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孩子又領了一些紅包。家長會怎麼處理?孩子又會怎麼使用呢?網路上不乏有是否給孩子自行使用的討論,也有為此而親子吵架的苦惱貼文😌。
其實金錢是一個重大議題,可以有許多思考,成人可以靈活運用孩子的生活經驗,作為討論素材。
⭕️第一可以先讓孩子練習記帳!讓具體事物有感。
算錢是很開心的事,只見孩子抽出紅包,一筆一筆記下從哪個親戚收到多少錢。接著按計算機,計算總額。
看孩子加總完金額,可以來個小討論。
我問孩子:「錢可以做什麼?」
小孩說:「花!」
「嗯嗯,沒錯!」再追問:「那花錢的『目的』是什麼呢?」
孩子很快地說:「聯絡感情、買要用的東西、想買。」
於是,我把有錢/沒錢、快樂/不快樂畫成不同的格子,請小孩先想想生活中的例子怎麼填入格子?小孩立刻說:「有錢又快樂的是媽媽。」
讓孩子填填看、想想看吧!
嗄?我是有錢喔?媽媽非常困惑……於是,我又問「那有錢卻不快樂的呢?」「是阿姨!因為工作太多一直碎唸。」(賣肝人生的阿姨形象……)
「那沒錢卻快樂的呢?」「是爸爸。」(嗄?你爸比我有錢很多耶!)另一個太悲慘沒錢又不快樂的,孩子當然也找了身邊人填上。
發現小孩太敏銳(?!),我決定把她喜歡的《甄嬛傳》當作討論素材,問她:「那妳覺得怎麼把人物怎麼填入格子呢?」
孩子很開心的把有錢&快樂,說是「剛開始的華妃」。有錢&不快樂是「後來的華妃」,過了一會兒再加碼了「皇帝」。沒錢卻快樂的是「瑾汐。」以及「沒錢&不快樂的是誰?」她立刻回答:「安陵容!」
一一追問她這麼說的原因,小孩會有許多有趣的解釋與觀察。
我問:「所以妳覺得有錢卻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呢?」孩子很容易根據戲劇,做出歸納。
「那為什麼有人會沒錢卻快樂呢?」我再追問之間的差異。小孩說:「因為有陪伴!」我點頭說:「對耶!有可能她心中有其他的信念,可能是陪伴,有甄嬛或蘇培盛一類的。」
說著說著,小孩突然追問:「那有錢的定義是什麼?」
有錢的定義是什麼?你有想過嗎?
「是啊!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妳覺得呢?」我反問她。
小孩有點遲疑,對具體的金額沒辦法說出來。正好是這個遲疑,我舉了顏淵與子貢兩個例子,說明我們對金錢的思考可以是怎麼樣,一起思考:「我們能不能有錢又快樂呢?」(從孩子對有錢的提問,其實可以延伸至現代人很喜歡說的「財富自由」,也回應之前國峰老師的提醒)
說明完以後,我解釋了今天的股票,並藉由牛頓的例子,說明漲跌幅、股票市場、當沖放空與一般對金錢的兩極化態度等等,希望她可以慢慢理解經濟是怎麼回事、怎麼對金錢有從容的態度。
最後,請她思考壓歲錢要怎麼分配。
聽完以後,她決定再微調600元到定存XDD
「所以這是妳承擔風險的決定嗎?」
她哈哈大笑。
✅討論這類經濟議題,家長不用急著灌輸任何價值觀給孩子,重點是「對話」。一來展現我們在任何議題上都可以試著討論與思考,一來是親子間的連結,我們通過不同的語言,刺激孩子的思考。
✅孩子的生活是最佳討論素材,通過金錢議題練習歸納與觀察能力,不斷的思辨屬於自己的財富、自由與打造想要的生活,也是自主學習重要的一環。
#經濟思辨
#壓歲錢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