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蘭所誤解的阿德勒心理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近期有看錫蘭最新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應該會發現影片裡有一小段提到他非常不喜歡《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因為他認為書中提到創傷並不存在這件事是狗屁,他認為創傷就是創傷,怎麼可能不存在。


我當下聽到錫蘭這樣說,就知道他應該根本沒仔細看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


書中的內容主要就是在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之所以會提到創傷並不存在這樣的意思,其實主要是在說明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也就是所謂的目的論。


而創傷,即便是真實曾經發生過,但那也已經是過去了。更何況,有些並不是外界造成的,而是自己內心去創造出來的。比如,書中提到有位女孩子不敢面對自己的感情,只要跟喜歡的男孩說話,就會有臉很紅的皮膚問題。那位女孩就會因為害怕被男孩拒絕,而拿皮膚問題來做為藉口,不要去跟喜歡的男生告白。書中有提到這樣的案例。


創傷就會是被人創造出來做為不去做什麼事情的藉口和理由。


這才是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的創傷,而不是錫蘭認為的那樣。阿德勒當然也承認有戰爭的受難者,有所謂的創傷症候群。只是,阿德勒認為創傷症候群其實有很大一部分,跟內心所想的念頭和目的有很大的關係。


有些人是為了自己的愧疚感,認為戰爭死的怎麼不是自己,而是自己最愛的朋友或家人,就會有種懊悔,後悔沒有親手保護好朋友或家人,或是後悔沒有拯救自己的朋友或家人。


那種目的是要讓自己深陷在後悔的情緒裡,才決定一直把過去的記憶和傷痛感加強連結,而不願意讓過去的事情真的過去。


簡單的說,阿德勒認為,我們人自己往往比現實的真相對自己更加殘忍。


也許現實的事件只發生在那一瞬間就過去了。比如,二次世界大戰,或是更近一點的,比如日本的311大地震。但是,我們人會因為某些動物性的因素也好,或是其他的可能因素,而去一直回憶當時發生事故的場景和過程,不斷的折磨自己,或是做為自己不敢去做什麼事情的理由。然後,就真的形成一種創傷症候群。


所以,阿德勒是要我們回到內心去看,看看自己內心真正的目的是想要什麼,才會製造或是拿曾經發生的事情來強化自己所想要的目的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我同意,要真正看回自己內心的念頭,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絕大多數的人寧願都怪罪外在的他者,比如怪罪真的有一個誰是加害者,或是怪罪自己的命運太差遇到天災等等之類的。


我們很容易想要找一個外在我們無法控制的人事物來當作真正的原因,真正造成我們苦難的原因,以為只要解決了那個外在非我因素的原因,我們就沒有苦難了,就可以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了。


但是,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阿德勒要說的是這個,認為我們有沒有自己找回自己作主的勇氣,有沒有辦法回到內心去看,自己真正的念頭是什麼,有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的勇氣。


並不是錫蘭以為的那樣,也不是其他討厭阿德勒心理學,討厭《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人以為的那樣。



avatar-img
29會員
103內容數
嗨,我是賢親王,這是我的沙龍,歡迎來聊天,討論話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賢親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網路上討論得沸沸揚揚的話題,就是網紅錫蘭拍了一支很長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說明坊間非常流行的心靈課程,分成三階段,收費高昂,但是,內容卻異常的不公開透明,甚至有不少人上完課之後,整個人精神都出了問題。 我這幾天花了一點時間,把那支長影片看完,想來跟大家聊一聊,你的心靈是否需要課程
最近在Threads上吵得沸沸揚揚的話題之一,就是女明星吳映潔(鬼鬼)拋出震撼彈,消失一段時間,是因為生小孩,但是她強調她沒有結婚,不要再一直問了。在網路上,有些人認為女生就應該要結婚,生下來的小孩才會有爸媽,認為這樣子比較健全,讓孩子有個健全的家庭。
最近,因為姑媽跟我爸通電話,聊到我的狀況,姑媽認為我就是大學時期去陰廟,受到邪靈惡魔的侵害才會導致身體狀況不佳。這點我不反對。因此,姑媽建議我爸要改信基督教,她認為基督教可以驅趕邪靈和惡魔。於是,我開始搜尋和概略研究了一下,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差異。
前天晚上,我的姪子跟我視訊,他才四歲。我姊用手機打給我,跟我視訊,讓姪子可以看到我,跟我說話。在視訊的過程,他聽到他爸爸說,要關手機了,他立刻嚎啕大哭。我趕緊跟他說,舅舅看你畫畫,先不要哭,畫煙火給舅舅看。他馬上就停止哭泣,原本跪坐仰頭大哭的姿勢,瞬間就可以低頭不哭,振筆畫畫。
前幾天,看到冏星人跟蕾咪的對話YouTube影片,應該是在冏星人最新的頻道影片節目裡。他們倆人的閒聊裡,提到了他們都很早就離開家,也極少跟家人聊到他們現在的近況以及在做的工作類型。但是,他們卻無意間,所做的事情,竟然開始逐漸跟父母,甚至是祖父母的行業類似,或是跟其他近親的行業趨同。
最近花了點時間,重新看完以前小時候買的一整套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金庸武俠小說真的很好看,而且非常有趣的地方是,不同年紀看都有不同的感受。既然重看完,就來簡單紀錄一下我的新發現和感想吧。
最近,網路上討論得沸沸揚揚的話題,就是網紅錫蘭拍了一支很長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說明坊間非常流行的心靈課程,分成三階段,收費高昂,但是,內容卻異常的不公開透明,甚至有不少人上完課之後,整個人精神都出了問題。 我這幾天花了一點時間,把那支長影片看完,想來跟大家聊一聊,你的心靈是否需要課程
最近在Threads上吵得沸沸揚揚的話題之一,就是女明星吳映潔(鬼鬼)拋出震撼彈,消失一段時間,是因為生小孩,但是她強調她沒有結婚,不要再一直問了。在網路上,有些人認為女生就應該要結婚,生下來的小孩才會有爸媽,認為這樣子比較健全,讓孩子有個健全的家庭。
最近,因為姑媽跟我爸通電話,聊到我的狀況,姑媽認為我就是大學時期去陰廟,受到邪靈惡魔的侵害才會導致身體狀況不佳。這點我不反對。因此,姑媽建議我爸要改信基督教,她認為基督教可以驅趕邪靈和惡魔。於是,我開始搜尋和概略研究了一下,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差異。
前天晚上,我的姪子跟我視訊,他才四歲。我姊用手機打給我,跟我視訊,讓姪子可以看到我,跟我說話。在視訊的過程,他聽到他爸爸說,要關手機了,他立刻嚎啕大哭。我趕緊跟他說,舅舅看你畫畫,先不要哭,畫煙火給舅舅看。他馬上就停止哭泣,原本跪坐仰頭大哭的姿勢,瞬間就可以低頭不哭,振筆畫畫。
前幾天,看到冏星人跟蕾咪的對話YouTube影片,應該是在冏星人最新的頻道影片節目裡。他們倆人的閒聊裡,提到了他們都很早就離開家,也極少跟家人聊到他們現在的近況以及在做的工作類型。但是,他們卻無意間,所做的事情,竟然開始逐漸跟父母,甚至是祖父母的行業類似,或是跟其他近親的行業趨同。
最近花了點時間,重新看完以前小時候買的一整套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金庸武俠小說真的很好看,而且非常有趣的地方是,不同年紀看都有不同的感受。既然重看完,就來簡單紀錄一下我的新發現和感想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總是喜歡把所有的錯都推到別人身上,你就是習慣做那個白衣無塵的讀書人,一切都是別人逼你的,你沒有錯,你很可憐,連你自己都信了。--《墨雨雲間》薛芳菲
Thumbnail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如同這部劇的重點台詞-「你的意識決定了你存在的宇宙」,你的觀點也決定了你對這部作品和人物的看法
Thumbnail
這些角色都還是渴望著什麼,也許是他人的垂憐,或是他人的愛。對這些情感的執著,有時讓他們看起來很笨,會想他們怎麼會為此做蠢事、傷害自己。
一個人,讓你完全喜歡,或者是完全討厭,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被下了符咒,而你入了迷? 我們總是喜歡他這個樣,又厭惡他那個樣。所以對一個人,我們總是有著接受與容忍兩種情緒在交接著。也可以說理性、感性並存吧! 恐龍妹這個詞語,好像是胡瓜或吳宗憲推廣出來的。當我看到很多女國中生被這句話羞辱時,我覺得這兩個
Thumbnail
說到底我也不是什麼女權擁護者,要從什麼太艱澀的理論來討論這部電影也不可能!但是這部電影的視覺上讓人從不敢直視到從中得到極大的愉悅感!
Thumbnail
  先不談本書改編自誰的真人真事、及其中所牽涉的法律及道德議題。我想談的是:文學、文學的力量、文學如何透過聯想、象徵、隱喻,讓真實的感覺超越感官。   “把她弓起來抱到床上。思琪像隻毛毛蟲捲起身來,終於哭了出來:今天沒辦法。為什麼?這個地方讓我感覺自己像妓女。妳放鬆。不要。妳看我就好。
Thumbnail
前言: 這個小冊子就像《芭比》一樣,通過一針見血的命名和拆穿男權謊言,現實生活中破防的男性對書的攻擊恰好與書中的內容形成趣味橫生的互文。
Thumbnail
購買此書前,我幾經掙扎。因為這題目完全擊中了近年我對人際關係的無力感,但看看目錄又像是純粹探討男女關係的書本而已。 然而這書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又見有書評寫到這不只是一本探討男女關係,而是一針見血的寫出我們這一代的內心。擾攘好一陣子後,我才決定買來閱讀。
Thumbnail
宣揚不要害怕示愛的時代裡,多數人更害怕示恨。而馬欣並不害怕;又或許她害怕,但她沒有讓恨被怕所抵銷。每次閱讀馬欣的字,我都意識到自己對恨的懦弱。
Thumbnail
你總是喜歡把所有的錯都推到別人身上,你就是習慣做那個白衣無塵的讀書人,一切都是別人逼你的,你沒有錯,你很可憐,連你自己都信了。--《墨雨雲間》薛芳菲
Thumbnail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如同這部劇的重點台詞-「你的意識決定了你存在的宇宙」,你的觀點也決定了你對這部作品和人物的看法
Thumbnail
這些角色都還是渴望著什麼,也許是他人的垂憐,或是他人的愛。對這些情感的執著,有時讓他們看起來很笨,會想他們怎麼會為此做蠢事、傷害自己。
一個人,讓你完全喜歡,或者是完全討厭,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被下了符咒,而你入了迷? 我們總是喜歡他這個樣,又厭惡他那個樣。所以對一個人,我們總是有著接受與容忍兩種情緒在交接著。也可以說理性、感性並存吧! 恐龍妹這個詞語,好像是胡瓜或吳宗憲推廣出來的。當我看到很多女國中生被這句話羞辱時,我覺得這兩個
Thumbnail
說到底我也不是什麼女權擁護者,要從什麼太艱澀的理論來討論這部電影也不可能!但是這部電影的視覺上讓人從不敢直視到從中得到極大的愉悅感!
Thumbnail
  先不談本書改編自誰的真人真事、及其中所牽涉的法律及道德議題。我想談的是:文學、文學的力量、文學如何透過聯想、象徵、隱喻,讓真實的感覺超越感官。   “把她弓起來抱到床上。思琪像隻毛毛蟲捲起身來,終於哭了出來:今天沒辦法。為什麼?這個地方讓我感覺自己像妓女。妳放鬆。不要。妳看我就好。
Thumbnail
前言: 這個小冊子就像《芭比》一樣,通過一針見血的命名和拆穿男權謊言,現實生活中破防的男性對書的攻擊恰好與書中的內容形成趣味橫生的互文。
Thumbnail
購買此書前,我幾經掙扎。因為這題目完全擊中了近年我對人際關係的無力感,但看看目錄又像是純粹探討男女關係的書本而已。 然而這書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又見有書評寫到這不只是一本探討男女關係,而是一針見血的寫出我們這一代的內心。擾攘好一陣子後,我才決定買來閱讀。
Thumbnail
宣揚不要害怕示愛的時代裡,多數人更害怕示恨。而馬欣並不害怕;又或許她害怕,但她沒有讓恨被怕所抵銷。每次閱讀馬欣的字,我都意識到自己對恨的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