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七十八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它的特性。柔弱能勝過剛強,這個道理天下人都知道,卻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因此,聖人說:「能夠承受國家的恥辱與污穢的,才是真正的國君;能夠承擔國家的災禍與不祥的,才是真正的天下之王。」真正的真理,往往聽起來與一般人的理解相反。



3. 解釋


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柔勝剛,弱勝強」,老子再次以「水」為喻,闡述道家以柔克剛的哲學。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是世間最柔弱的東西,它可以順勢而行,毫無剛硬之感,卻又能長久侵蝕堅硬的岩石,沖刷鋼鐵,摧毀任何強固的物體。水的力量不在於剛強,而在於它的無形與適應性,這正是「道」的特性——它不與萬物爭鬥,卻能最終勝過萬物。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個道理幾乎所有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人們常常崇尚剛強,以為強者才能主宰世界,卻忽略了真正長久的力量來自於柔和與包容。剛者易折,柔者能存,這是自然界的法則,卻違背了人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接下來,老子將這一思想應用於政治層面:「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真正的國君,並不是那個只享受榮耀與權力的人,而是願意承受人民怨恨、國家恥辱的人;真正的天下之王,不是以威嚴統治萬民,而是能承擔整個天下的不幸與災難,為天下人化解痛苦的人。


這與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相通,真正的領袖不是通過強權來統治,而是通過謙卑與承擔來成就天下。歷史上,偉大的領袖往往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霸主,而是那些願意為人民承擔苦難、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他們以謙遜、包容、忍耐來化解衝突,以柔和的方式影響世界,這才是「以柔克剛」的最高境界。


最後一句「正言若反」,點出了道家的辯證智慧。真正的道理往往與人們的直覺相反。人們認為強者才能統治,卻不知柔弱者才能長久;人們認為擁有權力才能掌控天下,卻不知願意承擔責任、接受屈辱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這種「反向思維」貫穿整部《道德經》,提醒世人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而要理解事物背後更深層的運行法則。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就像拉弓一樣嗎?當弓弦過高,就會將它壓低;當弓弦過低,就會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就像拉弓一樣嗎?當弓弦過高,就會將它壓低;當弓弦過低,就會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1.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白話文 勇敢進取的人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謹慎不逞強的人則能保全性命。這兩種態度有時帶來好處,有時卻引
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性不自如,德有損,非人造太陽理想人選。 堅守正道的可能,是文字掛帥,不適合做聖人,只適合做一文人。性不自如,沒有真愛人選,故不成人造太陽之功。不可輕視天姚天馬?沒有這兩星無法推動文字。紫微不居正,無法主持大局,阿彌陀佛。 點覺之一:在舊時報中國文獻裏發現蘊藏聚集了大量的地中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Thumbnail
相較於硬碰硬的比拼,尋求無形層次的突破更具效益。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對於中文系背景的人都很容易了解這句話的原始涵義。這句話的原文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及《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性不自如,德有損,非人造太陽理想人選。 堅守正道的可能,是文字掛帥,不適合做聖人,只適合做一文人。性不自如,沒有真愛人選,故不成人造太陽之功。不可輕視天姚天馬?沒有這兩星無法推動文字。紫微不居正,無法主持大局,阿彌陀佛。 點覺之一:在舊時報中國文獻裏發現蘊藏聚集了大量的地中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Thumbnail
相較於硬碰硬的比拼,尋求無形層次的突破更具效益。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對於中文系背景的人都很容易了解這句話的原始涵義。這句話的原文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及《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