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小說大家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 安靜有時最有力量。

奧地利小說大家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 安靜有時最有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成長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莫里茨·褚威格是成功的紡織商人,母親來自義大利猶太銀行世家布雷陶爾家族。儘管家族擁有猶太背景,但家庭成員並不信奉宗教。褚威格曾在一次訪談中談及家庭時表示:「我的父母只是碰巧是猶太人。」

大學期間,褚威格開始創作詩歌,並受到霍夫曼斯塔爾和里爾克的影響。1904年,他以關於泰納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畢業於維也納大學。同時,他發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說,這一文學形式後來成為他的代表作,助他在國際文壇嶄露頭角。他的寫作風格獨具一格,結合了細膩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和優雅的修辭技巧。除了小說創作,他還致力於翻譯工作,將波特萊爾、魏爾倫和維爾哈倫的詩作引介給德語讀者。

褚威格熱愛旅行,並過著優雅的市民生活。1910年,他首次前往印度,兩年後踏足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自願加入軍隊,負責戰時新聞工作。然而,隨著戰爭的延續,他受法國作家、和平主義者羅曼·羅蘭的影響,逐漸轉變立場,反對戰爭。1917年,他在軍中休假期間創作了反戰戲劇《耶利米》。隨後,他退出軍隊,移居瑞士蘇黎世,在《維也納新自由報》擔任記者,並繼續文學創作。

1933年,隨著納粹黨在德國掌權,褚威格移居英格蘭倫敦。他的作品在德國被查禁,只能在奧地利出版。褚威格與理查·史特勞斯關係密切,曾為歌劇《沉默的女子》撰寫劇本。1935年,該劇在德勒斯登首演,史特勞斯拒絕納粹要求刪除褚威格名字的要求,導致此劇僅演三場即被禁。之後,褚威格與 Joseph Gregor 合作,為史特勞斯的歌劇《達芙妮》提供劇本。1936年,他的作品在德國全面被禁,其第一次婚姻亦告終。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併吞,褚威格選擇移居英國,並與夏洛特·阿爾特曼結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褚威格成為英國公民,但因對歐洲局勢感到絕望,他選擇離開倫敦,經由紐約、阿根廷和巴拉圭,最終定居巴西。1942年2月22日,他與妻子夏洛特·阿爾特曼在巴西彼得羅波利斯(Petrópolis)服用鎮靜劑自殺,留下遺書表明這是「出於自願與理智的選擇」,因對「精神家園歐洲」的毀滅深感悲痛。次日,兩人緊握雙手的遺體被發現,安葬於彼得羅波利斯,該地現為史蒂芬·褚威格故居紀念館(Casa Stefan Zweig)。

褚威格的作品風格多樣,涵蓋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與傳記等領域,尤以中篇小說與人物傳記著稱。他的代表作包括《象棋的故事》《熱帶癲狂症患者》《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同情的罪》《情感的迷惘》《郵政局女孩》(去世後出版)。他也撰寫多部傳記,如《鹿特丹的伊拉謨斯》《麥哲倫》《瑪麗·安東尼特》,其中《瑪麗·安東尼特》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

儘管評論界對褚威格的評價分歧明顯,他仍被視為心理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些批評者認為他的作品過於情感化且缺乏深度,另一些人則讚賞其對人性的刻畫及歐洲文化的深刻理解。無論如何,褚威格的作品為後人提供了通往過去歐洲精神與文化的獨特窗口,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與歷史意義。



資料參考 : 《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昨日的世界 : 一個歐洲人的回憶》、Wiki


avatar-img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15會員
211內容數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分享名人背後的故事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跟著我一起剖析那些成功的軌跡,踏上屬於自己的成功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做你熱愛的事情 : 先去做,做成一堆爛泥,再慢慢地改。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先開始在改進! 做的慢總比不做要好。要知道,當你邁步向前時,就離終點更近了些。即使步伐很小,也是成長。
艾倫·葛林斯潘 ( Alan Greenspan ) 或許是「美國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終章人物之一。當他出版自傳《動盪年代》時,這本書吸引的關注已經超越了人們對一位經濟決策者的好奇心。從他的經濟政策歷程來看,葛林斯潘的故事宛如一部美國歷史的縮影——充滿挑戰、創造與變革。
各位會員大家好。作為第一篇新會員專屬。就來好好破個題吧!! (以下以星巴克咖啡為例) 不論是在紐約、東京、安特衛普,還是布拉格,只要住在全球各大城市的人,大眾交通工具的通勤生活幾乎成為每日例行的經驗。
「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動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我們應該覺得在無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惡的事。」──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949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在法國出版。這部代表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巨著,深刻剖析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被邊緣化為「他者」的處境,成為所謂的「第二性」。波娃以挑戰本質主義為宗旨,批判傳統女性主義與反女性主義觀念。
彼得·喬治·彼得森(Peter George Peterson)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先後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與西北大學,並於1947年以最高榮譽畢業。1948年,他加入芝加哥一家市場研究公司,隨後於195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擔任該公司的執行副總裁。
做你熱愛的事情 : 先去做,做成一堆爛泥,再慢慢地改。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先開始在改進! 做的慢總比不做要好。要知道,當你邁步向前時,就離終點更近了些。即使步伐很小,也是成長。
艾倫·葛林斯潘 ( Alan Greenspan ) 或許是「美國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終章人物之一。當他出版自傳《動盪年代》時,這本書吸引的關注已經超越了人們對一位經濟決策者的好奇心。從他的經濟政策歷程來看,葛林斯潘的故事宛如一部美國歷史的縮影——充滿挑戰、創造與變革。
各位會員大家好。作為第一篇新會員專屬。就來好好破個題吧!! (以下以星巴克咖啡為例) 不論是在紐約、東京、安特衛普,還是布拉格,只要住在全球各大城市的人,大眾交通工具的通勤生活幾乎成為每日例行的經驗。
「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動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我們應該覺得在無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惡的事。」──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949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在法國出版。這部代表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巨著,深刻剖析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被邊緣化為「他者」的處境,成為所謂的「第二性」。波娃以挑戰本質主義為宗旨,批判傳統女性主義與反女性主義觀念。
彼得·喬治·彼得森(Peter George Peterson)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先後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與西北大學,並於1947年以最高榮譽畢業。1948年,他加入芝加哥一家市場研究公司,隨後於195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擔任該公司的執行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