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的「畫師們」這個展覽,以十六至時十七世紀的尼德蘭繪畫時代為主軸,來告訴大家,當時繪師們的作畫環境,模式與策略,帶我們走進「百家爭鳴的尼德蘭繪畫市場」。
看此展時,最先開頭的,是尼徳蘭地區的歷史,雖然內容有點長,但當時的政局,還有都市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藝術革新,成為15、16世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不只在美術史,在歐洲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成為北方文藝復興,。15世紀除了尼德蘭,這個時期的義大利,也發生文藝復興。 由於都市經濟的蓬勃發展成熟,中產階級的經濟能力與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收藏和鑑賞就不再是皇室貴族的權利,從教會或宗教相關人員,銀行家、商人等市民階級,逐漸成為藝術的贊助者(訂購者)。這能使他們襯托自己的文化教養,與身分地位的意涵,也讓繪畫作品供不應求,藝術市場迎來空前的繁榮。 以前的「鑑賞家」,與我們今日強調辨別作品真偽的「鑑定家」不同。是將喜愛、欣賞藝術作品視為一個獲得智慧的途徑。 這種差異,可能跟來自於十六世紀新斯多格主義的哲學思想有關,強調如果要在塵世中活得有意義,就必須時刻追求智慧,還要擁有美德才能貼近上帝,而學習欣賞、分析與理解藝術品就是一種培養並獲得智慧的方式。 這些喜愛藝術的愛好者,會在家中特別設立收藏室或收藏櫃,將買來的藝術作品或珍奇異品擺放地琳瑯滿目;閒暇之餘會邀請朋友們到自己的收藏室一起觀賞,和把玩作品,還會彼此間的交流,解讀畫家風格、圖像等象徵意義。 除了了解當時尼德蘭的時空背景,第二個要看的,就是畫師與他的工作坊。 這時的藝術市場,迎來空前繁榮,有更多人加入繪畫產業的行列,希望成為一名專業畫師。 學徒、職業畫工與師傅各司其職,也經常共同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有著當固定的製作流程。 身為師傅還需要熟知畫作交易模式,來營運整個工作坊。當時的買賣很多元,除了教會或王公貴族的訂購,為了要讓工作坊的基本收入維持,會預先準備較為熱銷的設計,也可能是尺寸較小的半成品或成品,買家可以到師傅的工作坊挑選,有時也可以在書店,或畫商的店面買到這類作品。
不論是學徒、畫工或者是師傅,每個畫家的必備技能,就是需要複製熱銷圖像販售,如何快速、精準地進行複製。
早期的藝術訓練傳統,強調模仿的核心概念在於:有意識地模仿再製前輩大師的作品,才能從中借鏡並進一步開創自身智性與新意;改善前人作品中的不完備之處,也發展自己的獨特性。
十六至十七世紀之間的尼德蘭藝術市場上,有一種特殊的幻影式仿作,這是著重在模仿、重製著名畫家的畫風,但又讓你看不出是完全的照抄。
幻影式仿作追求的,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名家畫風,雖然品質通常參差不齊,但對預算低的買家而言,卻是可以透過低廉價格,買到小有名氣畫家風格作品的機會。
究竟是致敬大師?還是寄生大師?
展覽還有個區域,是介紹尼德蘭繪畫有哪些作品主題,以及讓我們後人面對這些早期作品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
由於年代久遠的畫作,可能或多或少都曾經過修復,甚至有些作品曾有後人改動的痕跡。而這些痕跡究竟是畫家原本的設計?作品自然老化的現象?還是後人經手的變動?判斷和解讀的過程,雖然看似繁瑣漫長,卻是一個充滿偵探精神的任務。
雖然展覽展出的作品,不是有名的畫家之手,也無法與經典名作相比,但這些畫作卻是當時畫家們,在面對產業環境並反思自身創作的產物,見證了每一個畫家努力生存和創作的過去,也是最能反映當時藝術產業獨特樣貌的存在。
這個展覽,用了藝術史、科學檢測與文物修護三門學科的合作,讓我們了解每件作品的背後,以及價值。
雖然看這以前的畫作,會感覺與我們有些遙遠,但看到以前人的休閒,也感覺與我們像似。
我們沒有為藝術品,弄了個收藏櫃,但看到喜愛的物品,弄了個小區域,珍惜它們。
我們可能不像以前人,還約了朋友們,一起來家裡看著收藏的藝術品,但我會帶著喜愛的玩偶,出門遊玩拍照,上傳跟同好一起分享,或是跟同好們一起約好,在一家咖啡店聚會,一起討論喜愛的作品。
想想,還真是有趣。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資料引用
奇美博物館特展的簡介介紹
【西洋美術史 職場必備的商業素養】 作者 木村泰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