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科學家中,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無疑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位。然而,很少有人了解,他在學術路上的起步並不順利。愛因斯坦未完成德國中學學業便赴瑞士報考大學,但首次嘗試失利。他花了一年時間補足學業,取得中學文憑後,才成功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大學時期,愛因斯坦並不是一位勤奮的學生,教授們也未看出他的非凡潛力。1900年,他的畢業論文僅得75分,學科考試排名五人中的第四名。更遺憾的是,他的未婚妻米勒娃因成績墊底未能畢業,只能留校重修一年。畢業後,愛因斯坦試圖留在學術界,向母校教授申請助理職位,但由於成績平平,他未獲青睞。他也向其他大學投遞申請,但導師的推薦信影響有限,他最終未能找到學術相關工作。
無法進入學界的愛因斯坦,經濟上也無法依靠家庭支持。幸運的是,他的同學之父與瑞士專利局局長有交情,為他牽線搭橋。他在等待專利局職位空缺的期間,曾在中學代課,並擔任家教維生。1902年6月23日,愛因斯坦終於在瑞士專利局上班,結束了艱難的求職時光。然而,他始終未放棄科學研究。在專利局任職前,他已發表三篇論文,其中一篇初露創新光芒。
1905年,愛因斯坦完成了四篇論文,奠定了他的科學地位。其中,狹義相對論最為著名,並提出了革命性的質能互變公式。令人意外的是,他曾以該論文向蘇黎世大學申請博士學位,但遭拒絕。後來,他改以另一篇更傳統、更實驗導向的論文再次申請,終於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他被授予博士頭銜。
1907年,仍在專利局工作的愛因斯坦獲得了一個重大靈感,為發展廣義相對論奠定基礎。經過八年的探索與計算,他於1916年完成了「愛因斯坦方程式」,廣義相對論正式問世。根據該理論,重力場能使空間彎曲,進而改變光線的路徑。1919年日全食的觀測結果成功驗證了這一預測,令愛因斯坦一舉成名。
除了在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愛因斯坦還以其人文精神著稱。他對科技的雙刃劍特性有著敏銳的洞察,對核武器的潛在危險尤為警覺。儘管他曾建議美國加速核武研發以對抗納粹威脅,但他也深知這一科技若被濫用,將對人類造成毀滅性後果。因此,他與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聯名發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籲全球關注核武器的風險。
在社會道德層面,愛因斯坦倡導自由、平等與包容,對傳統觀念提出挑戰。他的思想在當時引發爭議,但如今已成為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觀。作為科學家,他推動了物理學的進步;作為人文主義者,他則為人類精神文明帶來深遠影響。他用理性審視世界,用仁愛關注人性,這種融合科學與人文的精神令他成為世人敬仰的典範。
時至今日,愛因斯坦的成就仍然影響深遠: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時空的認知,量子論的曙光也源自他的光量子理論,而質能等價公式則成為能源時代的基石。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愛因斯坦對知識自由與科學倫理的思考尤具啟發意義。當科技日益商品化,學術研究受制於資金導向,我們更應重溫愛因斯坦純粹的求知精神,反思科技發展的初心與道德底線。
愛因斯坦用一生詮釋了科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他的智慧和遠見將永遠啟迪後人。他用科學創新重塑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並用人文關懷引領世人反思科技的倫理責任。愛因斯坦的思想跨越了時空,他的學術成就和人文價值共同構成了不朽的遺產,激勵著我們在追求知識與技術進步的同時,始終銘記對自由、平等與和平的追求,並肩負起科技發展的道德責任。
資料參考 : 《物理雙月刊》、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