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看似一個簡單的疑問,卻蘊藏了最深刻的意義與智慧。從古至今,無論是西方哲學家還是東方宗教傳統,都不斷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越是釐清「自我」的本質,我們的人生就越能找到方向與意義。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從理性到靈性的多重角度,帶你展開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
「你是誰?」許多人第一時間可能會回答:「我是業務/工程師/老師/學生。」但如果哪天你失去這個工作身份,你就不是你了嗎?同樣地,當我們自稱是父母、子女或配偶,這些角色也只是人生的某一階段或某種狀態,無法完全等同於你的全部。
思考練習:
- 如果你換了一份工作,或家庭角色轉換,是否覺得自己有大幅改變?
- 是什麼在維持你感覺「我還是我」?
房子、車子、存款——這些固然重要,卻不一定能代表「你是誰」。或許你認定「在台北有一棟房子、兩台車子就是成功的象徵」,但如果失去這些物質,你就感覺不再「是你」了嗎?很多時候,對資產的執著,反而束縛了我們對自我的更深認知。
或許你曾經留意到,當情緒或念頭出現時,心中還有個「聲音」在批判、分析。「到底是誰在聽?又是誰在做評論?」當你試著把「自我意識」分成「能被覺察的內容」與「覺察者」時,就會發現:我們似乎能同時扮演「被觀察的對象」與「觀察者」本身。這種主客體的分裂,正是人類意識奧妙之處。
很多人以為自己作出的選擇是「自由」的,但事實上,這些想法與價值觀很可能早已被家庭、社會、文化、教育「預先設定」。當我們認為「我選擇了A,而不是B」,其背後是否存在某種無意識的驅力?
真正的自由往往源自於對「不自由」的覺察——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受到哪些條件與框架的局限,才有可能嘗試突破。
如果你對「我是誰」的探究感到好奇,可以嘗試以下練習:
在忙碌的工作或生活裡,我們可能沒有時間進行長時間的靜坐、冥想或哲學閱讀,但仍可以從一些小地方做起:
「我是誰?」這個問題或許一輩子也無法得到一個明確、終極的答案。但是正因為如此,它才持續吸引著無數人投入探索。當我們逐漸擴大對自我的認識,不再受限於職業、資產、角色或既定觀念,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開啟全新的視野。無論你選擇用哲學思考還是靈性修行的方式,只要保有「自我探索」的好奇心,人生必定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豐富。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感到興趣,歡迎收聽本集 Podcast EP65 ——「你真的知道你是誰嗎?——從哲學到靈性的大哉問」。讓我們一起探討、一起成長,期待你的心得和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