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各位對當前的美俄會談有何看法,但我觀察到幾件事情,覺得有必要說一說。
首先,烏克蘭和歐盟竟未參與此次會談,實在令人不解。畢竟,烏克蘭正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受害者,而歐盟則在過去三年中全力支援烏克蘭,不論是經濟、軍事,還是人道援助,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美國的支持固然至關重要,但忽視烏克蘭與歐盟的存在,無疑是對現實的扭曲。
如今,竟有人聲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才是挑起戰爭的人,這種說法根本是顛倒黑白。真正發動戰爭的是俄羅斯——早在2014年就非法佔領了克里米亞,迫使烏克蘭不得不加速爭取加入北約,以保障國家安全。澤倫斯基所做的,不過是依循烏克蘭憲法的指引,追求國家利益罷了。
當俄軍入侵時,許多人斷言烏克蘭撐不過三天,但事實證明,烏克蘭不僅撐過了三天,更堅持了三年。若川普認為澤倫斯基發動了這場戰爭,那我只能說,這不是無知就是另有算計,甚至可能是刻意為俄羅斯的侵略行為開脫。除非川普的言論另有更深層的戰略考量,否則實在難以理解為何他會顛倒事實,讓發動戰爭的俄羅斯反而成了受害者。
至於關於烏克蘭是否應該重新選舉的問題,這完全是烏克蘭內政。烏克蘭目前實行戒嚴,是經由國會投票通過後正式宣布的,並非澤倫斯基一人所能決定。川普對烏克蘭內部事務的指指點點,不僅不恰當,也未能反映出國際社會普遍的認知與支持。事實就是事實,無論發言者是誰,即便是美國總統,也無法扭曲。
關於川普欲恢復美俄邦交並解除對俄制裁,這確實是他作為國家領導人所擁有的權力,旁人無法置喙。但我認為,這項決策的時機極為不妥。
在俄烏戰爭尚未結束、俄羅斯並未為其侵略行為承擔任何責任之前,率先與俄羅斯重修舊好,等同於鬆開了束縛俄羅斯的「捆龍索」。這種做法無疑是向俄羅斯釋放錯誤訊號,讓其更有恃無恐地繼續對弱小國家施壓。
我記得美國副總統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曾反覆強調民主價值的重要性,表示「不能因為對方意見不同,就剝奪其行動的自由」,這段話當時令我十分感動。然而,今日美國卻選擇無視烏克蘭的抗爭與犧牲,背棄盟友,實在與其所倡導的民主價值背道而馳。
除此之外,從會談的氛圍中也可以感受到不安。美國參議員盧比歐在整場會談中的表情僵硬,幾乎沒有一絲笑容。這並非無關緊要的小事——「相由心生」,一個人若對會談結果感到樂觀,怎麼可能全程面色凝重?
我猜測,川普在會談前或許已經為盧比歐劃下紅線,限制了他的談判空間。許多評論也指出,整場會談基本上是在順應俄羅斯的要求而進行,幾乎沒有為烏克蘭爭取到任何實質利益。
這樣的結果不僅令人失望,也在西方盟友之間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讓人不得不擔心美國是否還能維持其作為「自由世界領袖」的地位。
這場會談的影響勢必超越俄烏戰場,波及全球。若美國最終選擇全面妥協,接受俄羅斯片面的和平條件,國際社會無疑會視之為對烏克蘭的背叛。屆時,美國長久以來建立的「世界老大哥」形象將徹底崩潰,甚至可能加速其全球領導地位的衰退。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這次會談讓俄羅斯得以保有戰爭中的利益,而烏克蘭卻被迫割地求和,那麼未來其他小國是否也會成為下一個「被犧牲的羔羊」?台灣呢?是否也會在某一天,因為國際間的權力交易而被拋棄?
然而,話說回來,我仍抱有一絲希望,也許川普的強硬言論與看似不利的談判策略,是為了逼迫俄羅斯與烏克蘭達成一個真正公平、合理且能夠被接受的停戰協議。如果這是一場「以退為進」的博弈,那麼最終的結果或許仍有轉機。
值得一提的是,川普曾與馬斯克攜手,在短時間內整頓美國內政,揭發了許多貪腐與違法行為,展現了某種程度的遠見與魄力。因此,我不願完全否定他的行動,或許他正以「大破大立」的方式,試圖解決這個世紀難題。
但無論如何,解決問題的方式絕不應以犧牲烏克蘭的利益為代價。發動戰爭的俄羅斯若未受懲罰,反而從中獲益,那麼國際秩序的道德底線將被徹底擊潰,世界將變得更加動盪與不安。
最終,正義不應被權力所扭曲,真相也不應被話術所掩蓋。世界仍需一個堅守道德與真理的領導者,而美國是否能繼續扮演這個角色,將取決於他們未來的選擇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