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想的評量:如何以提問設計達成素養評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編輯小序

  因貍想教育學院夥伴的需求,社群裡湧現了一小時「教學提問設計」的分享,與會的是貍想社群中對課程設計有興趣的夥伴,而分享會主講的夥伴是第一線實務運作的工作者,還有大貍以教育創新工作者的角度參與。座談會中大家從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談到TASAL(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計畫),還從麥肯錫商務思維談到築壩閱讀思維建構,最後針對素養導向評量進行探討。會後,大貍重新思考了教學與評量的關係,針對教學者如何思考教學提問與評量設計的關係,在臉書發表了本篇「海貍有話要說」〈寫在「貍所知道的提問設計」之後〉。

你的提問設計不是你的提問設計

      這次的湧現會議,主講的夥伴群在某種程度上是教育界蠻健全的陣容了。因此,會後的回饋中有夥伴說:「知道設計提問的面向有很多層次,但第一次這麼清楚的聽到各個版本的脈絡」。

  回顧整場分享會,在一開始「CHECK IN」的環節裡,不難發現,一樣是談「提問設計」,有些人關注的是「評量檢測」,有人期待的是「文本理解」,還有人想了解的是「班級經營」,更有人是對「主持拋接」有興趣……,包山包海的,正所謂「你的提問設計不只是你的提問設計」。同理,所謂「素養」,在出版業、在教育界、在教育創新界,也都有著不同的定義。

  針對不同的需求,現場各個夥伴也分享了很多的設題模組,除了常見的「ORID」(焦點討論法)、「HMW」(問題拆解法How might we)、「找出訊息——理解——評鑑省思」外,夥伴也分享對應文本時,會「先解文采,再抓取結構,判讀素材,而後提取立意」;還有夥伴分享他設題時會確保有「引發意識的問題、引發探究方法跟策略的問題、檢核或歸納學習成果的問題、學習結果應用的問題」。而現行所期待的「素養試題」,不管是學術情境與生活情境,都要「基於真實」。

  現在有太多是為了情境而情境的幻想試題,例如:「搭時光機回到……(時代)」,還有許多情境其實是以教師為中心,而非以學生為中心去考量,更別談要能驅動學習者的學習欲望。而許多已經努力嘗試進行評量設題的老師,已經敏銳地覺知這件事了。

  許多老師的煩憂恐怕不在於設題的工具模組,而是在於「把題目設出來雖做得到的,但讓人有答題意願卻不容易」。一個夥伴在會後說:「我覺得,大把大把的題目設得多了,再怎麼都還是『案頭文章』,還不如去接一個真實世界的任務,然後在實踐中學習。」

以有感的真實情境布置學習任務

  上個學習季度,我們在進行PBL(專題式學習)探究時,談的就是這個——談怎麼對他人、對社會、對世界保持敏銳的關注,談怎麼在真實世界的情境裡布置學習任務來驅動改變。在那堂課裡,我們也為孩子們所提及的「我們不是學習之後才來改變世界,而是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學習」的想法而動容。

  核心問題、驅動式的問題(driving question),必然是基於學生的意願,願意去促成自主探究的,而這當中無有正確答案,只有持續不斷地嘗試。這也是貍在另一個共學經營的小圈,持續推動「生活任務」的主要原因。

  那天,一個孩子分享他們如何努力集結網友的力量,在國際上發起串連,去幫助一個被霸凌的女孩,貍真心覺得好過逼迫同學讀不相干的文本,要求想像三十年後的同學會,然後指定要用某種筆法來驗證學習。

  還記得那一天,我們一群朋友聚在一起,想著要怎麼寫信關懷一個香港的朋友,我們在討論中決定形式、採買信紙、爬梳線索、照顧心情,然後用各自擅長的方式來進行或書寫或畫畫……,貍覺得這就是一道非常有意義的作文題目。

  談到提問設計與素養評量,幾次工作坊下來,發現許多教育夥伴還是過度執著於要怎麼套用詞殼、要怎麼做紙筆測驗,太執著於「我的題目要怎麼讓學生答出正確的答案來」……,這意味著,在底層邏輯上,還是無法自「指導」者身分抽離,某種程度上,仍是在做「誘導式的引導」,而這卻與教育新範式所期待:「學習者自由多元開展」的心念是相違背的。

 當然,貍也知道,在試題還不能讓孩子全然選擇要對軟膏還是對蜂鳥感興趣前,

問這樣的問題,當然好過於只是背化學方程式或物種知識,但如果孩子「不需要」,哪怕是最日常的軟膏也是無感的。

學生累,教師更累

  上週日,貍們推出了觀影會,電影名稱是《如何把一所城市打造成一所學校》,其實就是在展示怎麼樣驅動自主學習探究。會後,海貍小夥伴在旁討論,正聊到「這部片的學習者都願意去做這個主題,但我也想讓我們班學生『把一座圖書館打造成一所學校』,可是他們就是沒興趣,對什麼都沒興趣,然後大家就低頭滑手機啊!」

  貍回:「那麼,至少他們就是對手機是有興趣的,為什麼不鼓勵學生去針對他有興趣的主題來自主探究呢?」

  小夥伴回貍:「但他對圖書館沒有興趣!我也做了一些準備,我覺得他們可以在這個題目下去嘗試比方說……。」

  貍再回:「你為什麼要強迫他對自己沒有興趣的東西感興趣呢?在這個過程裡,你不會覺得很受挫嗎?」

  小夥伴想了一下,跟貍說:「會,我常常對學生很生氣。」

  那天的應答,貍其實一點都不意外,這是教育現場很常有的心聲。實際上,我們給學生的並不是真正的自主探索,教育工作者常常不小心給學生的是「有所限制的自由」,心中會想「選項都給你了,為什麼你還不投入?」、「老師都準備的這麼多了,為什麼你還不買單?」到頭來,學生也累,教師更累。

  還有一種比較友善的狀況,是學生知道老師很用心,還會虛應一下,跟同學說:「老師這麼辛苦了,我們就陪他討論一下,不過大家不急著寫筆記,反正,老師最後還是會給一個正確答案的。」老師聽了,也沒有比較不心累。

  貍聽到這種種狀況,只覺得荒謬——所謂的多元探索最後還是直指唯一答案,所謂鼓勵興趣指的是大人許可的興趣……,當素養需要被補習、歷程要求制式化,我們的教育到底在做什麼?

  同時,夥伴也提醒,雖然現行是以「素養試題」為主流,但不代表非素養的試題就不是好的試題;反過來,也不是取材自生活,就一定是好的題目。有的時候,即便是好的取材,只要評量不合宜,其實還是會讓人倒盡胃口。

  記得在某季的貍想教創學院始業式致詞貍曾提供一張Twitter的笑話,大意是在分享「要怎麼樣讓小孩不要沉迷於電玩遊戲的方法」。然後某家長回:「訂出進度目標」、「管理目標的達成程度」、「進度緩慢就斥責」、「要求提出趕進度的方法」、「對於操作方法不斷給予口頭建議」……,這不就是一般學校的評量檢測法嗎?遊戲難道不好玩嗎?學習者難道不喜歡嗎?取材也許是喜歡的,真正不喜歡的,是課堂所布置的評量方式,是提問設計。

  最近在作遊戲企畫的作業,有一題是要我們算出一張CG有幾種不同的版本,我一時間有一種錯亂,好像在讀一篇文本,然後突然跳出來問:「這個字有幾種解釋?你知道這是什麼修辭嗎?」無怪乎厭世國文老師曾說過:「我認為那些文學經典都像是櫥窗裡的蛋糕,看起來那麼的美味,而學生吃到的卻是老師嚼爛後的廚餘。」(遊戲企

  畫的作業有其目的,貍是可以理解的,這裡不是在指責這分作業,請老師不要緊張。)

  最害怕的,倒不是找不到學生喜歡的取材,而是,就連教師自己都打從心裡懷疑「這有什麼好上的」,於是用了很多外圍包裝,結果最後師生都愛上包裝而偏離本質,越來越看不起學科專業。無怪乎同是語文老師的夥伴曾悲痛地說:「當語文教師都把自己跪成駱駝,也就別怨懟旁人看我們身旁都是沙漠。」

提問設計與素養評量的本質

  「學術情境」回到當時的脈絡下,都是當代的「生活情境」,都是一個個「解決問題的情境」,背後的思維脈絡都可貴而富有智趣。所以,比起問「這有什麼好上」,請練習問:「我們可以用什麼角度來看待這篇文章」。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說文章的好,而是藉著梳理作者思維也來促成讀者的思考。我們在做築壩設題時,不斷強調「追求文本最大值」、「理解作者的思考理路」、「平等地與作者對話」也是此理。

  那日,學院夥伴茉莉在深夜備課時,擔心「怕自己沒道出這作者的好」,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可貴的心,就是在擔心學生無法喜歡學術情境之前,也許該先問問自己愛不愛自己的學術專業。這個「愛」並不是那種散漫氾濫的情感,貍指的是,至少要打從心底去欣賞,能予以合宜的眼光去鑑賞,願意和學生分享,哪怕最終學生沒能投入發展,我們也能藉由層層提問,讓學生在探究中理解這件事的趣味在哪裡。

  總之,關於提問設計,關於素養評量,最後分享一些貍常拿來自我檢核的要點——

  1.我的評量提問設計能促成學習嗎?

         讓學習者習得什麼知能?形塑什麼樣的價值觀?

  2.我的評量提問設計是基於真實的情境嗎?

         會不會是腦補過的學術情境?還是穿鑿附會的生活情境?

  3.我的評量提問設計與我的教學內容是相匹配的嗎?

         評量應該是教學地圖中的定位點,評量應該是教學的一個環節。

  4.我的評量提問設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去進行設題的嗎?

         會不會引起的是教師的興趣而不是學生的興趣?

  5.我的評量提問設計確實是自由開展的引導,而不是誘導式的指導嗎?

         我做好了陪伴學生探究的準備了嗎?還是只能接受唯一的答案呢?

 以上,共勉之。

TIPS:

1.在擔心學生無法喜歡學術情境之前,也許該先問問自己愛不愛自己的學術專業。

2.哪怕最終學生沒能投入發展,教育工作者也能藉由層層提問,讓學生在探究中理解這件事的趣味在哪裡。

3.「學術情境」回到當時的脈絡下,都是當代的「生活情境」,都是一個個「解決問題的情境」。

4.好的評量設計,必然是基於學生的意願,驅動式提問,去探究事物的核心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貍想教育
10會員
28內容數
作為教育工作者溫柔的後盾, 貍想教育從文學、教學、共學三面向提供課程, 致力於開拓教學想像、進行教學設計、推動教學實踐,從而推動教育轉型。
貍想教育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分組,是許多課堂中最常見卻也最容易引發情緒張力的環節。每一次分配、妥協,背後承載的從來不只是「安排」,而是取多需求與渴望。看似簡單的課堂分組意外,竟讓整門課停頓了下來——但停下腳步,卻讓真正的學習生發。當孩子在情緒與規則之間徘徊時,身為大人可以怎麼陪伴?請跟大貍老師一起走進這段未竟但深刻的學習之旅。
Thumbnail
2025/04/29
分組,是許多課堂中最常見卻也最容易引發情緒張力的環節。每一次分配、妥協,背後承載的從來不只是「安排」,而是取多需求與渴望。看似簡單的課堂分組意外,竟讓整門課停頓了下來——但停下腳步,卻讓真正的學習生發。當孩子在情緒與規則之間徘徊時,身為大人可以怎麼陪伴?請跟大貍老師一起走進這段未竟但深刻的學習之旅。
Thumbnail
2025/04/15
「分數」常被視為學習成果最直觀的標準,真實的教學現場裡,我們面對能力差異極大的學生群體,單一化、量化的評分方式,容易忽略孩子多樣表現與潛在動力。本文記錄的是大貍老師在2024年秋季自學團課程中,嘗試以「向度指標」取代傳統分數,透過更有彈性與自我參與感的歷程設計,實現以評量來推進自我學習動機的目標。
Thumbnail
2025/04/15
「分數」常被視為學習成果最直觀的標準,真實的教學現場裡,我們面對能力差異極大的學生群體,單一化、量化的評分方式,容易忽略孩子多樣表現與潛在動力。本文記錄的是大貍老師在2024年秋季自學團課程中,嘗試以「向度指標」取代傳統分數,透過更有彈性與自我參與感的歷程設計,實現以評量來推進自我學習動機的目標。
Thumbnail
2025/04/08
  飲食文學課程來到異世界!轉生異世界,是精神的遠行,可以跳脫框架來重啟人生規則。​異世界的設定可能宏大到有魔法、龍族、戰爭與神明,但食物——永遠是日常。因為料理,就是最貼近生活的魔法。透過大貍老師的飲食文學課程〈異世界料理挑戰〉,讓料理,不只是味道,是一種跨文化向度的理解。
Thumbnail
2025/04/08
  飲食文學課程來到異世界!轉生異世界,是精神的遠行,可以跳脫框架來重啟人生規則。​異世界的設定可能宏大到有魔法、龍族、戰爭與神明,但食物——永遠是日常。因為料理,就是最貼近生活的魔法。透過大貍老師的飲食文學課程〈異世界料理挑戰〉,讓料理,不只是味道,是一種跨文化向度的理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以往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會把握「以終為始」的概念,因此我很自然地想好表現任務:要讓學生在校園性別友善廁所的地點張貼宣傳。我還記得偉瑩老師說:「那會很無聊」(哇哈哈) 這其實就是我最大的收穫。太快的把學習任務訂出來,但那樣很可能會讓學生失去探究的樂趣,而非一個不斷產生好奇和不斷解答的過程。
Thumbnail
以往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會把握「以終為始」的概念,因此我很自然地想好表現任務:要讓學生在校園性別友善廁所的地點張貼宣傳。我還記得偉瑩老師說:「那會很無聊」(哇哈哈) 這其實就是我最大的收穫。太快的把學習任務訂出來,但那樣很可能會讓學生失去探究的樂趣,而非一個不斷產生好奇和不斷解答的過程。
Thumbnail
老師要從一個給予者變成引導者,從告知者變成提問者,也只有對世界仍就充滿好奇的老師,才有可能為學生創造學習經驗,感覺自己在過程中的直覺情緒,理性分析自己是如何思考走到這一步,學生也才能從老師的提問引導中開啟真實的探究歷程,最終成為能自主啟動學習的人。
Thumbnail
老師要從一個給予者變成引導者,從告知者變成提問者,也只有對世界仍就充滿好奇的老師,才有可能為學生創造學習經驗,感覺自己在過程中的直覺情緒,理性分析自己是如何思考走到這一步,學生也才能從老師的提問引導中開啟真實的探究歷程,最終成為能自主啟動學習的人。
Thumbnail
「為什麼要這樣問?」「為誰而問?」「是為了拯救你自己還是站在個案福祉?」「解答的是對方的疑惑要驗證是你心中的認定?」「你的脈絡是什麼?」到底該怎麼問....
Thumbnail
「為什麼要這樣問?」「為誰而問?」「是為了拯救你自己還是站在個案福祉?」「解答的是對方的疑惑要驗證是你心中的認定?」「你的脈絡是什麼?」到底該怎麼問....
Thumbnail
▍ 為什麼你需要具備提問力? 如果透過提問的過程,可以: 1. 為企劃帶來創新的效益 2. 跳脫框架進行跨域整合 3. 引導與了解對方的回應 4. 激發觀點促進溝通理解 利人又利己,不學嗎? 那該如何問一個好問題呢? ▍ 如何問好問題? 一、提問者心態 提問(Ask):帶著真誠的態度進行提問。
Thumbnail
▍ 為什麼你需要具備提問力? 如果透過提問的過程,可以: 1. 為企劃帶來創新的效益 2. 跳脫框架進行跨域整合 3. 引導與了解對方的回應 4. 激發觀點促進溝通理解 利人又利己,不學嗎? 那該如何問一個好問題呢? ▍ 如何問好問題? 一、提問者心態 提問(Ask):帶著真誠的態度進行提問。
Thumbnail
什麼是「素養」? 怎樣算是「素養導向的教學」?
Thumbnail
什麼是「素養」? 怎樣算是「素養導向的教學」?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3.29 | 作者:翁順法 FAHAHA 這篇文章,要分享洪震宇老師「精準系列」的第二本書:《精準提問》。 分成三個部分:為什麼我要讀《精準提問》、印象最深刻的三個觀念、《精準提問》對我的啟發...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3.29 | 作者:翁順法 FAHAHA 這篇文章,要分享洪震宇老師「精準系列」的第二本書:《精準提問》。 分成三個部分:為什麼我要讀《精準提問》、印象最深刻的三個觀念、《精準提問》對我的啟發...
Thumbnail
介於真實及演戲之間的教學演示現場 教學演示「如在感」背後的核心 而在教改的浪潮下,如今的教學越發重視以學生為主體,評審老師也會希望在你的教學演示中能展現與學生互動的能力,如建中國文科的吳昌政老師提到的: 因此我在觀察教學演示的時候,最重視的一點是「如在」。
Thumbnail
介於真實及演戲之間的教學演示現場 教學演示「如在感」背後的核心 而在教改的浪潮下,如今的教學越發重視以學生為主體,評審老師也會希望在你的教學演示中能展現與學生互動的能力,如建中國文科的吳昌政老師提到的: 因此我在觀察教學演示的時候,最重視的一點是「如在」。
Thumbnail
2022年2月,洪老師的第十本書上市,主題正好就是《精準提問》,如果你對提問有興趣,這篇文章就是我學習完「提問力工作坊」和閱讀完《精準提問》後,它們帶給我的一些心態和行為上的改變,讓我在這裡和你一起分享。
Thumbnail
2022年2月,洪老師的第十本書上市,主題正好就是《精準提問》,如果你對提問有興趣,這篇文章就是我學習完「提問力工作坊」和閱讀完《精準提問》後,它們帶給我的一些心態和行為上的改變,讓我在這裡和你一起分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