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理性和個人化的當代社會,傳統的民間宗教(台灣漢人社會融合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儀式行為)已經不如過去是社群生活的中心,這反映在人們與宗教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宗教儀式式微以及越來越多樣化創新的宗教活動等方面。這篇文章以在「龍山藝術宮」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為材,說明對宗教陌生的人如何與宗教傳統互動、民間宗教在當代社會的變化趨勢,以及傳統信仰可能的未來。
與神同行的媒介物 與神明不同意的媒介
圖九:Susu的「與神同行」(筆者拍攝)
Susu在初始時就對這次的創作有很清楚的目的,他說:「希望我們(藝術宮)也可以在萬華地方的重要慶典,青山王祭遶境中露臉」(Susu 20241030),而且過去的萬華和現在的遶境會在他的錄像作品中「交織」(Ibid.)。但作品會如何呈現,可以與遶境、傳統習俗連結同時有創新和衝突,則是在藝術宮討論的過程中,才逐漸具體化。
錄像和老電視機是Su最初就確定要使用的媒介,影像內容是來自「台影新聞片」資料庫中萬華和台北的的黑白影像,包括民國47年的「萬華大拜拜」、53年的「國慶之夜」等等。他原本想把螢幕裝在七爺八爺或神像上,或是把他們的臉換成螢幕;抑或是製作一個轎子,將轎子上的神像改成電視螢幕。不過這些想法被都約翰勸退,因為「會沖到,不尊重神明」(Susu轉述 20241030)。後來,我提議青山宮遶境今年首次加入的「藝閣花車」,或許可以作為媒介,並向他們介紹什麼是藝閣,上網找圖片參考。最後Su決定要用鐵製的菜籃車,Jon則提供他的映像管電視以及電源設備等。選用菜籃車和老電視是因為這樣的媒介民俗、傳統的意象,不會在遶境中顯得過於突兀。
經過討論和嘗試過後,Su的成品是用金屬菜籃車載著映像管電視,電視下面鋪著藍白塑膠布,周圍以彩色小燈泡串裝飾。選用金屬菜籃車而不是別種樣子的推車,是因為這種推車很接地氣,是日常生活可見,存在大家記憶中的東西;而且只要在藝術宮坐一段時間,便會一直聽到輪子拖過磁磚地板的聲音,摳摟、摳摟的經過(提醒自舫涵),因此菜籃車也與在萬華當地的感官經驗接合。藍白塑膠布、菜籃車和老電視的組合,完美地融入遶境。
另一方面,約翰原本也想以不同的藝術創作形式一起參加青山王祭,他延續「用民俗宗教的形式」的想法,計畫在遶境的時候發放藝術宮的結緣品。青山王遶境中向來會發「繼光餅」給參與的民眾,代表青山王的保佑和結緣。約翰則希望發形狀相似但非傳統的貝果麵包,並且在包裝上貼藝術宮的標誌作為結緣和宣傳。然而在下一次開會討論時,約翰嘆氣道「青山王不讓我做」,他到廟裡卜杯問神明是否同意他在遶境時發貝果,結果神明不同意。貝果這個媒介雖然看起來在各方面都可以與傳統架接,但約翰也只能放棄這個想法。
不只約翰,Susu也有到龍山寺和青山宮告訴神明他將要展演的藝術,尊重神明和傳統民間宗教的隱形規範。他們不僅僅是轉化運用宗教元素作為當代藝術的媒介,Susu對媒介物的選用也盡量符合民俗信仰邏輯,而非只是以美感欣賞為目標,且貼近在地常民的生活,並與其歷史交織。
圖十:繼光餅(取自維基百科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9%B9%B9%E5%85%89%E9%A4%852017.jpg#/media/File:%E9%B9%B9%E5%85%89%E9%A4%852017.jpg)
當藝術與宗教同行
青山公的遶境總共為期三天,前兩天的暗訪從天黑後開始,第三天則是早上就開始的正日遶境;今年加入了十幾台的藝閣花車,場面又更加盛大和熱鬧。遶境的第二天,我們在藝術宮集合,看著青山宮的GPS定位和線上直播,等到藝閣的隊伍快到龍山寺時,我們一行人包括Su推著他的作品便上樓。
第一台藝閣車正好來到龍山寺前面,大批人群佔滿馬路兩側。藝閣車上裝飾著閃亮的燈泡、色彩鮮豔的雕塑,車上載著從學齡的小朋友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都穿著華麗的古裝,向人群撒下糖果零食,並跟著藝閣播放的流行音樂舞動,整個場面氣氛高漲。Su和舫涵第一次看到藝閣都非常興奮,跟著群眾伸長雙手抓取藝閣上丟下來的糖果零食。
圖十一:青山王祭藝閣(筆者拍攝)
Su的作品沒有如他預期吸引那麼多人駐足觀看或交流。若跟著遶境或藝閣的隊伍人潮,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廟會活動上,只會匆匆瞄一眼Su的作品便將目光移開。不過當我們稍微脫離人群,就會有些人好奇地駐足詢問。例如遶境第三天在龍山寺前的廣場上,有一位龍山寺的虔誠信徒(自稱每天到龍山寺讀經)看著電視和Su聊了他年輕時與影片重疊的回憶。雖然觸及率不高,但對於Su來說,他很喜歡這樣的交流方式,沒有像在劇場那樣被綁在一起的觀眾和展演者的關係,而是很「隨機、輕鬆的交流」(Susu 20241121),「看得到就看,沒看到也沒關係」(Ibid.)。
對於舫涵來說,這場青山宮的遶境比較像是「嘉年華」或是「戶外夜店」 (舫涵 20241121)。確實,我們在遶境的第二天只有看到藝閣,與我過往參加遶境的身體感很不一樣,沒有鞭炮、北管和銅鑼聲,也沒有香煙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聾的流行音樂聲。如此一來,若單看藝閣花車,遶境的宗教性還存在嗎?這不只是一個學院中的議題,青山宮作為萬華的三大廟宇之一也有同樣的擔憂,近幾年來的青山宮都和文化總會合辦青山王文化祭,除了遶境以外,還會有流行樂團、日本舞蹈表演和市集,致力於讓年輕人參與廟會活動。但參加樂團表演的當代年輕人是否會因此對宗教活動改觀,甚至產生興趣參加,是短時間難以驗證的問題。
圖十二:在龍山寺廣場,男子為莊約翰(筆者拍攝)
從約翰在遶境第三天的加入來看,宗教仍是存在人們潛意識中的文化,在生活中被靈活的詮釋和運用,尤其反映在人與物質媒介的互動上。就像約翰平時就會和其他藝術家聊宗教民俗,他在遶境時將各種沒有明確因果的現象賦予宗教意義。
第三天的遶境我們站在龍山寺前廣場和群眾一起等待青山王的轎子經過。青山王的轎子前會有八將團、醒獅隊和真人扮演的陰陽司公等等;且青山王的轎子經過龍山寺時為了避沖,會熄燈快速跑過,是遶境的重頭戲之一。當這些重要的轎前兵馬經過時,約翰與Su把放在推車上的電視抱起來,說要「讓青山王看到」(約翰 20241122)我們的藝術作品。在搬動電視時,螢幕閃動了幾下,還一度呈現黑屏,Su和約翰將此詮釋為青山王經過時靈力的作用。當遶境的隊伍全數經過,我們繼續留在這裡,龍山寺前廣場復歸平靜,人潮逐漸散開,前述那位和Su聊了許久的龍山寺虔誠信徒就是在這時遇到,此外也還有五、六個人停下來認真的看。後來Su和約翰說相較前一天能有這麼多人看他的作品,「果然是因為要謙虛謹慎,沒有在外面逍遙」(約翰 20241122)。這是Susu去向青山王告知藝術行動時抽的籤,籤詩告訴他要「靜處安身命待時」,第三天出發時約翰以這首詩的內容建議Susu到龍山寺裡面,由於沒有在外面四處移動,因此有機會遇到願意欣賞的觀眾。
圖十三:在龍山寺廣場,男子為莊約翰(筆者拍攝)
在與藝術宮的成員們一起參加青山宮遶境時,我也幫忙推Susu的藝術作品走了一小段。推著閃亮且融合現代與復古,仿藝閣花車的作品,與平常參加遶境有不太一樣的感覺,彷彿以特殊裝扮融入這場盛大的嘉年華會,成為和陣頭或藝閣上的真人相當的展演者,而不只是遶境活動的旁觀者。頓時我體會了遶境第二天看到卻沒有深刻感受到的, Susu和舫涵(也有穿著他的藝術作品)被藝閣花車點亮的興奮之情——那不是單純因為第一次看到藝閣,可能還是因為藝術作品提昇的參與感。因此也可以解釋為什麼Susu會說他喜歡「隨機、輕鬆的交流」(Susu 20241121)而不強調效益,這個藝術活動不只是要以美的形式吸引人接觸當代藝術,也是像陣頭和藝閣一樣給人看、給神看,並讓藝術家自身參與民俗活動,與神同行。也因此,遶境活動加入播放流行音樂的藝閣花車、樂團表演是否代表宗教性消失或減低或許沒有那麼重要,如藝術家以藝術參與遶境,當代宗教或許本來就是宗教與非宗教混雜、個人化且分散的(黃應貴 2015),宮廟和陣頭不一定是宗教絕對的核心,個人也能是其中一個展演的主體;且帶著藝術創作參與,也是當代人與物的互動,進而可能從中創造出主體的認同或新的宗教社會性(Ibid.;林瑋嬪 2018)
結論
藝術宮宮主約翰曾經說,他很怕藝術宮會被當作「邪教」,因為「當代藝術的藝術家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但外人看了都不知道我們在幹嘛」(約翰 20241106)。當代藝術的這個特徵是他選擇宗教作為形式的原因,卻也是後來可能衍生的反效果。宗教在當代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面臨世俗化而沒落或消失的危機,同時也背負了危險、混亂或陳舊的偏見。
然而若將龍山藝術宮視為與宗教疏離的當代個人,以及更加外圍的組織宗教實踐的一部分,當代社會神聖與世俗界線模糊的現象便非常明顯(黃應貴 2015),也再次驗證宗教沒有因世俗化而消失或變得不重要。透過宗教媒介的研究取徑,可以看到處於模糊地帶之中靠近世俗一側的邊緣的藝術宮如何轉化、運用、詮釋傳統的民間宗教,使宗教成為當代藝術的媒介,藝術也成為創作者參與和了解宗教的媒介。能有這樣交互的連結,有賴於媒介的選擇符合在地文化與宗教民俗的脈絡,以及帶有宗教邏輯的詮釋,兩者才能成功架接(林瑋嬪 2018)。
最後,藝術宮仍正在發展且充滿潛力,現在做的事會有什麼影響力或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還有很多未知數。施永德(2018:Bolter, Grusin)關於鹿港玻璃廟一文提到新媒介常被預設為會有更立即的連結效果,但事實上媒介也可以是與其他物質結合或跨越數個領域的「超中介」,雖然沒有立即性的效果,但其媒介的創新性使能見度提升,是當代台灣民間宗教領域常見的現象。藝術宮、藝術王船和Susu的創作正好符合「超中介」(Ibid.)的性質,不求立即見效或大鳴大放,但都以自己喜歡的樣貌參與了宗教活動。
圖十四:青山王祭遶境(筆者拍攝)
本文改寫自113-1「漢人社會與文化」課程之期末報告,感謝林瑋嬪老師與同學提供的建議,也萬分感謝龍山藝術宮的接納,才有這份寶貴的經驗和報告。
引用資料:
岡田謙著、陳乃蘖譯
1960 〈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9:4 卷,民49.12:14-29。
張珣
2019 〈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變遷〉,謝國興主編,《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 115-149。
黃應貴
2015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新北:群學。
林瑋嬪
2018 《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20 《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22 《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施永德
2018 〈台灣宗教場域的再中介與創新:鹿港玻璃廟〉。刊於:《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林瑋嬪主編,頁69-107。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楊佳璇
2019 〈台南公、私藝文空間生成與演變樣態概述〉。「典藏藝術Artouch」,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0978.html,刊登於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