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主義:知識不是灌輸,而是建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教學領域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學習觀。

第一種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也就是老師講、學生聽,知識像是水一樣從教師這個容器倒進學生的腦袋裡。

第二種則是「構成主義」的學習觀,認為知識不是單純傳遞,而是學習者透過經驗、互動與思考,主動建構出來的。

這是光空間調製器雕塑的照片          (來源維基百科)

這是光空間調製器雕塑的照片 (來源維基百科)


構成主義與結構主義的比較

 

在討論構成主義之前,那他與「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有什麼不同呢?。

結構主義認為,知識來自於人類社會中既有的結構,例如語言、文化、社會規範等,而個體的學習與認知是受到這些結構影響的。例如,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認為語言的意義來自於語言系統內部的關係,而不是個體的經驗。這種觀點強調的是外在社會如何塑造個體的理解方式。

相比之下,構成主義則更強調個體的能動性,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學習者根據自身的經驗、探索與互動所建構出來的。換句話說,結構主義關注的是「知識如何受到結構影響」,而構成主義則關注「個體如何透過互動建構知識」。

如果以學習數學為例,結構主義可能會強調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邏輯與學科系統,而構成主義則會讓學生透過實際問題解決與經驗來建構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結論

📌結構主義(偏向客關)

  • 承認世界的觀念源自於結構,而這些結構是人類無法直接感知的(例如語言、社會規範等)。
  • 強烈調「事物之間的關係
  • 代表人物: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構成主義(偏向主觀)

  • 認識知識是透過個體經驗與互動建構來產生的,而非單一的
  • 強化學習是一個
  • 代表人物:皮亞傑(Jean William Fritz Piaget)


構成主義的核心理念

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並不是一個單一理論,而是一個涵蓋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領域的概念。其包含:

  1. 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 學生不只是坐著聽課,而是透過探索、實驗、解決問題來理解世界。
  2. 學習發生於情境中,與個人的經驗和背景息息相關: 例如,一個孩子學會騎腳踏車,並不是因為聽了父母的指導,而是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跌倒、調整,最後掌握了平衡。
  3. 社會互動對學習至關重要: 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Vygotsky)強調,學習發生於「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也就是學習者目前能夠獨立完成的事與需要他人協助才能完成的事之間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透過與老師或同儕的合作,學生可以學得更快、更深入。

 


為什麼構成主義很重要?

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往往強調標準答案與統一考試,但這樣的方式真的能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嗎?舉個例子,學會背一個數學公式,不代表會把它應用在題目裡面。

構成主義的教學方式,則鼓勵學生自己發現規律。例如,讓學生透過實驗發現牛頓定律,而不是直接告訴他「F=ma」。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讓知識更牢固,還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創造力。

 

 

 

 


構成主義如何應用?

在課堂上,構成主義的應用方式有很多,例如:

  •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學生針對一個現實世界的問題進行探索,從資料蒐集、假設驗證,到最後提出解決方案。
  • 合作學習:學生之間透過討論與合作,分享不同的觀點,並共同建構新的理解。
  • 探究式教學:老師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透過提問與實驗,自己發現知識。

 

 


構成主義的挑戰

雖然構成主義的理論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在實際教學上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對於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的老師來說,這種方法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與更多的準備。而對於學生而言,剛開始時可能會覺得「沒人告訴我標準答案,這樣怎麼學?」

而且並不是所有學科都適合構成主義的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某些具有明確標準化知識的領域(如醫學或工程學),學生仍然需要先學習大量的基礎知識,而不單純依靠探索來建構知識。

然而,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職場需要的不是只會死記硬背的員工,因為這些到最後都會被AI給取代,所以需要能夠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人。因此,構成主義的學習方式,將比以往更加重要。

 


反思

 

構成主義強調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過程,而不是被動的吸收。與結構主義不同,構成主義強調個體在知識建構中的主動性,而不是單純受制於既有的結構。

是否應該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採用結構主義的方法,然後在高層次思考與創新能力培養上應用構成主義?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趨勢中,如何平衡這兩種觀點仍然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課題。

就以台灣的教育來說,我們從小到大的教學一定會有考試,而且還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的教育都偏向考試為主,考試會考的才教,沒考的都不學,導致很多人在大學畢業後找不到方向。

所以要改變這點是有點困難,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來做自己的興趣,所謂的興趣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然後再從事這項事情是給自己做個歷程表,來觀察做這件事對自己的幫助大不大。

無論如何,未來的教育不應該只是訓練學生如何應付考試,而應該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真正的學習,不是背下答案,【而是能夠自己找到答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obo Chih的沙龍
0會員
2內容數
一些有趣的文章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有些複習方式很沒效率,有些複習方式能協助孩子把知識真正轉化成自己的, 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何在?
Thumbnail
有些複習方式很沒效率,有些複習方式能協助孩子把知識真正轉化成自己的, 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何在?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只要跟課,就能獲取源源不絕的素材。 不用再絞盡腦汁思考行銷內容, 只需從課堂學員的反應就能讀懂訊息—「這個素材,目標客群會喜歡!」 但是用豐富的知識素材追求行銷效益時,是否也因此犧牲了學員們付費上課的權益?
Thumbnail
只要跟課,就能獲取源源不絕的素材。 不用再絞盡腦汁思考行銷內容, 只需從課堂學員的反應就能讀懂訊息—「這個素材,目標客群會喜歡!」 但是用豐富的知識素材追求行銷效益時,是否也因此犧牲了學員們付費上課的權益?
Thumbnail
真正的「精讀」,應是教學者能帶孩子進行既深且廣的文本分析,從形式分析到內容理解,最終轉回應用端,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
Thumbnail
真正的「精讀」,應是教學者能帶孩子進行既深且廣的文本分析,從形式分析到內容理解,最終轉回應用端,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