導讀電影的經驗。     這些年常有機會導讀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疫情期間六月初,在家裡幫國家圖
Thumbnail
曾經有一期「生命雜誌」的專題是「電影教會我我們的生死大事」,其中有一篇是記者採訪我,希望我推薦一些適合闔家觀賞談死亡的電影。     其實要跟孩子談死亡的議題很不容易,在訪談中我分享了幾個去年底在不同場合導讀電影的經驗。     這些年常有機會導讀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疫情期間六月初,在家裡幫國家圖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Thumbnail
在這命運弄人的一年,我們需要重溫的是這套電影-《The Bucket List》 生死這個課題雖然沉重,卻是人人都必修的一課。 2020 年,是變幻莫測的一年,也是讓我們學會說再見的一年。 這一年讓我們知道,很多人、很多事其實也不是必然的,或許會因為時代巨輪的來臨、一種突如其來的病菌、甚至是死
Thumbnail
在這命運弄人的一年,我們需要重溫的是這套電影-《The Bucket List》 生死這個課題雖然沉重,卻是人人都必修的一課。 2020 年,是變幻莫測的一年,也是讓我們學會說再見的一年。 這一年讓我們知道,很多人、很多事其實也不是必然的,或許會因為時代巨輪的來臨、一種突如其來的病菌、甚至是死
Thumbnail
隨著疫情昇溫,越來越多人或自願、或被迫在家隔離,不少線上影音平台也順勢推出優惠方案,協助隔離者度過難熬的時光。類似這樣的場景,從去年的歐美各國到現今的台灣都反覆出現。 究竟看電影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方式,或者還有其他更深層的意義?今天就藉著這篇5月中的最新研究,向各位細說分明。 
Thumbnail
隨著疫情昇溫,越來越多人或自願、或被迫在家隔離,不少線上影音平台也順勢推出優惠方案,協助隔離者度過難熬的時光。類似這樣的場景,從去年的歐美各國到現今的台灣都反覆出現。 究竟看電影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方式,或者還有其他更深層的意義?今天就藉著這篇5月中的最新研究,向各位細說分明。 
Thumbnail
透過六段仿紀錄片的小故事,描述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們,他們在死前一天的日常生活。而探討「死亡」議題的電影作品相當多,《明天,最後一天》也絕對不是第一部將死亡作為主題的作品,但用「記錄前一天」的方式,來反應了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以及死亡在生命中的份量,《明天,最後一天》的敘事手法可說是相當新鮮。
Thumbnail
透過六段仿紀錄片的小故事,描述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們,他們在死前一天的日常生活。而探討「死亡」議題的電影作品相當多,《明天,最後一天》也絕對不是第一部將死亡作為主題的作品,但用「記錄前一天」的方式,來反應了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以及死亡在生命中的份量,《明天,最後一天》的敘事手法可說是相當新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