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FB動態回顧:從線上課程的興衰,看團隊經營的本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

▍疫情衝擊:從實體到線上,市場的爆發與錯覺

 

前陣子,FB的動態牆跳出四年多前的動態回顧。

raw-image

還記得四年多前,Covid19疫情來襲,

讓世界的實體活動按下暫停鍵。

許多公司行號/店家商鋪紛紛倒閉,

甚至某些以「末日求生」為號召的團隊/單位/組織,

活動與課程紛紛流標,

漸漸在疫情衝擊下瓦解。

 

若想將實體課程搬上網路,

並非簡單地照本宣科,

更需要考慮線上互動、學習節奏等諸多因素。

 

當時在持續累積足夠素材儲備量後,

仰賴眾多會員朋友的幫助與支持,

讓我們順利從實體轉型到線上,

並跨界經營「自媒體平台」與YouTube頻道。

 

回首那段「從實體轉型成線上」的日子,

其中的「艱辛與挑戰」依舊徘徊在夢裡,

昨日風雨的呼嘯聲依舊清晰。

-

2.

▍線上課程的內捲時代:穩定比規模更重要

 

從四年多前的實體為王,

到如今四年過去,

線上課程早已進入競爭激烈的「大內捲」時代。

你有沒有發現:

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成功者卻越來越少?

 

我始終相信:一個團隊能否維持長久經營,

關鍵在於「穩定」,而非人數多寡。

許多網路社團成員:動輒成百上千,甚至數萬人,

看似聲勢浩大,但其實人員來來去去像流水,

缺乏核心骨幹與團隊向心力,

只能不斷重複「發現火」、「發明輪子」的過程,

難以累積實務經驗與文明成果。

-

3.

▍給家人講課:最困難的事,也是最深刻的成長

 

四年多前,

我做了一件最困難的事:講『災難緊急應變課』給家人聽。

(只要是有實務經驗的人,應該都能明白其中的難處 XD)

 

給家人講課,看著在座的「長輩/平輩/晚輩」,

這不僅是知識的分享,更是一次自我挑戰與突破。

對我來說,這正是團隊經營的真諦:

「在穩定中尋求突破,在挑戰中不斷成長」。

 

疫情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方式。

線上課程的興起,只是這場變革中的一個縮影。

在未來,我們將面臨更多未知與挑戰。

唯有保持穩定、不斷學習、勇於突破,

才能在「千年不遇的變局」中,立於不敗之地。

-

4.

▍關於我:從腦外科醫師到跨界知識整合者

 

我是仁心,是名腦外科醫師。

本人從2015年創辦:知識型戰術應變團隊【V.M.C.】。

每月穩定開班/開課/開團/辦活動,

持續將「醫學」與「軍事、民防、災難危機應變、野外」等領域,

進行「平行式整合、跨領域遷移」。

是目前「全台唯一」在戰術/民防/災難應變/野外醫學/旅遊醫學圈中,

跳脫「萬年講義」,採「直播互動式」帶狀課。

根據時事:更新主題、回顧重點。

經過長期深耕努力,受到公部門肯定,

數次邀請進行內訓演講+實作訓練。

 

共舉辦【135梯:UA健行&動態健評】、【69梯:參訪考察】、【68梯:擬真戰術競技】、【54期:實體討論會】、【37期:直播座談會】、【17期:主題講座&實習操作】、【7屆:春酒餐會】、【6屆:紀念大會】、【6屆:跨年沙龍】。

多年來穩定交付:累計參與【共2000+人次】。

開團率達98.05%,並持續開辦中。

 

📍在儲備足夠素材量後,自2021年起,從實體活動跨足經營YouTube頻道。

📍除台灣外,觀眾橫跨「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愛爾蘭、瑞士、瑞典」等,並且持續增加中。

📍線上課程:不分地域都可參加!歡迎不同地區的朋友共襄盛舉!

-

5.

▍課程特色:不只是知識,更是應對危機的能力

 

🎯獨家「知識衛星圖」深化學習設計。

🎯特別表單設計:「課前提問、課後反饋」,進一步增強學習成效。

🎯課程三大核心寶物:「看穿危機的水晶球🔮、抵抗危險的盾牌🛡、災後恢復的魔法杖🌟」。

 

「穩定交付」是建立一切信任的背景,

「建立信任」是未來成功合作的基石,

以上兩點,正是我們堅持往前推進的關鍵。

-

6.

▍立即行動:加入我們,開啟你的跨界學習之旅

 

有教育才能有成長,有成長才能有凝聚。

任何希望自己「體能與健康」可以領先一步的決策者,

任何希望自己「見識與格局」可以領先一步的決策者,

必能深刻理解「知識與勇氣」來自於積累。

 

「跨界整合,持續累積」

「多點知識,少點危機」

👇歡迎留言+分享,讓我知道你的感想👊

.

我是仁心,是名腦外科醫師。自2015年創立「知識型戰術應變團隊【V.M.C.】」。將「醫學」與「軍事、民防、災難、危機應變、野外」等領域,進行平行式整合。目前「全台唯一」:戰術/民防/災難應變/野外醫學/旅遊醫學圈中,採「直播互動式」帶狀課。想知道更多跨領域的知識應用,歡迎透過鏈結,查看各項資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人大S徐熙媛過世,享年48歲,引發大眾關注流感疫情。本文分享防疫知識資源,並提供相關影片連結,呼籲大眾重視流感防治。
本文探討網路社群中政治正確與意識型態的影響,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社群從客觀正向走向政治狂熱的轉變,並批判社群中缺乏理性溝通、互相攻擊、以及跟風獵巫的現象。作者呼籲社群成員應理性溝通,避免人身攻擊和意識型態的對立。
UA健行第135梯活動紀實,詳述活動難度、路線環境、以及主辦單位V.M.C.團隊的介紹。透過活動分級標準,說明UA健行的獨特性,並強調主辦者多年經驗及線上線下課程的優勢。
影片說明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措施,並澄清相關地震流言,內容包含地震安全知識及民防訓練等防災教育資訊。
藝人大S徐熙媛過世,享年48歲,引發大眾關注流感疫情。本文分享防疫知識資源,並提供相關影片連結,呼籲大眾重視流感防治。
本文探討網路社群中政治正確與意識型態的影響,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社群從客觀正向走向政治狂熱的轉變,並批判社群中缺乏理性溝通、互相攻擊、以及跟風獵巫的現象。作者呼籲社群成員應理性溝通,避免人身攻擊和意識型態的對立。
UA健行第135梯活動紀實,詳述活動難度、路線環境、以及主辦單位V.M.C.團隊的介紹。透過活動分級標準,說明UA健行的獨特性,並強調主辦者多年經驗及線上線下課程的優勢。
影片說明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措施,並澄清相關地震流言,內容包含地震安全知識及民防訓練等防災教育資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畢業十年了重新踏入校園 其實蠻期待的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學習新事物 在上班期間有時候會去上一些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的課程 上過攝影課、韓文課、不動產經紀人的課、吉他課 不管是跟工作有關無關我都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 但老實說是因為我常常感受到焦慮且總覺得自己不足 所以拼命的學習但這些學習是真的有用
Thumbnail
當面臨系統性風險或大環境變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分享了利用閱讀和多元學習來增加個人核心能力,並應對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目前學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家庭社會學」、「個體經濟學」、「哲學與人生」、「學習單設計」、「空大數位學習環境的操作與應用」、「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當代諮商理論」、「你就是媒體」、「精神醫療社會工作」  
Thumbnail
企業透過線上課程做經驗沉澱的情境有兩類:一類是業務專家在工作中實時的有效經驗需要被推廣和傳承,但線下分享不利於長期留存;另一類是職位對員工的能力要求變化得比較快,需要有成體系的課程幫助員工提升業務能力,但不一定能在外部購買到相關的課程,需要企業內業務人員自行生產。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畢業十年了重新踏入校園 其實蠻期待的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學習新事物 在上班期間有時候會去上一些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的課程 上過攝影課、韓文課、不動產經紀人的課、吉他課 不管是跟工作有關無關我都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 但老實說是因為我常常感受到焦慮且總覺得自己不足 所以拼命的學習但這些學習是真的有用
Thumbnail
當面臨系統性風險或大環境變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分享了利用閱讀和多元學習來增加個人核心能力,並應對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目前學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家庭社會學」、「個體經濟學」、「哲學與人生」、「學習單設計」、「空大數位學習環境的操作與應用」、「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當代諮商理論」、「你就是媒體」、「精神醫療社會工作」  
Thumbnail
企業透過線上課程做經驗沉澱的情境有兩類:一類是業務專家在工作中實時的有效經驗需要被推廣和傳承,但線下分享不利於長期留存;另一類是職位對員工的能力要求變化得比較快,需要有成體系的課程幫助員工提升業務能力,但不一定能在外部購買到相關的課程,需要企業內業務人員自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