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就像拉弓一樣嗎?當弓弦過高,就會將它壓低;當弓弦過低,就會將它抬高;對於過剩的,會削減它;對於不足的,則會補足它。這就是天道,總是削減過剩,補充不足。而人的行事方式卻正好相反,往往是讓貧乏的更加貧乏,而讓富足的更加富足。那麼,誰能真正將自己的盈餘用來補助天下呢?只有真正合乎「道」的人。因此,聖人付出行動而不居功,事業有成卻不據為己有,正因為他不願顯示自己比別人更賢能。 3. 解釋 這一章探討了「天道」與「人道」的對比,並說明聖人的行事原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這裡老子用「張弓」來比喻天道的運行方式。當一張弓被拉開時,若弓弦過高,則會向下壓制它,使其回歸平衡;若弓弦過低,則會拉升它,使其達到適當的位置。這說明天道的法則是不讓任何一方過於極端,而是維持一種自然的均衡。 接著,老子進一步說明天道的運作:「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地運行的方式是讓過於充盈的減少,讓不足的得到補充,以維持整體的平衡。然而,「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類的社會卻恰好相反,總是剝奪貧困者,讓富有者更加富足。這正是人世間的不公平,人們被貪婪與欲望所驅使,弱肉強食的結果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與天道的運行完全相悖。 面對這種人性的偏差,老子提出了解決之道:「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唯有真正順應「道」的人,才能打破這種不平衡,將自己所擁有的盈餘用來補助天下,而不是貪婪地掠奪弱者。這與《道德經》中一貫強調的「不爭」與「利他」的思想相通。 最後,老子描述了聖人的行為模式:「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真正有道的人,做事不會依賴個人的權勢或自恃有功,也不會在成就之後據功自傲,甚至不願意讓人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這樣的態度與「天道」相應,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平衡不是爭奪與佔有,而是順應自然,讓萬物自然而然地運行。 這一章不僅是對社會不公的批判,更是一種哲學上的智慧。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平衡,而非極端。無論是個人的處世方式,還是治理國家的理念,都應該效法天道,減少多餘的,補足缺乏的,而非剝削弱小、擴大貧富差距。唯有如此,社會才能長久穩定,個人也才能真正體悟到「道」的智慧。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雷冥的沙龍
13會員
609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你可能也想看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平和而廣泛,不可能有多餘的。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博大精深是所有動植物的根源;
挫其銳、解其紛、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平和而廣泛,不可能有多餘的。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博大精深是所有動植物的根源;
挫其銳、解其紛、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為恃,功成而不處,其欲見賢。
這一篇章是說天下財富都是有餘者補不足者;而世間卻是相反,都是不足者補有餘者。就像拉弓一樣,滿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為恃,功成而不處,其欲見賢。
這一篇章是說天下財富都是有餘者補不足者;而世間卻是相反,都是不足者補有餘者。就像拉弓一樣,滿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篇章是說到是萬物的主宰,善良之人的寶物,不善良的人可被他保護,美好的言語可以讓人尊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篇章是說到是萬物的主宰,善良之人的寶物,不善良的人可被他保護,美好的言語可以讓人尊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0
「願承經內意,長侍永清涼」──如果我們願意衷心奉行經教,而且不改初衷,持之以恆,必然證得清涼之境。真的嗎?
或者,我們換個含蓄一點的問法,天道真能彌合人間現實與天道理論之間巨大的罅隙嗎?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0
「願承經內意,長侍永清涼」──如果我們願意衷心奉行經教,而且不改初衷,持之以恆,必然證得清涼之境。真的嗎?
或者,我們換個含蓄一點的問法,天道真能彌合人間現實與天道理論之間巨大的罅隙嗎?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