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何謂場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時會在一些地方聽到什麼區域、什麼場合,也會有人用場域替代這些名詞,但其實場域是一個有名的社會學理論。

是一著名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布赫迪厄)的理論核心,而其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群人,在一個領域,接受共同價值觀,並遵守遊戲規則,追求符合價值觀的目標,產生競爭關係。

以上述的概念進行延伸,如:

  • 接受價值觀是一項在場域參與競爭的先決條件,人具有選擇的權利。
    • 舉例,當有人為藝術品進行拍賣,而當你對藝術品的價值布那麼認同,這份競價對於你而言就是一筆錢,而你並不會想花這筆錢,此時大家對於藝術品拍賣這個場域與你便無關,你也並不屬於「大家」,用句俗話:「不是一路人」。
  • 遊戲規則的存在是受人建構的,「遵守」這個詞我用的不是很精確,所以也需要在這裡解釋一下。遊戲規則分為訂定規則的當權者與規則的挑戰者,這兩類人的行動皆遵守規則進行,當權者為維持地位,會建構有利於自己並能讓挑戰者存在機會的規則(畢竟當沒人願意進入場域,這當權者就是個光頭司令);而挑戰者雖稱為挑戰者,但又分為兩類,具挑戰行動(積極)及具挑戰資格(僅參與場域)。
    • 例如證券的自由市場進行,有錢人錢財累積又快又狠,會有一群人積極布局累積財富,也有人就純參與(譬如存股),而符合大家價值觀的目標就是更多的錢。
  • 競爭關係的存在與幾點有關:
    • 當權者的地位維持(遊戲規則)
    • 資源的有限性
    • 向目標邁進的想法及行動

並沒有辦法肯定因果先後,但這些因素相輔相成,以維持場域。可能是當權者建構目標,並塑造資源有限性,以維持地位;也可能是原先資源的有限,而當權者塑造目標的想法,以提升或維持自身地位;又或者目標趨近於生物本能,而因應自然環境的有限資源,當權者建構遊戲規則,以「穩定」、「安全」的方式取的更多資源。

不論如何,社會學家賦予「場域」二字何種意義及我的長篇大論,終究還是看讀者如何運用。當你所處的環境不利時,可以嘗試跳脫框架,生命可以輕鬆一點,甚至發現更適合發展的領域,找到適合你的場域。

而當你有耐心看到了這裡,我就想提到魯迅所著的阿Q正傳,對於其中「精神勝利法」的解讀是不是有另一種看待方式呢?


#以上都經過學習、轉譯、內化及表達,可能與實際理論有些偏誤,請小心服用。

avatar-img
2會員
52內容數
小文章新方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秀玩家 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個人的都需要這麼一個人,有時我會在你的幼童的時候出現,與你爭奪玩具,與你共建遊戲方式,與你爭奪遊戲角色;有時會在你學齡階段出現,與你共同勤學,與你爭奪老師的喜愛,與你競爭成績高低,與你拉幫結派;有時會在你勞動時出現,與你比拚業務高低,與你分享公司秘辛;有時在你管理部門/公司時出現,與你攀比生產力,
每到新的一年總是會有人對新年期許的執著,為接下來的一年設定目標底定計劃,可這對於我來說是困難的。 計劃使生活有了目標,得以巷目標邁進,而當生活迷茫時,可以看著那如同地圖「目標清冊」指點迷津,使今年的我不至於庸碌。 然而這樣的困難,並不是不會訂定計劃,也不是沒有目標,只是心想著何必呢? 生活是一
法律的建立,是一項國家對於個人的限制,是一項侵略個人權利的行為,其侵略的合理性來自於人民的心甘情願,認同國家,認同其權能,一切便從這裡開始。 從刑法的角度來講,人民放棄「私刑」的權利,將權力交予國家,而國家的任務便是要將這項稱為「刑」的大刀 ,作為維持社會(或是國家)秩序,且必須滿足多數人民的期待
探討中庸和無為的理念,分析孔子與老子在道德和治理上的不同觀點。中庸被視為儒家理想,強調在矛盾間取得平衡。而老子則主張無為而治,提倡自然生活的回歸。透過這兩位哲學家的思想,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會秩序和個體角色的相互關係,並思考在現代自由多元社會中如何實現平衡與和諧。
有事沒事~閒逛於街頭,公寓大樓的俯視,我習慣了。鳥瞰,我厭煩了。每當我實在的回到地面,總是有不一樣的風景等著我。
圍棋從古至今不斷的傳承,僅僅那19乘19所組成361個點間創造變化,透過棋譜不斷的延續,不斷的權衡、計算、佈局、拼搏,每顆棋子皆被賦予意義。 黑白相交間,有時只是幾十步便已見真章,而有時400、500步也未見分曉~ 變化及彈性是圍棋的特性,這也是長久以來圍棋迷人的地方,在象棋、西洋棋等技藝被電腦
每個人的都需要這麼一個人,有時我會在你的幼童的時候出現,與你爭奪玩具,與你共建遊戲方式,與你爭奪遊戲角色;有時會在你學齡階段出現,與你共同勤學,與你爭奪老師的喜愛,與你競爭成績高低,與你拉幫結派;有時會在你勞動時出現,與你比拚業務高低,與你分享公司秘辛;有時在你管理部門/公司時出現,與你攀比生產力,
每到新的一年總是會有人對新年期許的執著,為接下來的一年設定目標底定計劃,可這對於我來說是困難的。 計劃使生活有了目標,得以巷目標邁進,而當生活迷茫時,可以看著那如同地圖「目標清冊」指點迷津,使今年的我不至於庸碌。 然而這樣的困難,並不是不會訂定計劃,也不是沒有目標,只是心想著何必呢? 生活是一
法律的建立,是一項國家對於個人的限制,是一項侵略個人權利的行為,其侵略的合理性來自於人民的心甘情願,認同國家,認同其權能,一切便從這裡開始。 從刑法的角度來講,人民放棄「私刑」的權利,將權力交予國家,而國家的任務便是要將這項稱為「刑」的大刀 ,作為維持社會(或是國家)秩序,且必須滿足多數人民的期待
探討中庸和無為的理念,分析孔子與老子在道德和治理上的不同觀點。中庸被視為儒家理想,強調在矛盾間取得平衡。而老子則主張無為而治,提倡自然生活的回歸。透過這兩位哲學家的思想,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會秩序和個體角色的相互關係,並思考在現代自由多元社會中如何實現平衡與和諧。
有事沒事~閒逛於街頭,公寓大樓的俯視,我習慣了。鳥瞰,我厭煩了。每當我實在的回到地面,總是有不一樣的風景等著我。
圍棋從古至今不斷的傳承,僅僅那19乘19所組成361個點間創造變化,透過棋譜不斷的延續,不斷的權衡、計算、佈局、拼搏,每顆棋子皆被賦予意義。 黑白相交間,有時只是幾十步便已見真章,而有時400、500步也未見分曉~ 變化及彈性是圍棋的特性,這也是長久以來圍棋迷人的地方,在象棋、西洋棋等技藝被電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所謂的開放性,沒有定位的G中心空白。在生活中試圖尋找自己是誰,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時代在變,科技日新月益,過去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與現在有許多的不同,也有所改變。每個世代都有它代表的議題及其存在的意義。 宇宙的能量場,也時刻在改變。跟不同世代、觀點的人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有的人一直保有自己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所謂的開放性,沒有定位的G中心空白。在生活中試圖尋找自己是誰,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時代在變,科技日新月益,過去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與現在有許多的不同,也有所改變。每個世代都有它代表的議題及其存在的意義。 宇宙的能量場,也時刻在改變。跟不同世代、觀點的人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有的人一直保有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