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五十四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2. 白話文 擅長建設的人,不會輕易放棄;擅長包容的人,不會輕易失去。子孫世世代代祭祀,這樣的行為不會中斷。修身養性,才能達到真正的德行;修家齊家,則德行有所增益;修身齊家治鄉,德行便能長久;治理國家,德行才能豐盈;治理天下,德行便能普遍。由此可以從身上來觀察身,從家庭來觀察家庭,從鄉里來觀察鄉里,從國家來觀察國家,從天下來觀察天下。我怎麼知道天下是這樣的道理呢?正是因為這一點。 3. 解釋 這段話強調了道家對德行的層次與普遍性理解。首先,這段文字用“善建者不拔”和“善抱者不脫”來形容那些有智慧和德行的人,他們的堅持不會輕易動搖,無論是對事物的追求還是對人事的處理,他們的立場始終穩固且不輕易放棄。接著提到“子孫以祭祀不辍”則說明了這些有德行的人,他們的家族和後代會世世代代延續其德行,通過祭祀等儀式不斷弘揚其德。這也反映了德行的傳承性和永續性。 這段話深入探討了德行修養的不同層次。修身首先是個人德行的根基,這是所有修行的起點。如果一個人能夠自我修養,達到真誠的德行,那麼他的行為和思想就能夠反映出真正的道德水準。進一步修家,則是將這種德行帶入家庭,這樣德行便會在家庭中得以延續和積累,並且在家庭成員中產生積極的影響。修家齊鄉,則是將這種家庭中的德行擴展到鄉里,進而推廣到整個社會和國家。這是一種逐層放大的效應,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國家、天下,德行的影響力會逐漸增強,並最終實現對天下的普及。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德行是一個從內而外的擴展過程,先自我修養,再影響周圍的人與社會,最終達到天下。這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理念的具體體現,強調的是通過自身的德行來影響他人和社會,而不是通過外在的權力和控制。最後,通過“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的方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和改變世界,首先必須從自身做起,逐步將這些改變擴展到更大的範圍,最終影響整個世界。 總結來說,這段話告訴我們,真正的德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不斷的修身、修家、修鄉、修邦、修天下來實現的。德行是積累的過程,它的影響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社會、從社會到國家,再到整個世界,逐層擴展,並最終達到普遍的效果。而這一切的根本在於每個人能夠先從自己做起,修養內在的德行。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2. 白話文 讓我有些許的知識,走在大道上,唯一讓我畏懼的是偏離。大道是極為簡單的,但人們卻總是偏愛捷徑。早上過度清理,田地荒蕪,倉
1. 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2. 白話文 天下萬物有它的起源,這個起源可以被視為天下的母親。當你已經得到了這個母親的本源,你就能夠
1.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 白話文 道讓萬物誕生,德使萬物得以滋養,物質的形狀由道形成,環境和趨勢使萬物的狀態得以完善。因此
1.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2. 白話文 人生在世,經歷過生死的時刻,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活得平安
1. 原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2. 白話文 聖人沒有固定的心態,而是以百姓的心態為心。對於善良的人,我以善良來對待他;對於不善良的
1.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 白話文 學習是日益增長的,而道則是日漸減少的。減少再減少,最終達到「無為」的境地。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過多的干預,卻能達成一切。欲取天下,應該保持無事的
1.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2. 白話文 讓我有些許的知識,走在大道上,唯一讓我畏懼的是偏離。大道是極為簡單的,但人們卻總是偏愛捷徑。早上過度清理,田地荒蕪,倉
1. 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2. 白話文 天下萬物有它的起源,這個起源可以被視為天下的母親。當你已經得到了這個母親的本源,你就能夠
1.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 白話文 道讓萬物誕生,德使萬物得以滋養,物質的形狀由道形成,環境和趨勢使萬物的狀態得以完善。因此
1.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2. 白話文 人生在世,經歷過生死的時刻,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活得平安
1. 原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2. 白話文 聖人沒有固定的心態,而是以百姓的心態為心。對於善良的人,我以善良來對待他;對於不善良的
1.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 白話文 學習是日益增長的,而道則是日漸減少的。減少再減少,最終達到「無為」的境地。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做過多的干預,卻能達成一切。欲取天下,應該保持無事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犯規有兆,所為聖人,心無容量,看穿彼此。 循規有度,行止君子,志在廣大,洞察世情。 不惜犯規,所為獨子,心無家人,看穿心思。 守法有恒,行為正道,志存高遠,共建同心。 如果原生中華有慈父,心中不能沒有能量。如果次生中華有獨子思考,就是缺乏仁慈的父親。如果我說錯了,那就是有人不按人道行事。
自律有為,社會有序,為大和民族典范。 同心共進,志向高遠,做中華子孫榜樣。 莊嚴自由,夢想慈悲,是覺悟民族精髓。 和諧共生,智慧永存,展世界和平宏圖。 這四段詞如果整體難以實現,就分段做好自己。原次中華若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即使尚未統一,也能各自成就自我。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犯規有兆,所為聖人,心無容量,看穿彼此。 循規有度,行止君子,志在廣大,洞察世情。 不惜犯規,所為獨子,心無家人,看穿心思。 守法有恒,行為正道,志存高遠,共建同心。 如果原生中華有慈父,心中不能沒有能量。如果次生中華有獨子思考,就是缺乏仁慈的父親。如果我說錯了,那就是有人不按人道行事。
自律有為,社會有序,為大和民族典范。 同心共進,志向高遠,做中華子孫榜樣。 莊嚴自由,夢想慈悲,是覺悟民族精髓。 和諧共生,智慧永存,展世界和平宏圖。 這四段詞如果整體難以實現,就分段做好自己。原次中華若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即使尚未統一,也能各自成就自我。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