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寫完大谷吉繼的故事後,迷糊的小編才發現:自己居然忘了先寫他的「好基友」——石田三成啦!!!(去面壁
石田三成身為日本戰國時代「決定天下的戰役」——關原之戰的兩大領導人之一,同時也是小編的本命武將,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謎樣的前半生
每每提到石田三成,總讓他的粉絲扼腕嘆息的,便是那場讓他註定成為悲劇英雄的關原之戰,以及他為豐臣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然而,在這之前,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因為史料的缺乏,恐怕連歷史學家都不是很清楚。
所以,我決定暫時放下史料,以最廣為人知的故事,試著去懷想他謎樣的前半生。
雖然這個故事是後世杜撰出來的,但我認為,故事雖然無法反映歷史,卻能反映時人如何看待這段歷史,我想這些故事,正側寫了他人生的某個部分。
「三獻茶」的傳說
故事要從豐臣秀吉年輕時說起:當時的豐臣秀吉尚未成為天下霸主,只是一個小城的城主。這天,豐臣秀吉在外視察時,天氣很熱,此時路過了一間寺廟。剛好也口渴了,於是走進寺廟想要點茶水喝……
寺廟的住持一看到城主大人來了,連忙邀請秀吉入廟,並請小和尚幫忙泡茶。
這時,泡茶的小和尚端出了一杯冰茶,秀吉一看到冰茶,連忙大口喝下。
喝完後,秀吉向小和尚說:「這茶真是太好喝了,可以再喝一杯嗎?」
小和尚再次端出一杯茶,這次的茶比剛剛的溫一點。秀吉再次喝下那杯茶,並像一開始一樣向小和尚表示還要再來一杯。
這次,小和尚端出了一杯比剛剛的茶更燙口的茶。這時,秀吉問道:「為什麼你這三杯茶的水溫,要用不一樣的溫度呢?」
小和尚回答:「起初,您口渴時,我奉上常溫茶解渴;第二次,呈上溫熱茶,讓您品味茶香;第三次,則奉上熱茶,讓您慢慢品茗,暖身舒心。」秀吉聽完後,覺得這個小和尚很聰明,決定把他收為自己的部下,而這個小和尚,也就是後來的石田三成。
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後人杜撰的,但我認為,故事雖然不能反映史實,卻能體現出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這段歷史。以這段故事來說,它反映出了石田三成是一個相當細心、且懂得揣摩上意的人,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夠得到豐臣秀吉的賞識吧!
社畜的心酸誰人知?
成為豐臣政權核心幕僚之一的石田三成,在行政、經濟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大的才能。然而,也因為處在政權的核心,加上自身的工作涉及到財產、利益的分配,石田三成自身個性又不夠圓融,導致在擔任幕僚的過程中,得罪了許多人。大家表面上不說,許多人其實早已對石田三成恨得牙癢癢。
這都還好,更雪上加霜的是,豐臣秀吉晚年在施政上做出許多錯誤決策,從殺害自己的外甥豐臣秀次(甚至連坐到一大堆無辜人士)、下令發兵侵略朝鮮半島等等。三成雖然不是政策的主使者,但也因此被討厭,尤其是持續長達八年(1592-1597)的朝鮮之役,不僅勞民傷財,最後甚至還被明朝、朝鮮聯軍打得落花流水,日軍卻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
而朝鮮之役也造成了豐臣政權之中文官、武將之間的矛盾:以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為首的武斷派,在朝鮮之役中是戰爭的主力,這群人在朝鮮耗費了八年的時間與精力,卻沒有得到任何戰果,而石田三成等人為首的文治派,不僅沒有出戰,甚至還向豐臣秀吉報告他們在朝鮮的戰爭罪行,這看在武斷派眼中當然很不是滋味,原先早已不合的兩方,經過朝鮮之役後矛盾更加惡化。
太陽落下後,陰影還能夠存在嗎?
秀吉在世時,這些矛盾還不至於爆發成全面的政權分裂,而三成身為豐臣政權的重要核心,也仍然可以靠著這樣的庇蔭,使他的政治生涯不至於被清算鬥爭。
然而,「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即使是再輝煌的帝國,也有傾圮的一天。這表面上的和平,在豐臣秀吉死後,就如同鵝卵石投入了平靜無波的湖面,掀起了巨大的漣漪……
我曾在社群網路上看過一位網友的留言寫道:「三成就是秀吉的影子,太陽沒有了,影子還能獨存嗎?」我覺得這句話用在石田三成的人生中非常貼切,於是在徵得該名網友同意後,將這句話引用作為這段的標題。
就如同這位網友的比喻,當時的秀吉對日本來說,正是如同太陽一般的耀眼,但有陽光的角落,必然伴隨著陰影,而當陽光散去,陰影也難以獨自存在。
而三成,正是那抹無法獨自存在的陰影。
宿命的終結
秀吉死後,沒有了能夠協調兩方的力量,武斷派與文治派的衝突日益激烈,而武斷派在朝鮮之役中對文治派累積的不滿,也使得身為政策實際執行者的三成,直接成為武斷派討厭的對象。
另一方面,在豐臣秀吉死後,一位蟄伏多年的野心家也對豐臣家的天下虎視眈眈,他就是日後的天下霸主——德川家康。
這些豐臣政權內部的問題,對德川家康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他利用許多人對三成的厭惡,順利將他們拉攏到自己的陣營之中。
這看在忠於豐臣家的石田三成眼中,自然很不是滋味,於是他拉攏了當時日本西部的大諸侯——毛利輝元,以及自己身邊的一些親信。這之中就包含了上禮拜提到的大谷吉繼,以及日本知名的基督教大名小西行長。
雙方各自的拉幫結派,最終引爆了日本戰國末期最後一場大戰,同時也是「決定天下的戰役」——關原之戰。而後世也將德川家康、石田三成雙方領導的陣營,用佈陣的位置分別以「東軍」、「西軍」稱呼。
決定天下的大戰
開戰之初,由石田三成等人所領導的西軍佔上風,然而石田三成因為不得人望,除了像大谷吉繼、小西行長這些三成的鐵桿親信外,其他西軍武將不是想要兩邊押寶—這之中就包含了西軍名義上的領導人毛利輝元—就是根本是從東軍被莫名其妙拉到西軍的。想當然爾,這群「烏合之眾」的凝聚力如同一盤散沙,更不用說團結一心打勝仗。
相較之下,德川家康早在開戰前,就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政治與人事布局,再加上許多東軍武將都是因為討厭三成而選擇投靠德川家,內部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自然不言而喻。
最後,西軍在關鍵人物——小早川秀秋倒戈下全軍覆沒,而石田三成身為「甲級戰犯」之首,不但在戰後遭到斬首,更被德川家寫成奸臣抹黑兩百多年,直到近期的歷史學研究才慢慢平反。
小結:孰是孰非?何謂「大義」?
每當看著石田三成的故事,我總有一種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我為他為主盡忠的理想主義所感動;一方面,我卻又不禁感嘆:對歷經戰亂的老百姓來說,如果德川家能夠為日本帶來和平,所謂的「大義」,對老百姓來說,其實只是無謂的掙扎與亂流?
雖然在情感上,比起最後得到天下的德川家康,我更喜歡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石田三成(在第一段也有提到),但另一方面,忠於一個早已失去民心、土崩瓦解的政權,真的是好事嗎?這是石田三成留給我們的叩問,也是我們在看待他的功過時,應該思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