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漫談】再談瀏覽量 | 重新思考數字背後的意義 | 創作者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再談瀏覽量

瀏覽量,這個曾經被視為評斷一篇文章、一個部落格甚至一位創作者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如今卻愈來愈讓人質疑其真實意義。隨著演算法的進步,瀏覽量已不再是單純的曝光數字,它背後隱藏了更多複雜且值得深思的問題。

raw-image

演算法操控下的不平衡

瀏覽量之所以不再具公正性,主要原因在於現今的平台多依賴演算法進行內容推送。當你的文章被演算法選中時,它可能會被推薦至各種不同的地方,例如其他網站、社群媒體、甚至是推薦頁面。這樣的曝光機制,讓瀏覽量有機會迅速飆升。然而,這是否就代表你的文章被認同、被喜愛呢?

事實上,答案未必。很多時候,使用者僅僅是被動地接受這些被推薦的內容,並沒有主動尋找或特別想閱讀你的文章的意圖。這樣的瀏覽量與讀者主動搜索、點擊、深入閱讀的情況截然不同。前者是「被動接受」,後者則是「主動需求」,兩者在內容價值的判斷上有著極大的差異。


主動與被動:瀏覽量背後的差異

要理解這個差異,先得搞清楚現今網路瀏覽的兩種模式:

  1. 主動瀏覽:讀者有明確的需求或興趣,主動尋找特定主題或內容,例如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關鍵字,或者直接進入某部落格閱讀。
  2. 被動瀏覽:讀者被演算法推送的內容吸引,可能只是因為標題夠吸睛或封面圖片有趣,點進去後卻沒有深入閱讀的意圖,甚至有可能只是快速滑過。

這兩種瀏覽模式下的瀏覽量,價值並不相同。主動瀏覽往往代表讀者對內容有更高的興趣與認同感,而被動瀏覽則可能只是短暫的好奇或無意識的滑動。因此,單純以瀏覽量來評斷文章的好壞或受歡迎程度,已經不再可靠。


閱讀量與停留時間:更值得關注的指標?

為了更精確地衡量文章的影響力,有人主張應該關注「閱讀量」與「停留時間」:

  • 閱讀量:指文章在讀者螢幕上完整顯示的次數,或是滑動至文章結尾的次數,這代表讀者至少看過全文。
  • 停留時間:讀者停留在文章頁面的時間,這或許可以反映出讀者對內容的興趣程度。

然而,這些數據也並非絕對準確。例如,有時讀者可能只是開著頁面,卻沒有認真閱讀;或者停留時間長,是因為頁面掛著未關,並不代表內容有吸引力。因此,縱使這些指標看似能更貼近真實情況,但仍舊無法完全反映出文章的價值與影響力。


重新定義成功:從數字中解脫

既然瀏覽量、閱讀量、停留時間都不完全準確,那麼,作為創作者,我們該如何評價自己的文章呢?或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思考:

  • 影響力與共鳴:你的文章是否引發讀者共鳴?是否在留言區引起討論或回饋?這些真實的互動,比起冰冷的數字,更能反映出內容的價值。
  • 持續性與累積:與其追求單篇爆紅,不如專注於長期、穩定地創作。只要持續且用心地分享作品,便有機會累積忠實讀者群,也能提升個人品牌的曝光度。
  • 自我成長與滿足:寫作最原始的動力往往來自內心的想法與表達的渴望。如果創作能讓你感到滿足,或是在過程中學習成長,那麼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最後的思考:創作的初心

瀏覽量的確能在某種程度上帶來成就感,但也可能讓人迷失方向。當我們過度依賴這些數字來評價作品,往往會忽略了創作的初心。文章的價值,或許不在於被多少人看到,而在於被對的人感受到。

因此,與其被瀏覽量牽著走,不如專注於創作的品質,寫出能夠引發共鳴、帶來啟發的內容。當我們把重心放回到內容本身,數字反而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跟上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普普文創
537會員
5.0K內容數
這裡就是一個小報社,普普文創、水彩速寫、迷你短篇、文創漫談、心靈雞湯、踏青步道、智慧音樂、美食天堂、超級房間。歡迎閱讀。。。謝謝。。
普普文創的其他內容
2025/05/01
陌生留言 這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不是最後一次。再度打開創作平台的留言區,又看到那些熟悉而令人生厭的「陌生留言」出現在眼前。那一串串只貼了連結、沒有任何實質回應的留言,再次提醒我,身為一個創作者,除了創作本身之外,還要面對另一種形態的「騷擾」。這些留言的帳號看起來都很新,沒有頭像、沒有個人簡介、沒
Thumbnail
2025/05/01
陌生留言 這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不是最後一次。再度打開創作平台的留言區,又看到那些熟悉而令人生厭的「陌生留言」出現在眼前。那一串串只貼了連結、沒有任何實質回應的留言,再次提醒我,身為一個創作者,除了創作本身之外,還要面對另一種形態的「騷擾」。這些留言的帳號看起來都很新,沒有頭像、沒有個人簡介、沒
Thumbnail
2025/04/29
提示詞:與AI的對話起點 使用AI的提示詞(Prompt)就像與一位無比博學卻略顯拘謹的對話者交談。你越清楚如何表達需求,AI的回應就越貼近你的期待。然而,隨著使用時間的累積,我們逐漸學會如何精準地「指揮」AI,但也發現了一個問題:若未明確交代細節,AI的回答往往落入一種「最大公約數」的模式——也
Thumbnail
2025/04/29
提示詞:與AI的對話起點 使用AI的提示詞(Prompt)就像與一位無比博學卻略顯拘謹的對話者交談。你越清楚如何表達需求,AI的回應就越貼近你的期待。然而,隨著使用時間的累積,我們逐漸學會如何精準地「指揮」AI,但也發現了一個問題:若未明確交代細節,AI的回答往往落入一種「最大公約數」的模式——也
Thumbnail
2025/04/26
AI寫小說,這幾個字聽起來像是科幻故事裡才會出現的場景,然而如今已經變成我們生活中可以實驗、可以討論的現實。我曾經看過有人用AI改寫《紅樓夢》,用現代的方式重新鋪陳經典,也有人試圖讓AI模擬不同風格的文學家,甚至模擬金庸、村上春樹的筆觸。我自己也試過很多方法,有時候覺得寫得不錯,有時候卻又覺得那不過
Thumbnail
2025/04/26
AI寫小說,這幾個字聽起來像是科幻故事裡才會出現的場景,然而如今已經變成我們生活中可以實驗、可以討論的現實。我曾經看過有人用AI改寫《紅樓夢》,用現代的方式重新鋪陳經典,也有人試圖讓AI模擬不同風格的文學家,甚至模擬金庸、村上春樹的筆觸。我自己也試過很多方法,有時候覺得寫得不錯,有時候卻又覺得那不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在 Vocus 或其他論壇發文時,我常常會盯著後台的點閱數據,看著觀看數如一灘死水,我撰文的熱情也逐漸冷靜了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也開始反思:為什麼有些文章點閱數特別低?真的是因為寫得不好嗎?還是另有原因?
Thumbnail
在 Vocus 或其他論壇發文時,我常常會盯著後台的點閱數據,看著觀看數如一灘死水,我撰文的熱情也逐漸冷靜了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也開始反思:為什麼有些文章點閱數特別低?真的是因為寫得不好嗎?還是另有原因?
Thumbnail
你發了一篇內容,卻發現觸及不佳、互動低落,開始懷疑:「是標題不夠吸引?內容沒價值?還是演算法變了?」這種焦慮,幾乎是每個創作者都會經歷的問題。但如果數據只是讓你心煩,而無法幫助你優化內容,那麼它就成了負擔,而非工具。流量只是結果,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運用數據,讓內容持續發光發熱
Thumbnail
你發了一篇內容,卻發現觸及不佳、互動低落,開始懷疑:「是標題不夠吸引?內容沒價值?還是演算法變了?」這種焦慮,幾乎是每個創作者都會經歷的問題。但如果數據只是讓你心煩,而無法幫助你優化內容,那麼它就成了負擔,而非工具。流量只是結果,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運用數據,讓內容持續發光發熱
Thumbnail
再談瀏覽量 瀏覽量,這個曾經被視為評斷一篇文章、一個部落格甚至一位創作者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如今卻愈來愈讓人質疑其真實意義。隨著演算法的進步,瀏覽量已不再是單純的曝光數字,它背後隱藏了更多複雜且值得深思的問題。 演算法操控下的不平衡 瀏覽量之所以不再具公正性,主要原因在於現今的平台多依賴演算
Thumbnail
再談瀏覽量 瀏覽量,這個曾經被視為評斷一篇文章、一個部落格甚至一位創作者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如今卻愈來愈讓人質疑其真實意義。隨著演算法的進步,瀏覽量已不再是單純的曝光數字,它背後隱藏了更多複雜且值得深思的問題。 演算法操控下的不平衡 瀏覽量之所以不再具公正性,主要原因在於現今的平台多依賴演算
Thumbnail
這一年來似乎有點被數字綁架,會在意有多少讚數、瀏覽或留言。甚至連看書的目的似乎也逐漸從汲取新知,變成為了發佈新的部落格內容。 最近這幾個月偶爾會發佈【閒聊】,主要是因為聽了瓦基 podcast 談論日更對創作者的重要,也是想分享一些日常或簡單的想法,還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如果荒廢太久沒更新,瀏覽數會有
Thumbnail
這一年來似乎有點被數字綁架,會在意有多少讚數、瀏覽或留言。甚至連看書的目的似乎也逐漸從汲取新知,變成為了發佈新的部落格內容。 最近這幾個月偶爾會發佈【閒聊】,主要是因為聽了瓦基 podcast 談論日更對創作者的重要,也是想分享一些日常或簡單的想法,還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如果荒廢太久沒更新,瀏覽數會有
Thumbnail
瀏覽量明顯降低 從12月15日開始,我的瀏覽量明顯降低了將近一半,即使更新頻率和內容型態都沒有發生變化。根據後台提供的瀏覽量報告,可以清楚地看到,來看我文章的人數減少了許多。這一點值得檢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 出現波動是正常的 通常來說,瀏覽量出現波動是正常的,但平均來看應該會有一條
Thumbnail
瀏覽量明顯降低 從12月15日開始,我的瀏覽量明顯降低了將近一半,即使更新頻率和內容型態都沒有發生變化。根據後台提供的瀏覽量報告,可以清楚地看到,來看我文章的人數減少了許多。這一點值得檢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 出現波動是正常的 通常來說,瀏覽量出現波動是正常的,但平均來看應該會有一條
Thumbnail
社群平台的流量操控 昨天看了百靈果的《小紅書演算法工程師-Nick》,這集的來賓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小紅書演算法的工程師,來聊聊傳說中的演算法。 有在經營自媒體的朋友,一定對「演算法」、「流量」、「按讚數」不陌生吧?尤其近期無論是ig等社群平台,流量皆慘澹到哀鴻遍野。 我認為節目中很有趣的是,工
Thumbnail
社群平台的流量操控 昨天看了百靈果的《小紅書演算法工程師-Nick》,這集的來賓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小紅書演算法的工程師,來聊聊傳說中的演算法。 有在經營自媒體的朋友,一定對「演算法」、「流量」、「按讚數」不陌生吧?尤其近期無論是ig等社群平台,流量皆慘澹到哀鴻遍野。 我認為節目中很有趣的是,工
Thumbnail
與其去關注「多少追蹤」,你應該要留意「多少人被你的文章打中」這件事。不過很可惜,這往往從數據上無法直觀看出,你只能從各項指標分析、去猜測比較接近真實的狀況,但你通常從帳面上看不出來「到底有幾個人」。
Thumbnail
與其去關注「多少追蹤」,你應該要留意「多少人被你的文章打中」這件事。不過很可惜,這往往從數據上無法直觀看出,你只能從各項指標分析、去猜測比較接近真實的狀況,但你通常從帳面上看不出來「到底有幾個人」。
Thumbnail
「瀏覽數」存在的意義!它不一定能代表「一篇文章寫得好與不好」,但它可能可以透過使用者的點擊,觀看一些數位時代的端倪:有些東西是歷久彌新的,有些共鳴要在對的時刻才會敲中人心!
Thumbnail
「瀏覽數」存在的意義!它不一定能代表「一篇文章寫得好與不好」,但它可能可以透過使用者的點擊,觀看一些數位時代的端倪:有些東西是歷久彌新的,有些共鳴要在對的時刻才會敲中人心!
Thumbnail
網路時代的我們都被演算法跟數字給操作著 各大平台都有發布內容的我 來小小分享對於演算法的看法 IG: 自從增加REELS之後的IG跟抖音變的很像,自然有趣的,更短的娛樂音樂搭配 影片就這樣在IG大爆發了(我也是參與者之一)為了觸及率所放上的影片少則幾百多則幾千...重點有用嗎? FB:
Thumbnail
網路時代的我們都被演算法跟數字給操作著 各大平台都有發布內容的我 來小小分享對於演算法的看法 IG: 自從增加REELS之後的IG跟抖音變的很像,自然有趣的,更短的娛樂音樂搭配 影片就這樣在IG大爆發了(我也是參與者之一)為了觸及率所放上的影片少則幾百多則幾千...重點有用嗎? FB:
Thumbnail
拿點擊率做成功行銷例子來說服別人跟著操盤,這很危險,因為你是你、他是他。
Thumbnail
拿點擊率做成功行銷例子來說服別人跟著操盤,這很危險,因為你是你、他是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