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聽心理學觀念的時候,知道「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發現其實學校比起出社會還容易讓人產生習得性無助,因為學生沒得選。考試規則怎樣就是怎樣,我數學爛還是得硬拼,不能逃避,考不好就被貼標籤。但出了社會,情況完全不一樣,因為我們可以選擇,真的不行就換跑道,誰規定一定要一直撞同一堵牆?
以前在學校,真的沒什麼選擇。老師決定我要學什麼,只用成績決定我的價值,甚至連朋友、同學都不能選,必須跟一群不一定合得來的人朝夕相處。我不能請假、不能遲到、不能不上課,一天到晚都被規定著。更慘的是,當我真的受不了的時候,想轉學還得看學區、學校名額,甚至要父母同意。但通常我爸那老古板絕對會說:「忍一忍啦,一年很快就過去了!」但這種「忍一忍」根本沒用,該痛苦的還是痛苦。
萬一遇到不擅長的科目,怎麼努力都追不上,時間一拉長,難免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就是這麼廢。再加上學校的遊戲規則就是我得「全能」,數學、英文、國文、自然、公民、軍訓,樣樣不能太差,不然升學的門就關起來了。這樣的環境不產生習得性無助才怪。不過,離開學校之後,我才發現這個世界跟學校根本不一樣!
出了學校,我們開始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我數學不好?沒關係,我可以選擇不做需要數學的工作。我國文爛?也沒人逼我寫作文。甚至如果我不擅長與人相處,還可以選擇自由接案或當工程師、作家、設計師,完全不用跟太多人打交道。如果真的選錯了,做不來,那就換!社會沒有限制我只能考一次試,沒有所謂的「這條路走不通我就完了」,我可以轉換環境、學新技能、甚至創造自己的路。
在學校,老師會告訴我:「這是我唯一的選擇。」但出了社會,明明我有很多選擇。我可以選擇工作、選擇環境、選擇夥伴,甚至選擇不做我不喜歡的事情。學校裡學的那一套,出了社會根本沒人在乎。在學校考試考100分,老師會誇獎我,但出了社會,沒有人會因為我數學考100分就給我薪水。在社會上,大家只在乎我能不能解決問題,有沒有辦法讓自己過上好生活。只要我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然後在那個方向上努力,這樣才能避開習得性無助的陷阱。
所以,離開學校和我爸之後,我覺得超級自由!終於可以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情,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然後用這些東西來賺錢,獲得成就感,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然,這並不代表社會上沒有挫折。出了社會,我還是會遇到不公平、會被壓榨、會有競爭。但不同的是,這時候我有「選擇權」。學生時代如果遇到討厭的老師、死對頭的同學,我躲不了,得忍,因為我爸永遠覺得是我的問題。但社會上,討厭的老闆不爽就換,覺得這個環境不適合自己,能跳就跳。我甚至可以選擇自己創業,或者當個自由接案者,讓自己有更多的彈性。最重要的是,社會看的是我的「價值」,而不是我考試考幾分。我只要在某個領域能夠解決問題,能夠提供別人需要的東西,就會有人願意為此付錢,根本不在意我數學曾經考幾分,只有我那北七老爸在意我的成績。
所以,現在如果有人問我:「我會懷念學生時代嗎?」
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次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