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許多人看待日本文化時,總令人覺得日本人保留了許多固有的傳統文化,相當重視文化的傳承,但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雖然日本許多團體與學者提倡修改法律,允許夫妻可以選擇不同姓,但保守派勢力始終堅持夫妻同姓制。他們認為同姓制度能夠維持「家庭的連結」與「傳統價值觀」,擔憂夫妻不同姓會影響家庭凝聚力,甚至削弱日本的社會結構。
然而夫妻同姓制有一個極為嚴重的副作用,即姓氏多樣性將面臨極大的挑戰。如果現行制度不改,較罕見的姓氏將逐漸消失,而較常見的姓氏比例會繼續增加,導致未來日本的姓氏分布將越來越單一化。
這些保守派經常說,夫妻同姓是日本傳統文化,但事實上這個制度是到了明治時期後才制定的。江戶時代以前,平民甚至沒有正式的姓氏,這代表「夫妻同姓」根本不是什麼歷史悠久的傳統,而是近代化的產物。
而姓氏本身也和歷史文化有密切相關,姓氏的多樣性代表了日本文化的多樣性。未來因為夫妻同姓的制度而姓氏變得單一化,其實也是一種文化上的流失,然而他們似乎缺乏長遠的思考,選擇性忽略傳統文化的流失。
日本在明治時期開始全面改用西曆,日本成為了漢字文化圈國家中,唯一完全捨棄農曆的國家。但有趣的是,日本人仍然保留了一些傳統節日,只是直接換成陽曆。例如:
然而在日本人眼中,這些以西方陽曆為基礎進行的節日,卻是一種傳統文化,似乎並不在意日期已經偏離了傳統的節日。但傳統節日通常與季節有密切相關,不在傳統的日期進行的傳統節日活動,還能具有傳統上的意涵嗎?
日本在二戰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文字改革,主要是改用簡化漢字,同時對假名的拼法進行簡化。這些簡化字被稱為「新字體」以及「新假名」。在這之前,日文所使用的漢字,與台灣、香港所使用的正體字大致相同。
由於日本的簡化漢字,並未像中國簡體字那樣進行系統性的簡化,因此原本相同結構的字,卻看起來變得完全不同:
假名的部份,將口語發音和寫法不一致的部份,一律以口語發音拼寫,因此語法上產生不合理的地方: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某種程度的簡化,並非不可,但日本的神社或寺廟等,具有歷史文化的場所,現今卻也充滿了簡化字的告示牌。雖然日本許多古蹟都保留的相當不錯,但似乎只保留了建築物這個空殼,語言上面卻毫無文化意涵。
現在我們常看到的日本制服,是明治時期從西方軍事文化中引入的。所以日本制服的歷史其實不算悠久,但到了現代,學校制服經常被視為日本文化的代表,甚至被視為「學校的傳統」,捨棄制服可能被視為捨棄日本學校文化。
日本制服曾經與軍國主義密切相關,但現在日本社會已經選擇性地「遺忘」這段歷史,將其視為日本學校文化的一部份。而日本傳統服裝和服,卻不再是日本人平時穿的服裝,甚至京都等知名觀光地看到身穿和服的人,幾乎都是外國人。
日本人雖然表面上常常強調「傳統」,但實際上這些「傳統」已經經過了大幅改變,甚至與歷史上的原貌已經不同。我覺得日本的過年文化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往往來自於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的選擇性的保留傳統,導致某些文化元素表面上仍被視為「傳統」,但實際上已經與原本的傳統相去甚遠。
這樣的文化選擇往往缺乏自覺性,使得大眾在接受所謂「傳統」的同時,未必真正了解其演變歷程。例如,戰後的日語書寫系統經過簡化,但日本人普遍都不認為這是對傳統語言文化的捨棄;方言等語言文化的流失,也不會引起太多關注,甚至方言被視為很「俗」的表達方式,而認為被淘汰也理所當然。
這種現象反映出日本社會對於傳統的態度:既希望維持某種文化認同,又在現實需求下進行選擇性的調整。這種矛盾,使得「傳統」在日本並非靜態的遺產,而是一種不斷被塑造、重構,甚至被市場化的概念。我認為這似乎與我們一般台灣人所認知的「傳統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