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錯最大的應該就是 NAND Flash 的群聯和矽晶圓的環球晶。
目前群聯還有些套牢部位,仍對他 AI 推論端、企業級儲存有些期待;環球晶則從賺 27% 變成賠 28% 已全數停損,妥妥的天堂到地獄。
後續檢討,是我沒看清景氣循環的本質而凹單,並催眠自己是長期投資。
景氣循環通常出現在成熟型產業,需求接近飽和,供給也趨向穩定,因此循環周期與總經、消費行為有密切關係。
而景氣循環又有兩種型態:
現在看到的寡占型產業比如像高階 DRAM、12 吋矽晶圓、手機等,都是經過一番血腥廝殺,產業整併後的結果。
各廠商通常會有默契的控制價格,並借助差異化和進入壁壘,維持超額利潤(economic profit)。
trade 第一種的景氣循環成熟股時,至少會有產業結構下檔的保護,要做的就是判斷總經利率環境、誰會 gain 越多的 market share、供給方增減產狀況、庫存狀況、消費者需求(是否有事件使需求大增,比如疫情時的航運、晶片等)等。
而一但進入門檻被破壞了、新進者又毫無節制的增產時,產業就會開始殺價競爭,直到成為完全競爭市場,最終廠商只賺正常利潤(Normal Profit),僅能覆蓋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也就是說只能"勉強過活"。
這種情況,單一公司的長期獲利大機率是下降的,逐漸成為「慘業」。
過去幾年中國示範給我們看何謂製造大國的決心,不管市場死活的撒補貼、死嗑。從太陽能到面板,從 Mini LED 到砷化鎵、從記憶體到碳化矽,再到現在的矽晶圓、成熟製程,這背後又和大國博弈有關。
以目前的局勢看中美衝突帶來的逆全球化已是趨勢,而半導體又是一大關鍵,可以想像兩國未來必定會狂發展自己的半導體,而製造這種東西又大機會能透過死嗑搞起來。
回到對停損矽晶圓的思考,主要是過去的高門檻來自高資本支出及高客戶黏性(晶圓只佔晶圓廠製造成本約 5%),但現在高資本支出已不是優勢(因中國鐵了心砸大錢擴產能),而客戶的高黏性在中國要求製造本土化的趨勢下(新開的中國產能,會優先用本土矽晶圓),不久後應該也會消失。
同樣的道理也能套用在 NAND Flash、DRAM、目前的成熟製程上。
如此一來,就不是單純在 trade 景氣循環看復甦了,還要疊加市場結構改變的風險。
只能說實在是個血淋淋的教訓,對我的投資選股方向也有很大的轉變,更聚焦在有產業保護傘的公司(也就是在成長期的產業)。
這次好險有做好風控,單一持股的佔比(除了蘋果)外都控制在 10% 內,否則大家以後經過安森就會發現我常住在那了。
希望這篇文可以幫到一些也在交易景氣循環股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