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它的特性。柔弱能勝過剛強,這個道理天下人都知道,卻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因此,聖人說:「能夠承受國家的恥辱與污穢的,才是真正的國君;能夠承擔國家的災禍與不祥的,才是真正的天下之王。」真正的真理,往往聽起來與一般人的理解相反。
3. 解釋
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柔勝剛,弱勝強」,老子再次以「水」為喻,闡述道家以柔克剛的哲學。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是世間最柔弱的東西,它可以順勢而行,毫無剛硬之感,卻又能長久侵蝕堅硬的岩石,沖刷鋼鐵,摧毀任何強固的物體。水的力量不在於剛強,而在於它的無形與適應性,這正是「道」的特性——它不與萬物爭鬥,卻能最終勝過萬物。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個道理幾乎所有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人們常常崇尚剛強,以為強者才能主宰世界,卻忽略了真正長久的力量來自於柔和與包容。剛者易折,柔者能存,這是自然界的法則,卻違背了人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接下來,老子將這一思想應用於政治層面:「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真正的國君,並不是那個只享受榮耀與權力的人,而是願意承受人民怨恨、國家恥辱的人;真正的天下之王,不是以威嚴統治萬民,而是能承擔整個天下的不幸與災難,為天下人化解痛苦的人。
這與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相通,真正的領袖不是通過強權來統治,而是通過謙卑與承擔來成就天下。歷史上,偉大的領袖往往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霸主,而是那些願意為人民承擔苦難、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他們以謙遜、包容、忍耐來化解衝突,以柔和的方式影響世界,這才是「以柔克剛」的最高境界。
最後一句「正言若反」,點出了道家的辯證智慧。真正的道理往往與人們的直覺相反。人們認為強者才能統治,卻不知柔弱者才能長久;人們認為擁有權力才能掌控天下,卻不知願意承擔責任、接受屈辱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這種「反向思維」貫穿整部《道德經》,提醒世人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而要理解事物背後更深層的運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