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起,YouTube頻道推出一系列評論亞洲歌手的影片——「國外聲樂老師點評」,主要負責評論的是來自加拿大的歌手Rozette,是一名專業的聲樂教練,因曾說希望取中文名字叫「橘」,於是中文圈都稱她為「橘老師」 。「橘老師」憑藉對聲音的高感知和模仿能力,在頻道中與專業聲音工作者一同示範和討論,其深入淺出的評論頗獲好評。除了歌藝,大貍老師在〈有時候不做功課,才是最好的功課〉針對橘老師如何面對網友要求她從事樂評前要先「做功課」的提議,思考其中反映出來的文化探索與教育哲學——思考一個好的學習者,如何呈現出自我的學習歷程。
近日Youtube頻道上「國外聲樂老師點評」的相關影片引起了許多人的討論,像是對楊丞琳的評判、對陶喆的共情,以及那專業、精闢且持平的解說。貍也非常喜歡,不過喜歡的點倒不太一樣。貍喜歡她在影片中反映出來的文化探索與教育哲學。
前者在橘老師點評陳奕迅〈孤勇者〉那集可以看見,她深深地去思考東西方文化,對旋律和歌詞的著重點不同;後者可以在多位歌手唱〈起風了〉那集看見,她清楚地說明給予反饋的時候會受到哪些情境的影響,但那都不涉及對於「個人」的評判,對於每個藝術家仍是予以一定尊重的。
而貍最喜歡的一集(排除掉千年之戀和五月天那種有趣的集別外),是橘老師點評林俊傑、李健、周杰倫嘉賓合唱那一集。倒不是點評本身,而是在10:35後,有一段非常長的觀點陳述,貍覺得那很充分地呈現了「思維教育」的意義。
這系列的影片是由海外華僑杰凱和另一個夥伴Flo挑影片,邀請國外的聲樂專家橘老師來聽,以影片記下她最真實的反應。在這個過程裡,常常有網友表示不開心,覺得「怎麼會挑這一部」、「怎麼不做功課」,甚至有多次橘老師追問樂曲樂器等額外資訊時,杰凱與他的夥伴是答不出來的,常常為此汗流浹背,緊張得要死。(但也有一批觀眾就喜歡看製作團隊緊張的模樣)
不少觀眾非常生氣,有的直接在觀看影片的即時評論「彈幕」上批評;還有的會寄信或私訊頻道,告訴製作團隊應該要怎麼選片、補充哪些資訊,美其名都是希望這個頻道「可以更好」。製作人杰凱在這集裡難得訴了苦:「觀眾覺得我應該無所不知,我應該要什麼都知道,他們覺得問題在於『我沒有做功課』,他們總認為:『如果你做功課的話,你就會同意我們的觀點』。」
為此,橘老師停下來進行了一段很長的回應:「喔,不是的。我覺得我們兩個都在
查找一些東西,然後盡力學習。隨著我們開始探討這些話題,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對某些事物充滿熱情,當你對某事充滿興趣和熱情時,你會自然而然地,想要了解更多。我其實覺得做功課並不一定是成就最佳藝術的方式,或是達到最佳結論的方式。我相信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做功課是有必要的,但我們的節目關注的是探索體驗,著重非常真實的反應,所以我們不會提前做功課。
我覺得我們永遠都不會做功課。坦白說,在我看來,做功課會毀了這個節目。對我來說,做這個節目就沒有任何樂趣了……。我喜歡的是這些討論在你們面前逐漸展開。事實上,我的助理之前跟我說:『喔Jenn(橘老師本名),有人給你發了一篇維基百科的文章,讓你了解一位藝人。你知道嗎Jenn,有人複製了一些從google上找到的東西發給了你。』
不,我們不會看那些東西,我不能接觸那些東西,因為那其實會破壞我的體驗。而且在我看來,也會破壞你們的體驗。在我的想像中,你們之所以會獲得一些快樂,是因為你們看見了我學習的歷程。」
多麼令人驚豔的一段話!
貍相信許多人是喜歡看橘老師的表情,那就是一個純然的學習者該有的樣子。當然,她並不是否定「做功課」這件事的意義,畢竟影片中也說道「這些對我來說很有意思」,但她覺得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當下即時的反應,在那過程中的討論、觀察、聆聽、學習、比較。
橘老師之所以可以尊重理解不同的藝術與文化,是因為她理解到:「很多事,是沒有答案的,至少不是一個答案。」為此,她在其中也表明了她有多喜歡那些探究的時刻,透過閱讀做出解讀,找出它可能的意義。她不認為自己需要像大眾所期待的專家那樣,準備到萬無一失。她甚至覺得一開始定調自己是「聲樂老師」,使得她的評語有些過於「天真」,還為此表示了歉意。
橘老師在探究的歷程中覺知到藝術與文化的多元形式,甚至原本不欣賞的,後來可以理解了,又或者原本不認同的,後來共感了。貍真的非常喜歡她看同一個人的成長歷程,歌手周深那段尤其好看,歌手華晨宇的也不錯。
橘老師有一段話,幾近於呼求,講得相當好:
「請允許我們在鏡頭前學習,請不要給我們安排作業。
我很開心看見你們對我們節目的熱情。
但,別給我看那些(網友做的功課),
因為我想在鏡頭前,
是第一次看,和你們一起看。」
貍自己是做思維教育的,在課程的設計上,一定會做的安排是「定錨-起錨」、「雙重實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看見思考的歷程是怎麼變化的。而且,我也認為每個人未必要抵達相同的終點。多年前進行思辨遊戲的示範課時,曾有觀課的老師覺得大貍「做得不夠」,應該要在最後有一個「揭示」,告訴學生他們應該要體驗到什麼、感受到什麼,才能發揮這個活動體驗的最大意義。
貍必須說自己是不可能這樣做的。畢竟,就算因為教師的講解讓孩子「知道了」,那也不是他自己探索出來的,貍會期望,真正的體驗探索,不只是透過實踐活動來內化知識和技能,還可以激發學習主動探索、拓展成長的邊界。
當然,「做功課」還是有它的樂趣,於是這就衍生出貍想教育「築壩閱讀」的一套課程模式──
1至3點,其實就是「新批評主義」的課程進行方式,不事先帶題解,不會破哏文眼,甚至不多介紹作者,只是透過「純.文本」的閱讀,進到純然的學習狀況;4至5點,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藉由新的學習線索的加入,來驗證先前的討論,或者提供一種新的閱讀可能性,這會讓我們的探索顯得更有趣,但不代表作者的觀點就是該作品的唯一解。透過這樣的課程設計,可以達成文學的探究與實作,不假繪圖、演戲或其他的外掛活動,
便能純然地感受思路的開展。在許多課程活動裡,會發現貍不介紹自己是「講師」,而是「共學員」。那是因為貍期望可以陪伴每一個學習者走出自己獨特的歷程。
是的,貍喜歡並實踐思維教育,不代表貍認為其他教育是不好的,
這邊就得為頻道製作人杰凱特別打抱不平,他其實有在頻道介紹裡聲明他們的創立理念與初衷,卻還是常常被說:「你怎麼可以不……。」每一個頻道都有自己的設立背景,就像每一種教育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如果我們鼓勵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為什麼要期望每一部網路影片都要長成某種特定的樣子呢?
如果非得要有些學習的理由才能看這部影片,那貍會覺得亮點並不在聲樂知識或是點評方法,而是對於多元文化的「尊重」。
1.教育應幫助學習者理解學習的意義,並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探索。
2.教育需促進對不同文化和觀點的理解與尊重,培養開放的思維。
3.學習不應拘泥於預設的標準,而應以探索和真實反應為核心。
4.教師不只是知識傳遞者,而是與學習者共同參與和成長的引導者。
5.教育場域應容納多元的學習形式和個性化需求,適應不同學習者的需求。
6.真正的體驗探索,不只是透過實踐活動來內化知識和技能,還可以激發學習主動探索、拓展成長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