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日本的YouTuber IKU老師,與來自韓國的YouTuber 金針菇老師的影音內容主軸都是關於文化差異,同時積極介紹自己母國文化給台灣觀眾。但是在販售商品上面,兩者的商品性質和評價結果都有很大的不同。
IKU老師介紹的產品多是由日本當地百年企業生產,這些企業多數都是小企業,主要著重在國內市場,很少往國外販售,這也意味著這些產品本身就有獨特性。部分可能會引起消費者疑慮的產品,他們還有自行送檢驗,一部分原因是進口商品海關多會要求附檢驗報告,這麼做還能避免販售有問題的產品,以及建立公信力。
當然,台灣本地市場也是有類似的替代品能做競爭,不過他們產品客群是單身、小家庭,並不是大眾,是在小市場建立利基市場的策略。
Iku老師 YT頻道
金針菇老師產品以韓國泡菜和超商聯名兩種舉例,其中生鮮加工食品多半是找在地廠商代工生產,在地生產的東西因為沒有海關需要提交檢驗報告的環節,不幸的是合作廠商代生產的產品查出違規添加物,最後產品下架,也損失了信譽。
與全家聯名的產品因為品質不定,在Dcard的評價普遍不佳,兩個案例都是合作廠商的品質控管問題,連帶也影響自己的信用。
顯然,金針菇老師對於如何管理合作廠商品質是存在問題的,一部分可能是因為這些廠商的體量比她大得多,他難以要求廠商配合。
從IKU老師和金針菇老師開發的產品可以發現,兩人的產品開發和行銷能力有極大的差距,金針菇老師的產品多屬於那種容易開發生產、低毛利、高競爭的類型。
金針菇老師的產品介紹影片,多是以聚焦在產品本身,影片娛樂性不高。這本身沒甚麼問題,只是在YouTube平台上影片觀看數會比一般的影片低。
IKU老師的產品介紹影片,多半是飲食體驗的文化差異內容,搭配生產者自己介紹產品方式進行,這個優點是影片仍保有娛樂性,有機會吸引到粉絲以外的消費者。專門介紹產品的影片,他就會置入在產品介紹頁中,讓有興趣的人可以看詳細的內容。
讓生產者自己介紹產品可能會有的問題是,生產者的介紹方式可能會過於無聊。生產者就能不手忙腳亂的方式展示成品與半成品,比較有亮點的專業技術就會稍微帶到,避免艱深的內容讓觀看者感到無聊。
1. 五秒片段:快速吸引、強化細節
適用場景:需要短暫但強烈的視覺和信息衝擊
2. 十秒片段:深化內容、增強互動
適用場景:需要更多時間來展開信息或建立情感連結
1. 開場與吸引注意 [每五秒一個片段]
2. 背景鋪墊與角色引入 [每十秒一個片段]
3. 互動與文化連結 [每十秒一個片段]
4. 產品展示與製作過程 [每十秒一個片段]
5. 產品應用與體驗分享
[第一節:每十秒一個片段]、[剩下兩節:每五秒一個片段]
6. 吃播與對話 [每五到十秒交互穿插]
7. 與觀眾互動與感想總結 [每五到十秒交互穿插]
8. 深度內容與再次CTA
[話題點每十秒一個片段,但場景不換,主要是手上物品變換]
9. 結尾與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