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畫師們」 走進16、17世紀 尼蘭徳繪畫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奇美博物館的「畫師們」這個展覽,以十六至時十七世紀的尼德蘭繪畫時代為主軸,來告訴大家,當時繪師們的作畫環境,模式與策略,帶我們走進「百家爭鳴的尼德蘭繪畫市場」。

看此展時,最先開頭的,是尼徳蘭地區的歷史,雖然內容有點長,但當時的政局,還有都市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藝術革新,成為15、16世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不只在美術史,在歐洲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成為北方文藝復興,。15世紀除了尼德蘭,這個時期的義大利,也發生文藝復興。 由於都市經濟的蓬勃發展成熟,中產階級的經濟能力與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收藏和鑑賞就不再是皇室貴族的權利,從教會或宗教相關人員,銀行家、商人等市民階級,逐漸成為藝術的贊助者(訂購者)。這能使他們襯托自己的文化教養,與身分地位的意涵,也讓繪畫作品供不應求,藝術市場迎來空前的繁榮。 以前的「鑑賞家」,與我們今日強調辨別作品真偽的「鑑定家」不同。是將喜愛、欣賞藝術作品視為一個獲得智慧的途徑。 這種差異,可能跟來自於十六世紀新斯多格主義的哲學思想有關,強調如果要在塵世中活得有意義,就必須時刻追求智慧,還要擁有美德才能貼近上帝,而學習欣賞、分析與理解藝術品就是一種培養並獲得智慧的方式。 這些喜愛藝術的愛好者,會在家中特別設立收藏室或收藏櫃,將買來的藝術作品或珍奇異品擺放地琳瑯滿目;閒暇之餘會邀請朋友們到自己的收藏室一起觀賞,和把玩作品,還會彼此間的交流,解讀畫家風格、圖像等象徵意義。 除了了解當時尼德蘭的時空背景,第二個要看的,就是畫師與他的工作坊。 這時的藝術市場,迎來空前繁榮,有更多人加入繪畫產業的行列,希望成為一名專業畫師。 學徒、職業畫工與師傅各司其職,也經常共同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有著當固定的製作流程。 身為師傅還需要熟知畫作交易模式,來營運整個工作坊。當時的買賣很多元,除了教會或王公貴族的訂購,為了要讓工作坊的基本收入維持,會預先準備較為熱銷的設計,也可能是尺寸較小的半成品或成品,買家可以到師傅的工作坊挑選,有時也可以在書店,或畫商的店面買到這類作品。

不論是學徒、畫工或者是師傅,每個畫家的必備技能,就是需要複製熱銷圖像販售,如何快速、精準地進行複製。 早期的藝術訓練傳統,強調模仿的核心概念在於:有意識地模仿再製前輩大師的作品,才能從中借鏡並進一步開創自身智性與新意;改善前人作品中的不完備之處,也發展自己的獨特性。 十六至十七世紀之間的尼德蘭藝術市場上,有一種特殊的幻影式仿作,這是著重在模仿、重製著名畫家的畫風,但又讓你看不出是完全的照抄。 幻影式仿作追求的,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名家畫風,雖然品質通常參差不齊,但對預算低的買家而言,卻是可以透過低廉價格,買到小有名氣畫家風格作品的機會。
究竟是致敬大師?還是寄生大師? 展覽還有個區域,是介紹尼德蘭繪畫有哪些作品主題,以及讓我們後人面對這些早期作品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 由於年代久遠的畫作,可能或多或少都曾經過修復,甚至有些作品曾有後人改動的痕跡。而這些痕跡究竟是畫家原本的設計?作品自然老化的現象?還是後人經手的變動?判斷和解讀的過程,雖然看似繁瑣漫長,卻是一個充滿偵探精神的任務。 雖然展覽展出的作品,不是有名的畫家之手,也無法與經典名作相比,但這些畫作卻是當時畫家們,在面對產業環境並反思自身創作的產物,見證了每一個畫家努力生存和創作的過去,也是最能反映當時藝術產業獨特樣貌的存在。 這個展覽,用了藝術史、科學檢測與文物修護三門學科的合作,讓我們了解每件作品的背後,以及價值。 雖然看這以前的畫作,會感覺與我們有些遙遠,但看到以前人的休閒,也感覺與我們像似。 我們沒有為藝術品,弄了個收藏櫃,但看到喜愛的物品,弄了個小區域,珍惜它們。 我們可能不像以前人,還約了朋友們,一起來家裡看著收藏的藝術品,但我會帶著喜愛的玩偶,出門遊玩拍照,上傳跟同好一起分享,或是跟同好們一起約好,在一家咖啡店聚會,一起討論喜愛的作品。 想想,還真是有趣。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資料引用

奇美博物館特展的簡介介紹

【西洋美術史 職場必備的商業素養】 作者 木村泰司


avatar-img
0會員
7內容數
日常觀察家┊藝文日常的集字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城市貓型人 的其他內容
「百貨店華爾滋」的一開始,就是讓人充滿想像的詩句。 翻開,是作者所創造的「三紅百貨」,把大正時期的特色,都畫了出來,
【戀家的人】這本是在講「五個獨居女子的溫暖家居生活」,看到這句介紹詞,還有畫風,我就被深深吸引,當下決定購買。翻起這本書,我,愛上了這部作品。
「百貨店華爾滋」的一開始,就是讓人充滿想像的詩句。 翻開,是作者所創造的「三紅百貨」,把大正時期的特色,都畫了出來,
【戀家的人】這本是在講「五個獨居女子的溫暖家居生活」,看到這句介紹詞,還有畫風,我就被深深吸引,當下決定購買。翻起這本書,我,愛上了這部作品。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想像中的臺北書展,一個充滿異世界冒險、無障礙沉浸式體驗和365天閱讀日常的奇妙旅程。本文以豐富的想像力,探討閱讀的無限可能,並反思書展的未來樣貌,以及如何讓更多人平等參與閱讀的盛會。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花蓮參加多羅滿賞鯨的經歷,描述了與弗氏海豚和飛旋海豚的近距離接觸,以及對抹香鯨的嚮往。文章並呼籲讀者關注海洋保育,從自身做起,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態旅遊,共同守護海洋生態。
想像中的臺北書展,一個充滿異世界冒險、無障礙沉浸式體驗和365天閱讀日常的奇妙旅程。本文以豐富的想像力,探討閱讀的無限可能,並反思書展的未來樣貌,以及如何讓更多人平等參與閱讀的盛會。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花蓮參加多羅滿賞鯨的經歷,描述了與弗氏海豚和飛旋海豚的近距離接觸,以及對抹香鯨的嚮往。文章並呼籲讀者關注海洋保育,從自身做起,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態旅遊,共同守護海洋生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好久沒有去看畫展了,剛好在社群軟體上看到奇美博物館的宣傳,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看了介紹,非常心動,決定找時間去看看。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上個月去看了由台南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看展前一直蠻期待的,畢竟這場展覽總共匯集了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從文藝復興巨擘拉斐爾到印象派名家梵谷通通都有,又是200年來首次來台!因此認真看展之餘,也想把這場橫跨400年的藝術盛宴好好記錄下來!
Thumbnail
在《從拉斐爾到梵谷》展間更是,既然是面向「真跡」而來,當然就是為了它的真、它久遠時間外的親手親筆,輾轉而至長遠空間外的親自親眼。忍不住以為祂們的靈大概也穿梭其中,以至於現場時間的流不再均速,才會明明只是50幾幅畫作,卻用了兩個半小時、奇美博物館的閉館音樂響起,都仍難以挪眼抬腳離開。
Thumbnail
若想更深入地欣賞奇美博物館的展品,可以先在官網上觀看展品清冊,並瞭解畫作背後的故事。在觀賞畫作時,可以思考畫中人物的身分、畫面的構圖等等,以更具體的角度欣賞畫作。另外,也可以在忙碌的人流中找到另一種欣賞畫作的角度。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
Thumbnail
此次展覽適逢英國國家藝廊兩百週年,首次來台展出,展示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珍品。參觀者能近距離欣賞林布蘭、拉斐爾、莫內、梵谷等大師的作品,展覽展示多樣藝術風格。展示400年繪畫歷史,有助於觀眾了解文化脈絡。
Thumbnail
說到印象派的畫,我想到20年前的自己,那時人生第一次去北美館看印象派的畫展,是跟職訓局的同學們一起去看的,那時覺得好SHOCK,覺得很多在書本上介紹的畫家,都在這邊看到了,而且看到的是真跡,超級感動的。 那時在一堆的畫作當中我後來愛上了莫內的紫色,他的睡蓮池的紫色系列讓我覺得很迷幻,那時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好久沒有去看畫展了,剛好在社群軟體上看到奇美博物館的宣傳,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看了介紹,非常心動,決定找時間去看看。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上個月去看了由台南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看展前一直蠻期待的,畢竟這場展覽總共匯集了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從文藝復興巨擘拉斐爾到印象派名家梵谷通通都有,又是200年來首次來台!因此認真看展之餘,也想把這場橫跨400年的藝術盛宴好好記錄下來!
Thumbnail
在《從拉斐爾到梵谷》展間更是,既然是面向「真跡」而來,當然就是為了它的真、它久遠時間外的親手親筆,輾轉而至長遠空間外的親自親眼。忍不住以為祂們的靈大概也穿梭其中,以至於現場時間的流不再均速,才會明明只是50幾幅畫作,卻用了兩個半小時、奇美博物館的閉館音樂響起,都仍難以挪眼抬腳離開。
Thumbnail
若想更深入地欣賞奇美博物館的展品,可以先在官網上觀看展品清冊,並瞭解畫作背後的故事。在觀賞畫作時,可以思考畫中人物的身分、畫面的構圖等等,以更具體的角度欣賞畫作。另外,也可以在忙碌的人流中找到另一種欣賞畫作的角度。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
Thumbnail
此次展覽適逢英國國家藝廊兩百週年,首次來台展出,展示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珍品。參觀者能近距離欣賞林布蘭、拉斐爾、莫內、梵谷等大師的作品,展覽展示多樣藝術風格。展示400年繪畫歷史,有助於觀眾了解文化脈絡。
Thumbnail
說到印象派的畫,我想到20年前的自己,那時人生第一次去北美館看印象派的畫展,是跟職訓局的同學們一起去看的,那時覺得好SHOCK,覺得很多在書本上介紹的畫家,都在這邊看到了,而且看到的是真跡,超級感動的。 那時在一堆的畫作當中我後來愛上了莫內的紫色,他的睡蓮池的紫色系列讓我覺得很迷幻,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