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巡撫丁日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期間僅1876~1877年短短5個月,短短的時間內架設台灣第一條電報線,推動能源的開發,並主張需要鞏固台灣的防禦力量,是劉銘傳來台以前真正提出台灣鐵道建設計畫的清朝官員,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他在台灣所推動的洋務運動,還有當時所遇到的困難

raw-image


洋務


清代指的意思就是交涉及效仿西方的事物,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從1861年開始運行,持續30年,主要由恭親王奕訢協同曾國藩、李鴻章與左宗棠推行,又稱為洋務派

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米特留斯多管槍

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米特留斯多管槍


丁日昌在這個中國推行自強運動的時代生長於中國廣東沿海,也因為如此而皆受到許多西方科技與文化,認為中國處於學習西方與實現國家富強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時,丁日昌約僅有17歲,看見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感到震撼。

廣州英國領事館,《十載遊記:現代西方對古東亞的第一眼: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

廣州英國領事館,《十載遊記:現代西方對古東亞的第一眼: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


1868年他主張要將全國海防分為北、東、南三洋,並建議南洋提督應該駐紮在台灣,並且在1874年提出”海防條議“,主張台灣應該要設置機器廠與大船廠,並且要在台灣開採礦產、屯田獲取利益,並要以鐵甲船助守,鞏固東南海防


1876年,發生西班牙恫嚇事件,西班牙看日本在牡丹社事件獲得中國的賠償,也想刻意找碴,果真也獲得一萬八千元的賠款,丁日昌就在這個時候以福建巡撫的身分被派遣到台灣,他認為台灣防守得好,沿海可以無憂,從中國整體海防思考認為台灣應該要購買新式船礮、建鐵路、架設電線與開採天然礦產


丁日昌對台灣的實際作為受到經費影響甚巨,清末的中國經濟狀況不佳,使得台灣的建設推行不易


他遇到甚麼問題呢?


政府當時雖然對於丁日昌的奏請表示同意,但購置水雷、大砲、快槍所費甚鉅,當時主要負責長官福州將軍、閩浙總督與吳贊等決定暫時不撥款給丁日昌,槍炮購置的借款由李鴻章與沈葆楨協助,並且調派輪船到台灣巡防,購買鐵甲船部分,清朝雖然同意但也需要丁日昌跟南北洋大臣討論之後才可以購買,這個任務曠日廢時,這些事情成為台灣海防鞏固的一大阻力,最終鞏固台灣海防的政策沒有實現

當時調派到台灣的輪船~登瀛州

當時調派到台灣的輪船~登瀛州


鐵路的部分,丁日昌認為鐵道可以協助國防與通訊,並且他的提議受到李鴻章、沈葆楨與總理衙門的支持,但是仍在存在經費問題,甚至板橋林家曾經捐贈50萬元修築鐵路費用,也被借去處理中國內陸當時發生的旱災,並且沒有歸還,丁日昌最後退而求其次請求朝廷建造馬車路協助軍事行動的運輸,才獲得經費支持,之後丁日昌回中國養病就沒有再來台灣,至此台灣陸路建設部分停留在馬車路,以及為八斗子煤礦鋪設的輕便鐵道


在文章中時常看到丁日昌在催款想建設台灣時” 百呼而無一諾”,真是萬人響應無人到場,最有成效的是架設台南至旗後的電報線,也是中國自辦電報線的開始,八斗子煤礦最早則是沈葆楨操辦,八斗子的輕便車軌道則是丁日昌駐台期間,由淡水洋務司霍生的協助下完成


八斗子煤礦

raw-image


當時的八斗子煤礦引進先進的機械採煤設備,1876年8月開始建造,隔年11月完工,正式完成台灣官煤場的設廠工作,每日產量約30~40噸,造高產量可以達到200公噸,也是全台第一個現代化礦場,且採礦位置離海很近,據說8分鐘就能讓煤礦出海,是運送便利性極高的,後來受到法國的覬覦,中法戰爭時期法國就將戰場從越南延伸到台灣,劉銘傳怕煤礦被法國掌控,下令毀壞,戰後想要重建,但仍然因為資金不足,造成日後煤礦營運不順,由民間公司接手營運,日據時期才由調和煤礦延續八斗子煤礦的開採


這就是在台灣受到許多海外列強覬覦時期所發生的事情,1868年大南澳侵墾事件、1874年牡丹社事件、1884年的中法戰爭等諸多涉外事件,表明了西方列強當時想獲取台灣的意圖,最後讓日本捷足先登,取得台灣

raw-image


參考資料


丁日昌對臺灣防務的探討-以電報等洋務建設為例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運科學系:丁日昌創建了台灣第一條產業鐵路

塵封百年:台灣檔案:重現台灣鐵道發展史

國家文化資產網:八斗子清代官煤(主井、風坑)

能源報導:【話說源頭】起於八斗子的台灣煤礦史

翰林雲端學院:國中歷史 - 丁日昌

廣州英國領事館圖片取自,湯姆森《十載遊記》

馬車照片取自開放博物館:張群特使訪日專號,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出版者:製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修物誌

方格子:vocus.cc/user/suhsiaoshon

FB:https://www.facebook.com/JacobFinding



avatar-img
10會員
86內容數
在因緣際會之下了解到台灣這塊島嶼上也有著迷人的故事,那些路上曾經行走過的人們與他們遺留下來的足跡,寫著前人的歡喜、悲傷與生命,我認識的並不全面,但也想把我所知道的台灣史與世人分享,讓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知道,我們自己的台灣也很有內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修物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五股觀音山的硬漢嶺,海拔616公尺,早期是憲兵學校訓練基地,現在是假日休閒旅遊的好去處,除了白天有人來健行強身,其實硬漢嶺24小時幾乎都有人,有附近的居民來會散步,有春暖花開之際賞花的人們,也有人會來看夜景透透氣,最瘋狂的其實是一群會來拍夜晚低空雲海的人。        觀音山那
今年農曆春節,我跟太太和朋友四個人到了高雄的六龜警備道的石藥師至鳴海路段,總共探訪石藥師、四日市、桑名、宮與鳴海分遣所,順道撿了鳴海山三角點。 日治時期的警備道源自於清代的隘勇線,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漢人進入山林獲取資源時免於山地人的攻擊,日據時期實行隘勇線前進以圖獲取更多可以掌控的土地,隘勇線上
觀音山 五股觀音山地名由來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因為遠遠的看向觀音山時,形狀像是橫躺的觀音而得名,除了觀音山之名以外,清朝時也稱作興直山、橫直山、淡水山或八里坌山,清同治10年,陳培桂《淡水廳志》中的「淡北內八景」中就有坌嶺吐霧的形容。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凌雲寺供奉觀音,信眾上
劉銘傳隧道位於基隆的獅球嶺     清朝雍正年間水師進駐基隆後開始有閩南的漳州人由八里坌(八里)、金包里(金山)、瑪鋉(萬里),沿著北海岸移居到雞籠(基隆),在牛稠港落腳,從事漁業捕撈。在崁仔頂集市成街,是漢人在基隆創建市街的開始。     昔日,獅球嶺是基隆到台北交通必經之處,清朝
2024年的2月23日 我們開始舉辦第一堂春季城鄉漫遊 我們主要參訪劍潭親山步道系統中的毋忘在莒步道,看看戒嚴時期,劍潭山區為軍事警戒區時遺留下來的軍事設施,也看看為日治時期的自來水系統-草山水道系統建造而罹難的紀念性神社-圓山水神社 以下是我們經過的主要景點 圓山水神社,步道入口位
我所經歷的臺灣史~大安森林公園 這次由於參與解說員課程的關係,我瞭解了一下大安森林公園的歷史原來一開始日治時期都市規劃時,大安森林公園就是7號公園預定地,但是因為二次事界大戰的爆發,都市公園建設也隨之停擺。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並未更改原有的都市計畫,但無能力執行,這些尚未建設的公園預定地成為大陸
在五股觀音山的硬漢嶺,海拔616公尺,早期是憲兵學校訓練基地,現在是假日休閒旅遊的好去處,除了白天有人來健行強身,其實硬漢嶺24小時幾乎都有人,有附近的居民來會散步,有春暖花開之際賞花的人們,也有人會來看夜景透透氣,最瘋狂的其實是一群會來拍夜晚低空雲海的人。        觀音山那
今年農曆春節,我跟太太和朋友四個人到了高雄的六龜警備道的石藥師至鳴海路段,總共探訪石藥師、四日市、桑名、宮與鳴海分遣所,順道撿了鳴海山三角點。 日治時期的警備道源自於清代的隘勇線,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漢人進入山林獲取資源時免於山地人的攻擊,日據時期實行隘勇線前進以圖獲取更多可以掌控的土地,隘勇線上
觀音山 五股觀音山地名由來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因為遠遠的看向觀音山時,形狀像是橫躺的觀音而得名,除了觀音山之名以外,清朝時也稱作興直山、橫直山、淡水山或八里坌山,清同治10年,陳培桂《淡水廳志》中的「淡北內八景」中就有坌嶺吐霧的形容。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凌雲寺供奉觀音,信眾上
劉銘傳隧道位於基隆的獅球嶺     清朝雍正年間水師進駐基隆後開始有閩南的漳州人由八里坌(八里)、金包里(金山)、瑪鋉(萬里),沿著北海岸移居到雞籠(基隆),在牛稠港落腳,從事漁業捕撈。在崁仔頂集市成街,是漢人在基隆創建市街的開始。     昔日,獅球嶺是基隆到台北交通必經之處,清朝
2024年的2月23日 我們開始舉辦第一堂春季城鄉漫遊 我們主要參訪劍潭親山步道系統中的毋忘在莒步道,看看戒嚴時期,劍潭山區為軍事警戒區時遺留下來的軍事設施,也看看為日治時期的自來水系統-草山水道系統建造而罹難的紀念性神社-圓山水神社 以下是我們經過的主要景點 圓山水神社,步道入口位
我所經歷的臺灣史~大安森林公園 這次由於參與解說員課程的關係,我瞭解了一下大安森林公園的歷史原來一開始日治時期都市規劃時,大安森林公園就是7號公園預定地,但是因為二次事界大戰的爆發,都市公園建設也隨之停擺。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並未更改原有的都市計畫,但無能力執行,這些尚未建設的公園預定地成為大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EP5 【甜言蜜語話糖史】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橋頭糖廠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ks06qli000i01y23b070en2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這是我們「甜言蜜語話糖史」第二集的播出,感謝您的收聽。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的糖廠—橋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6月9日的這一天,是所謂的「#鐵路節」。鐵路節的訂定,是為了紀念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的開工日,同時也是鐵道之父─George Stephenson的生日。 然而,這些對於台灣人來說相對有點距離,因此,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關鍵字,便是呼應鐵路節的「台灣第一條鐵道」─劉銘傳鐵路。
Thumbnail
今天焦點─鐵路在台灣  1887年 中國末代王朝大清帝國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1836~1896),在台北大稻埕主持從台北到基隆蒸汽火車鐵路開工典禮,次年再動工興建從台北至新竹鐵路,3年半後完工通車,是台灣第1條,中國第2條運轉的客運火車,台灣陸路運輸從千百年來的步行、牛車和馬車時代,進入歷史性的空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EP5 【甜言蜜語話糖史】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橋頭糖廠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ks06qli000i01y23b070en2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這是我們「甜言蜜語話糖史」第二集的播出,感謝您的收聽。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的糖廠—橋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6月9日的這一天,是所謂的「#鐵路節」。鐵路節的訂定,是為了紀念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的開工日,同時也是鐵道之父─George Stephenson的生日。 然而,這些對於台灣人來說相對有點距離,因此,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關鍵字,便是呼應鐵路節的「台灣第一條鐵道」─劉銘傳鐵路。
Thumbnail
今天焦點─鐵路在台灣  1887年 中國末代王朝大清帝國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1836~1896),在台北大稻埕主持從台北到基隆蒸汽火車鐵路開工典禮,次年再動工興建從台北至新竹鐵路,3年半後完工通車,是台灣第1條,中國第2條運轉的客運火車,台灣陸路運輸從千百年來的步行、牛車和馬車時代,進入歷史性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