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失控行為心理解密01:「囤積症」

開場故事:TVBS網路新聞2024.2.

一位50多歲的女性,雜物堆滿屋,30坪的住家客廳、房間,物品堆積如山,就像資源回收場,從地板一直堆到半牆高,行走時都要跨越層層障礙。家屬說道:「物品被堆到離天花板剩下不到二十公分,然後我們家所有的走道,都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她最喜歡留的就是紙盒和布丁杯,或者是各種空瓶子,我們家甚至有輪胎。」

要請當事人丟掉東西也非常困難,她總是說:「東西要保留,都很特別,未來有天一定會用到。」

這類失控行為稱為「囤積症」,而在行為的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讓我們來聽聽心理師是怎麼解密的

—-----

大家好,我是林仁廷心理師

任何一個行為都不是徒勞的,一個人的所做所為必然與他的心理、動機及情緒有關。今天要談的是囤積症,這是什麼樣的症狀,又有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

買了喜歡的東西收藏,看著寶物想起過去美好經驗,「睹物興情」是人們回憶自己豐富情感的一種方式。但如果過度沉迷,滿屋子堆滿用過的東西,不僅佔據空間還影響生活,原本的用意失去控制,就變成囤積症了。

#心理症狀與功能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是心理生病了,屬於強迫症相關障礙,當事人會不由自主地一直收集各式各樣的物品,好發族群約在五十五歲上下,又以女性占多數。

囤積症常見行為有:

1.持續囤積物品:會不斷購買或保留實際上沒有在用或價值的東西。

2.拒絕處分物品:無法丟掉任何東西,好像丟掉東西時自己的某部分也會不見一樣的困難。

3.生活空間極度擁擠和混亂,自己也會覺得困擾,但無法做任何改變。如果不僅有「亂」還有「髒」,那就很嚴重了。

4.已經影響個人健康,導致社交隔離(如家庭關係),無法工作。在惡性循環後,原本有的焦慮、憂鬱也會更嚴重。


囤積症也是一種情緒障礙,當事人可能遭到重大挫折,內心孤單、無助說不出來,心理無法處理,最終轉向囤積行為做抵銷。

行為背後都是有心理意義的,囤積症也有其功能:

(1)依戀舊物是情感的寄託,囤物後隨時可睹物興情、睹物思人,回到記憶裡逃避現實。

(2)能填滿此刻的空虛感,感覺此刻至少還有這些物品陪著自己。像是有人會把自己房間塞滿百來隻絨毛娃娃,娃娃放床上自己則睡地上。行為失控正是在訴說自己走不出來,覺得無助,但又想消除痛苦,這個內在衝突最後由潛意識以囤積行為做轉移。


舉例來說,故事裡的中年女性,完整聽她的遭遇後,原來先生外遇有小三,她被背叛被離婚,儘管離婚時的賠償條件還不錯,但失落和悲傷沒有機會療癒,人生重大挫敗令她過去所信的價值觀崩解,當事人可能以買很多衣服、化妝品做為補償,以為擁有越多就能提升自信,越買越多,以為會有人愛,看似可以扳回一成,結果東西送來卻因情緒沮喪不想打開,最後一箱箱貨品就堆在那,過期腐壞。

當事人會囤積哪一類物品,其實與過去受傷的故事相應對,物品的功能就是補償他沒有的,然後「假裝擁有」讓自己好過,並僵化守住讓她不再失去,東西就越堆越多。

#改善的方向

要改善囤積症,第一步要先理解行為後的心理意義,讓當事人有機會自覺「自己怎麼了」,也就是「病識感」,才能大夢初醒。當然不是直接告訴他他生病,而是用引導詢問的方式,問他:「你哪些物品最多,都是什麼類別?這些東西如果用了怎麼讓你更好、得到什麼?你怎麼會想買這麼多呢?」

『扭曲的安全感也是一種安全感』,我們要接受現況,不評價,不是要剝奪他剩餘的安全感,而是釐清來龍去脈後,幫忙調整成比較適合他現在的狀態,例如說哪些是他實際有用的、用的比例多少,朝向能保留安全感也不影響生活的程度。必需先讓當事人願意向我們傾訴,被接住後有安全感,感覺是同一陣線的,他才可能接受後續的建議。

一般來說囤積症者很難外出,家人是協助他的第一線,不要批判,先聊聊再說。在話題方面,我提供以下幾個方向談談看:

1.聊聊行為意義--先問、先傾聽他的日常,以好奇、關懷的角度,從問答中一起整理囤積行為背後的意義,並肯定那個需求,如問他哪些物品最多、物品背後的故事(像是旅行回來的紀念小物)、打算怎麼用、用了之後有什麼結果。不管他什麼說法都沒關係,認同那些回憶,表示「喔,原來如此~」,讓他情緒出得來,讓他知道有人支持、不必羞愧。

2.聊聊現實--他的願望我們不否定,不過回憶跟生活需要一點平衡,才能將有限的空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物,我們可以一起規劃。未來的方向是整理空間,但現在先設小目標就好,如在不影響安全感的狀態下怎麼整理,先小部分丟棄確定不需要的物品,設定一個緩衝期限舉行儀式說再見再丟棄。

3.尋求專業協助:

(1)請收納專家協助。

囤積到一定程度後人們容易放棄面對,跟欠太多錢直接跑路一樣道理,付費使用居家收納服務可減少此障礙,展露一線希望。

(2)藥物協助。

囤積行為久了影響生活,降低行動力,出不了門、缺乏互動,自然也影響身心健康,然憂鬱和焦慮會再反過來加深負面想法和症狀,故嚴重時先尋求藥物治療緩解症狀。

#小結

收藏物品,想是多數人喜歡蒐集公仔,買的都是回憶、情感、想像,把錢換成自己喜愛的東西,同時也能感受被撫慰。懷舊、不捨、回想都是人的本性,若失去控制就會變成囤積症,是心理匱乏的強迫補償,是過度的自我保護,失去原本的用意了。

當你的家人也掉進失控漩渦時,別忘了也要協助他整理心理的苦,理解他真正在乎和失落的是什麼,最後一步才談「斷捨離」,將有限的空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