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天道並無私心,卻常常偏向善人。 3. 解釋 這段話探討了「如何化解怨恨」的問題,並揭示了天道運行的法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這句話的核心觀點是,當一個深刻的怨恨得以化解後,仍會殘留部分怨氣,不可能完全消除。而「以德報怨」雖然聽起來高尚,但如果一味用道德來感化對方,真的能稱之為善嗎?這裡老子提出了對「以德報怨」的反思——有時候,單純地用善意對待怨恨,並不一定能帶來真正的和平。因為當對方並未認同這種做法,或者仍抱有不滿時,怨恨依舊可能存在。這並非否定「以德報怨」,而是提醒我們不能過於理想化地看待解怨的方式。 「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在古代,「左契」指的是契約的左半部分,象徵履行合約的誠信,而右契則是用來催討的部分。聖人持左契而不去苛責對方,代表他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他人,而不是一味追究過去的恩怨。因此,真正有德的人主持契約時,注重的是信義,而不是單純地要求對方償還或補償。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這句話進一步說明,有德者會秉持信義,讓人心悅誠服,而無德者則只懂得逼迫和討債,讓人更加怨恨。這不僅適用於經濟交易,更適用於人際關係——真正的道德並非苛求對方履行義務,而是以寬厚之心來對待他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是整段話的總結。天道運行並不偏袒任何人,但它往往讓善良的人最終得到好的結果。這並非因為天道有意眷顧善人,而是因為善良的人順應了天道,行事符合自然的規律,因此能夠得到長遠的福報。這裡的「善人」,並不是單指表面行善之人,而是指真正懂得順應天道、不強求、不爭鬥、與萬物和諧共處的人。 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化解怨恨的智慧」,並強調真正的德行並非單純的「以德報怨」,而是以智慧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讓怨恨自然消解,而非激化對立。同時,它也提醒我們,真正的善並非來自刻意的道德說教,而是來自於順應天道、寬厚待人,這樣才能真正無怨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