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彎腰郵筒

raw-image

看了群友分享的題目網路找參考畫了彎腰郵筒。



最近看了加藤諦三的《與你的潛意識和解──肯定真實的自己,開啟幸福人生

這本書裡面真的是整本都在講書名那句話,

人生在世唯一的義務就是「成為你自己」;「唯有相信你是自主的,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不做「某件事」就無法生存,但心理健康的人則是不做「某件事」也可以生存。生存之必須,賴以維生之必須,這就是精神官能傾向較強的人和心理健康的人之間的差異。
「做自己」可以衍生出自我肯定感、邁向成長的企圖心,以及生存的力量,然後能夠將這股力量有意義地運用在人生上。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義務,只要記住你擁有你自己。」
人類為了保持理智,需要和他人產生連結、建立關係。而這樣的欲求比對性及生活的慾望更為強烈。
滿足「慾望」和從事「喜好」並不一樣。
滿足「慾望」而活會變得不幸,享受「喜好」而活則是幸福之道。
只為了滿足「慾望」而活,就像那些失去人生目標的孩子,
沒發現心理自立的失敗,即使想自立也做不到。

只有「重視自己的人」,才會重視他人。

當人們願意接受自己,才能接受他人。

倘若不愛自己,就無法愛人。當心理上無法自立,也無法愛人。

「你對於他人所要負起的義務,就是做一個盡可能快樂生活的人。」

所謂「盡可能快樂生活的人」,就是潛意識裡遠離絕望感的人。



人生之中,重要的不是社會成長,而是心理成長。

心理成長是專屬於你的慶典。

社會成長是他人眼中的慶典。

我害怕做自己,但我若害怕,我就不是自己了。



所謂假性成長,即是「通過未實現的需求而成長」。

「人會說服自己相信未實現的基本需求,實際上已經實現或是根本不存在。這是相當常見的現象。」

人生中最大的挑戰是,接受自己的命運,然後一次又一次從谷底站起來。

這是一條從逃避現實走向直面現實的道路。



雖然從頭到尾都在強調面對真實自我,找出潛意識當中行為根源背後動機,來進而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幸福也進而能給他人幸福;加藤諦三在後記裡面提到,這些話並不是要對那些覺得意識深埋的因子造成自己不幸的人,往絕望、失望的方向想。

主要是,只要轉換視角,人生就會充滿希望,對於曾經經過冷漠和殘酷對待,因而壓抑自己、孜孜矻矻努力長大成人的孩子,他覺得你應該要讚美這樣的自己;這本書也正是要讚美這樣的你。

這本書要肯定的是真實的你。


無論再怎麼努力,卻在同樣的死循環裡重蹈覆轍,與無法突破自我的執念,看見真實的自我需求或許有關。

還不是很能消化,也不一定能從書裡真的反映出某些真實狀況。

但看了這本書真的想了滿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