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從哲學到靈性的自我探索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我是誰?」看似一個簡單的疑問,卻蘊藏了最深刻的意義與智慧。從古至今,無論是西方哲學家還是東方宗教傳統,都不斷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越是釐清「自我」的本質,我們的人生就越能找到方向與意義。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從理性到靈性的多重角度,帶你展開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


1. 社會角色 vs. 真正的自我

1.1. 職業、家庭角色只是「外在身分」

「你是誰?」許多人第一時間可能會回答:「我是業務/工程師/老師/學生。」但如果哪天你失去這個工作身份,你就不是你了嗎?同樣地,當我們自稱是父母、子女或配偶,這些角色也只是人生的某一階段或某種狀態,無法完全等同於你的全部。

思考練習:

  • 如果你換了一份工作,或家庭角色轉換,是否覺得自己有大幅改變?
  • 是什麼在維持你感覺「我還是我」?

1.2. 資產、地理位置亦非「我」

房子、車子、存款——這些固然重要,卻不一定能代表「你是誰」。或許你認定「在台北有一棟房子、兩台車子就是成功的象徵」,但如果失去這些物質,你就感覺不再「是你」了嗎?很多時候,對資產的執著,反而束縛了我們對自我的更深認知。


2. 從理性到靈性的剖析

2.1. 哲學觀點——認識你自己

  • 蘇格拉底(Socrates)
    蘇格拉底常說:「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他鼓勵人們不斷反思、質疑自己的想法與生活方式,唯有透過深度思考才能不被社會習氣蒙蔽。
  •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是他對存在問題的最著名答案。即使懷疑了所有外在世界,至少「思考」的主體依然存在。但這裡的「我」究竟是什麼?是大腦、靈魂,還是某種意識?後世哲學家對此爭論不休。

2.2. 靈性視角——不是、不是(Neti, Neti)

  • 印度哲學「Neti, Neti」
    這句話在梵文中意指「不是、不是」。修行者透過連續的排除法:「我不是身體、也不是情緒、我不是我的想法、也不是外在資產」,最後逼近那個無法言喻的「真我」。
  • 佛教與「無我」
    佛教強調「諸法無我」,提醒我們身心世界並非恆常不變,而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執著在「我是什麼」,反而容易造成痛苦。
  • 道家與《道德經》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本質是無法被完整描述的,要想掌握「真我」,便要超越對語言與概念的執念。

3. 是誰在觀看所有的想法?

或許你曾經留意到,當情緒或念頭出現時,心中還有個「聲音」在批判、分析。「到底是誰在聽?又是誰在做評論?」當你試著把「自我意識」分成「能被覺察的內容」與「覺察者」時,就會發現:我們似乎能同時扮演「被觀察的對象」與「觀察者」本身。這種主客體的分裂,正是人類意識奧妙之處。


4.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4.1. 文化與教育的影響

很多人以為自己作出的選擇是「自由」的,但事實上,這些想法與價值觀很可能早已被家庭、社會、文化、教育「預先設定」。當我們認為「我選擇了A,而不是B」,其背後是否存在某種無意識的驅力?

4.2. 覺察是第一步

真正的自由往往源自於對「不自由」的覺察——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受到哪些條件與框架的局限,才有可能嘗試突破。


5. 透過「不是、不是」的練習找尋答案

如果你對「我是誰」的探究感到好奇,可以嘗試以下練習:

  1. 覺察身體
    當你靜下來,感受呼吸、感受肌肉放鬆,但提醒自己:「我不只是身體。」
  2. 觀察情緒與想法
    當生氣、悲傷或喜悅出現時,反觀自己:「我並不是這些情緒,它們只是來來去去。」
  3. 回到觀察者
    當念頭浮現,一方面知道「這是我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問:「是誰知道這些想法?」
  4. 保持開放與好奇
    無需強求結論,反而在一次次的覺察中,體驗到更深一層的「存在感」。

6. 在日常中落實「我究竟是誰」的思考

在忙碌的工作或生活裡,我們可能沒有時間進行長時間的靜坐、冥想或哲學閱讀,但仍可以從一些小地方做起:

  • 建立自我提醒: 在手機中設個提醒,每天問自己一次「我今天是誰?」
  • 標籤與身份轉換: 當你在公司或家庭中感到壓力時,問自己:「這個角色等同於我嗎?」
  • 感受當下: 試著用心觀察週遭的聲音、氣味與人事物,在「覺知當下」的狀態中,你會慢慢發現一個更真實、更寧靜的自己。

結語

「我是誰?」這個問題或許一輩子也無法得到一個明確、終極的答案。但是正因為如此,它才持續吸引著無數人投入探索。當我們逐漸擴大對自我的認識,不再受限於職業、資產、角色或既定觀念,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開啟全新的視野。無論你選擇用哲學思考還是靈性修行的方式,只要保有「自我探索」的好奇心,人生必定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豐富。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感到興趣,歡迎收聽本集 Podcast EP65 ——「你真的知道你是誰嗎?——從哲學到靈性的大哉問」。讓我們一起探討、一起成長,期待你的心得和回饋!

「為什麼明明懂了這麼多道理,人生還是卡卡的?」 瀚哥的人生應用題:看透本質、擴展認知、增進財商、淨化心靈 🎙️ 透過看清人生的本質、理順認知,你會發現,前方的路開始變得清晰而有力。 少走冤枉路或是根本沒有冤枉路!累積屬於你的養分,成就更強大的自己! 快來聽瀚哥的分享,把業力變助力,心中有套路,人生少彎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起床昏沉無力嗎?本文介紹一個靈感來自冰人呼吸法的快速清醒呼吸法,透過特定呼吸步驟,提升血液含氧量,快速喚醒你的身體與精神,讓你每天早晨神清氣爽迎接新的一天!
AI 世界正掀起一場變革!🔥 近期,DeepSeek 這家來自中國的 AI 公司,以開源策略、知識蒸餾(Distillation)、混合專家(Mixture of Experts, MoE)技術,成功挑戰 OpenAI,震撼了全球 AI 社群。這不只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一場「成長戰略」的最佳示範!
停止追逐,開始成為:解鎖成功的宇宙法則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我們經常被灌輸這樣的觀念:「只要努力工作,累積財富,最後就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但你是否曾經發現,無論多努力,心中的那份空虛和焦慮似乎從未真正消失?這是因為我們被教導的成功公式,其實完全顛倒了。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來自尼爾·唐納
從 Sydney Banks 的三原則到創造新現實:一場內在的革命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外在環境所控制?市場波動、人際關係、職場壓力……這些看似無法改變的外在因素,是否讓你感到無力與焦慮? 今天,我想分享一個改變我人生的觀念——Sydney Banks 的三原則。這套理論讓我明白,我們的
新年期間,劉德華的一句祝福語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努力決定下限,運氣決定上限。」 這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人生哲學的深刻真諦,也完美詮釋了機率思考的核心。今天,我想以這句話為出發點,和大家分享「雙線思維」如何幫助我們更智慧地面對生活中的選擇與挑戰。 努力決定下限:做好風險管理 無論是在投資、創業,
專注力的本質並非遠離手機或不追劇,而是忠實完成自己在特定時間內設定的計劃。最大的分心並非外在的多工或干擾,而是來自內心的偽裝與內耗,如扮演非真實自我或未解的內心衝突。這些心理耗能比任何外在分心更具破壞力。擺脫內耗、學會傾聽內心。為自己而活,放下內心小劇場,專注力將成為推動人生的強大力量。
起床昏沉無力嗎?本文介紹一個靈感來自冰人呼吸法的快速清醒呼吸法,透過特定呼吸步驟,提升血液含氧量,快速喚醒你的身體與精神,讓你每天早晨神清氣爽迎接新的一天!
AI 世界正掀起一場變革!🔥 近期,DeepSeek 這家來自中國的 AI 公司,以開源策略、知識蒸餾(Distillation)、混合專家(Mixture of Experts, MoE)技術,成功挑戰 OpenAI,震撼了全球 AI 社群。這不只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一場「成長戰略」的最佳示範!
停止追逐,開始成為:解鎖成功的宇宙法則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我們經常被灌輸這樣的觀念:「只要努力工作,累積財富,最後就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但你是否曾經發現,無論多努力,心中的那份空虛和焦慮似乎從未真正消失?這是因為我們被教導的成功公式,其實完全顛倒了。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來自尼爾·唐納
從 Sydney Banks 的三原則到創造新現實:一場內在的革命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外在環境所控制?市場波動、人際關係、職場壓力……這些看似無法改變的外在因素,是否讓你感到無力與焦慮? 今天,我想分享一個改變我人生的觀念——Sydney Banks 的三原則。這套理論讓我明白,我們的
新年期間,劉德華的一句祝福語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努力決定下限,運氣決定上限。」 這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人生哲學的深刻真諦,也完美詮釋了機率思考的核心。今天,我想以這句話為出發點,和大家分享「雙線思維」如何幫助我們更智慧地面對生活中的選擇與挑戰。 努力決定下限:做好風險管理 無論是在投資、創業,
專注力的本質並非遠離手機或不追劇,而是忠實完成自己在特定時間內設定的計劃。最大的分心並非外在的多工或干擾,而是來自內心的偽裝與內耗,如扮演非真實自我或未解的內心衝突。這些心理耗能比任何外在分心更具破壞力。擺脫內耗、學會傾聽內心。為自己而活,放下內心小劇場,專注力將成為推動人生的強大力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是自我察覺的第一步。這句話道出了自我成長與內心探索的重要性。人生中,我們往往忙於追求外在的成功、滿足他人的期待,卻很少靜下心來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僅是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是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價值觀以及內心深處的真正感受。 不斷探索 了解自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
Thumbnail
清朝順治皇帝出家時曾說: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笛卡爾說: 「我思故我在」、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為什麼「我」思考的時候才存在,而思考後不學就會陷入停滯? 而又為什麼在思考時的我,已經存在,卻又不知道我是誰,明明存在就是已知自己是誰,不是嗎?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自我】●自我的定義?●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自我={意識}達成人生大小{目標}達成的程度。一個人的目標越清晰、越有意義,自我就越穩定、越有力量。 我的定錨: 一個意識的主體,隨著時間變化,隨著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塑造了現在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像水裝進不固定的容器一般不斷的成長變化,一種動態平衡的
Thumbnail
許多人都在生活中追尋著不同的目標,取得了許多成就,但卻常常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真正是誰?我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我們往往迷失了自己,不太了解自己是誰。
Thumbnail
你認為,你自己是由自己的經驗和周遭的存在而形成的嗎?你至今的人生,是平淡無奇,還是充滿熱情與冒險? 當你遭遇問題,或感到一切都不順利時,你知道你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嗎? 你一定也有過付出許多努力,卻沒有任何成果,只能無助放棄的那種時候。你是否有想過,真正的自己又會是什麼模樣? *以下
Thumbnail
試著去回答:世界上人這麼多,為什麼是你來做這件事。
靈魂藍圖不是算命,它像是啟發,在這一趟地球之旅,我們如何善用本身的潛能、達到渴望的目標、克服挑戰、並且帶著熱情去擁抱不同面向的自己、最終體會靈魂本質的意義。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己並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性格測驗可能會限制人們的潛力。文章提倡不斷嘗試和創造自己,並強調改變的重要性。引用故事和名言,鼓勵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擺脫創傷的束縛,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並建立一個正面的環境來幫助自我成長。
這是繼[相信自己,才是完整的你]的第二本,以認識自我,找到自我價值為目標閱讀的書。 以下是我的摘要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 A.本書闡述知己而後自在,要知道自己是誰,才能做自己。可從人際關系的投射,配重理論,人格面具,人際關係三分法,心理防禦機制等方式來認識自己。 透過本書提到的理論,案例,想法實
Thumbnail
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是自我察覺的第一步。這句話道出了自我成長與內心探索的重要性。人生中,我們往往忙於追求外在的成功、滿足他人的期待,卻很少靜下心來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僅是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是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價值觀以及內心深處的真正感受。 不斷探索 了解自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
Thumbnail
清朝順治皇帝出家時曾說: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笛卡爾說: 「我思故我在」、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為什麼「我」思考的時候才存在,而思考後不學就會陷入停滯? 而又為什麼在思考時的我,已經存在,卻又不知道我是誰,明明存在就是已知自己是誰,不是嗎?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自我】●自我的定義?●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自我={意識}達成人生大小{目標}達成的程度。一個人的目標越清晰、越有意義,自我就越穩定、越有力量。 我的定錨: 一個意識的主體,隨著時間變化,隨著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塑造了現在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像水裝進不固定的容器一般不斷的成長變化,一種動態平衡的
Thumbnail
許多人都在生活中追尋著不同的目標,取得了許多成就,但卻常常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真正是誰?我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我們往往迷失了自己,不太了解自己是誰。
Thumbnail
你認為,你自己是由自己的經驗和周遭的存在而形成的嗎?你至今的人生,是平淡無奇,還是充滿熱情與冒險? 當你遭遇問題,或感到一切都不順利時,你知道你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嗎? 你一定也有過付出許多努力,卻沒有任何成果,只能無助放棄的那種時候。你是否有想過,真正的自己又會是什麼模樣? *以下
Thumbnail
試著去回答:世界上人這麼多,為什麼是你來做這件事。
靈魂藍圖不是算命,它像是啟發,在這一趟地球之旅,我們如何善用本身的潛能、達到渴望的目標、克服挑戰、並且帶著熱情去擁抱不同面向的自己、最終體會靈魂本質的意義。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己並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性格測驗可能會限制人們的潛力。文章提倡不斷嘗試和創造自己,並強調改變的重要性。引用故事和名言,鼓勵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擺脫創傷的束縛,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並建立一個正面的環境來幫助自我成長。
這是繼[相信自己,才是完整的你]的第二本,以認識自我,找到自我價值為目標閱讀的書。 以下是我的摘要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 A.本書闡述知己而後自在,要知道自己是誰,才能做自己。可從人際關系的投射,配重理論,人格面具,人際關係三分法,心理防禦機制等方式來認識自己。 透過本書提到的理論,案例,想法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