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的你能跟「過去的你」交換日記,你會想對那時候的自己說什麼呢?
如果過去的你能跟「長大的你」碰面,你會希望倒映在你眼裡的是自己是什麼模樣呢?
翻開大坦誠的新書《找到人生C位的邊緣人》,瞬時間,有許多回憶湧上心頭。
小時候,我也是不折不扣的邊緣人。
我是那種進入教室,肌肉記憶會自動引導我走去最邊邊角角的角落人,我也是那種在團體中,極力淡化自己存在感的透明人。
小時候的我曾經集自閉、靦腆、憂鬱、陰沉、憤世嫉俗於一身。
我不知道快樂是何物,所以展露笑容,對我而言,就像是對世界的反諷。
曾經被大人評價「這個女孩沒救了,長大後會走上偏路」的我,如今也好端端地成長為一個不那麼邊緣的大人了。
如果現在的你無法接受「原原本本」的自己,如果現在的你總是不由自主地將自己限制在一定的行為框架內,那麼,讀完這本書,你會產生「這樣的自己也很不錯」的感覺。
📌不正常也沒關係
歸屬於某個團體,在團體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人的基本需求,然而追隨多數人的腳步,似乎不在邊緣人的選項內。
想要變得跟大家一樣「正常」,想要擁有「正常的家庭」,想要被無條件的接納,是我小時候最渴望實現的心願。
然而,無論是適應社會這件事,還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我們似乎都要在被迫適應的過程中逐漸失去自我。
大坦誠在書中這麼寫道:「當你認為自己不正常,大概是你對自己不滿意,或是你與你的既定印象不一樣。」
要決定正常與不正常,就要試著去接納自己的「不一樣」。
與其假裝自己「一切正常」,對內在的聲音聽而不聞,我寧可接受「原原本本的自己」,視自己為有價值的,不必活得跟別人一樣也沒關係。
📌勇氣,從面對而來
勇氣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積極面對課題的勇氣,另一個是進入人際關係的勇氣。
話說回來,面對的勇氣又是如何而來的呢?
答案是,從不逃避開始。
岸見一郎曾說:「人生只有該做的事、想做的事、能做的事三件事,其中能做到的只有“能做的事”而已。」
我們現在能做到的事,就是坦然去接受做不到的事。即使繞了遠路、即使半途而廢、即使搞砸了、即使把一手好牌打爛了,天底下都沒有不可挽回的失敗。
當我們能用「理解」的角度去檢視過去的自己,便能獲得面對自己的勇氣。
🌈感想與結論
社會文化教導我們什麼是「正常」,它決定什麼是能被別人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
然而,正常或「活得跟別人一樣」,就等於我們的幸福嗎?
我們生來就渴望擁有完美的一切,我們也害怕自己沒有價值,不被看見,但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活在別人的評價裡,畢竟,人生本來就不存在什麼標準答案。
聽說勇氣是跟心臟有關的字眼,courage最早的意思是「真心誠意地說出內心所想」。
閱讀完《找到人生C位的邊緣人》後,我彷彿也得到前行的勇氣,即使不是現在,但總有一天,我深信,我們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C位。
#親子天下
#找到人生C位的邊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