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949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在法國出版。這部代表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巨著,深刻剖析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被邊緣化為「他者」的處境,成為所謂的「第二性」。波娃以挑戰本質主義為宗旨,批判傳統女性主義與反女性主義觀念,提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她主張,女性並不存在一種天生注定的本質或命運,而是受到社會建構的影響。

儘管女性本質上與男性一樣自由而獨立,但她們在現實中卻被壓迫,淪為「他者」。波娃強調,透過存在主義的視角,女性應誠實面對自身處境,勇敢作出選擇,主動改變命運,從而重新定義自己的存在。她認為,女性不僅能打破社會賦予的限制,還可以積極參與塑造原本由男性主導的世界。

波娃指出,工業革命以來,女性走出家庭參與勞動,成為女性解放的重要契機。然而,這也揭示了女性的根本問題:如何在生育角色與生產角色之間取得平衡。波娃自身便以實踐踐行她的主張。21歲時,她與伴侶讓-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達成共識,拒絕婚姻與生育子女。她認為,生育長期以來讓女性淪為奴役狀態,妨礙她們參與塑造世界。

當時的法國禁止避孕器具的銷售與宣傳,自主墮胎的權利更是在世界範圍內鮮少被承認。而宗教勢力則極力反對墮胎,甚至主張在母嬰生命取捨之間應犧牲母親。然而,非法墮胎在法國普遍存在,數量幾乎與分娩持平。波娃堅信,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女性終將掌控自己的身體。

波娃認為,改善女性處境有賴於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擺脫生殖的束縛,透過科技手段掌握生育權;二是參與社會生產,突破家庭的禁錮。然而,即使女性在勞動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其社會與政治地位依然不足。在當時的法國法律中,丈夫仍是家庭的主宰。雖然已婚女性的法律地位較戰前有所改善,但1942年的法條仍充滿矛盾:「已婚女性享有完整的法律權利,但這些權利受婚姻契約及法律限制。」這表明真正的性別平等尚未實現。

戰後成立的聯合國開始倡導兩性平等,並敦促各國落實相關措施。在波娃看來,這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時期。女性逐漸獲得融入傳統男性主導社會的機會,但舊有的傳統依然強勢支配她們的實際處境。與此同時,新文明的雛形才剛剛顯現。

儘管女性看似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主流意識形態仍然固守千百年來的「女性神話」:女性的天職、本分、氣質及生理決定論等,這些觀念在無形中束縛了女性,使她們在選擇時猶豫,甚至退縮。

波娃認為,這一時期需要對傳統觀念進行全面反思,以適應新時代女性的需求。單一議題的婦女運動(如爭取投票權)已不足以應對複雜的現實挑戰。而揭開婚姻與母職的神聖面具,揭露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父權謊言,更需要如波娃這樣執著於知識、勇敢反抗命運的女性。她選擇不婚、不育,與沙特關係親密卻獨立存在,以個人實踐為女性解放樹立了榜樣,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西蒙.波娃本人、她的一生、她的作品都成了一種象徵;象徵著即使是一個女人,也可能突破所有的阻礙,衝破習俗與偏見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意願過這一生。」

女性可以突破既有的框架,重新定義自身存在,並在塑造世界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平等。她的思想與行動啟發後世,成為女性追求自由與平權的重要里程碑,對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深遠意義。



資料參考 : 《第二性》、thenews

avatar-img
0會員
105內容數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分享名人背後的故事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跟著我一起剖析那些成功的軌跡,踏上屬於自己的成功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彼得·喬治·彼得森(Peter George Peterson)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先後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與西北大學,並於1947年以最高榮譽畢業。1948年,他加入芝加哥一家市場研究公司,隨後於195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擔任該公司的執行副總裁。
這本書是約翰·D·洛克菲勒寫給他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的私人信件,內容深刻揭示了洛克菲勒家族經營智慧與人生哲理的核心秘訣,也揭開了家族長盛不衰、創造並維持巨大財富的秘方。透過30封信,這位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以簡潔有力的文字,道出了他一生累積的寶貴智慧與成功之道。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也是全球公認最富有的人之一。他身兼慈善家、實業家和石油巨擘等多重頭銜,被認為在現代貨幣價值下,其財富超過 3000 億美元,相當於今日的三位比爾·蓋茨或七位馬雲。
一個從未犯錯的人,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A person who never made a mistake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二十世紀的科學家中,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無疑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位。然而,很少有人了解,他在學術路上的起步並不順利。愛因斯坦未完成德國中學學業便赴瑞士報考大學,但首次嘗試失利。他花了一年時間補足學業,取得中學文憑後,才成功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羅伯特·奧本海默(1904-1967),出生於紐約市,憑藉其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哈佛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然而,在劍橋的學術生涯並不順遂。
彼得·喬治·彼得森(Peter George Peterson)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先後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與西北大學,並於1947年以最高榮譽畢業。1948年,他加入芝加哥一家市場研究公司,隨後於195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擔任該公司的執行副總裁。
這本書是約翰·D·洛克菲勒寫給他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的私人信件,內容深刻揭示了洛克菲勒家族經營智慧與人生哲理的核心秘訣,也揭開了家族長盛不衰、創造並維持巨大財富的秘方。透過30封信,這位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以簡潔有力的文字,道出了他一生累積的寶貴智慧與成功之道。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也是全球公認最富有的人之一。他身兼慈善家、實業家和石油巨擘等多重頭銜,被認為在現代貨幣價值下,其財富超過 3000 億美元,相當於今日的三位比爾·蓋茨或七位馬雲。
一個從未犯錯的人,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A person who never made a mistake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二十世紀的科學家中,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無疑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位。然而,很少有人了解,他在學術路上的起步並不順利。愛因斯坦未完成德國中學學業便赴瑞士報考大學,但首次嘗試失利。他花了一年時間補足學業,取得中學文憑後,才成功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羅伯特·奧本海默(1904-1967),出生於紐約市,憑藉其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哈佛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然而,在劍橋的學術生涯並不順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隨著女權思想的進一步深入人心,這個社會開始走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極端。作為統治階層,女性們漸漸喪失了對男性的基本同理心。在她們扭曲的思維中,男性不再被視為平等的人類,而僅僅是可以剝削的工具和資源。
Thumbnail
這是一個女性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都擁有絕對權力和優越地位的社會。相比之下,男性被降級為次等公民,在教育、職業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空前的限制和剝削。"她"們是這個世界的主人,而"他"們不過是附庸,是僅僅用來服務的工具而已。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重溫了一下這本《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由白俄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所記錄下的,關於蘇俄女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記憶。
Thumbnail
當你看得透徹,某種時候你會過度鮮明看見屠殺、權利、鬥爭的真實血腥。西蒙波娃、金智英等故事反映出女性在古今中外的地位與處境。本文訴求人們思考女性主義的意義,以及對女性的權益給予更多尊重。數個人生故事的交織,帶出家庭、文化、性別的反思。
Thumbnail
正向思考成為主流,打破框架亦是各位現代獨立女性之必需。蛤?你不同意《芭比》?蛤?你說Metoo運動已白熱化至女人使用「有毒的」陽剛氣質?!你是不是為父權說話? 女性主義崛起,健身網紅變成「正能量」的化身 :我們要愛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相信自己是最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要搞清楚,不論是女權或父權,他們本質上都是權力,然後會操弄權力的人不分性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隨著女權思想的進一步深入人心,這個社會開始走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極端。作為統治階層,女性們漸漸喪失了對男性的基本同理心。在她們扭曲的思維中,男性不再被視為平等的人類,而僅僅是可以剝削的工具和資源。
Thumbnail
這是一個女性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都擁有絕對權力和優越地位的社會。相比之下,男性被降級為次等公民,在教育、職業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空前的限制和剝削。"她"們是這個世界的主人,而"他"們不過是附庸,是僅僅用來服務的工具而已。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重溫了一下這本《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由白俄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所記錄下的,關於蘇俄女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記憶。
Thumbnail
當你看得透徹,某種時候你會過度鮮明看見屠殺、權利、鬥爭的真實血腥。西蒙波娃、金智英等故事反映出女性在古今中外的地位與處境。本文訴求人們思考女性主義的意義,以及對女性的權益給予更多尊重。數個人生故事的交織,帶出家庭、文化、性別的反思。
Thumbnail
正向思考成為主流,打破框架亦是各位現代獨立女性之必需。蛤?你不同意《芭比》?蛤?你說Metoo運動已白熱化至女人使用「有毒的」陽剛氣質?!你是不是為父權說話? 女性主義崛起,健身網紅變成「正能量」的化身 :我們要愛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相信自己是最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要搞清楚,不論是女權或父權,他們本質上都是權力,然後會操弄權力的人不分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