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文明:從創世神話到天文成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瑪雅人是一個古老的美洲原住民群體,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伯利兹和洪都拉斯等地區。


早期中美洲居民可能與南美洲的奇布恰語族群有關。


有69%的血緣與奇布恰族群類似,雖然奇布恰語族群與馬雅人沒有直接的DNA變異特徵,但兩者之間可能存在文化交流或影響。


raw-image

瓜地馬拉是瑪雅人口最多的國家,現代瑪雅人仍然保留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


瑪雅社會分為貴族、祭司、平民和奴隸四個階級。

貴族和祭司居住在城市中心,平民在外圍,奴隸是最低階層。

瑪雅家庭以父權制為主,但母親在家庭中仍有一定影響力。

婚姻通常由父母安排,夫妻會與新郎的父母同住直到生下第一個孩子。


瓜地馬拉是瑪雅文明中最大的城市之一


提卡爾的金字塔和寺廟是瑪雅建築的典範,反映後期繁榮的政治和經濟地位。

洪都拉斯是古典期瑪雅文明的重要文化中心。

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是後期古典瑪雅文明的主要城市。

而奇琴伊察的庫庫爾坎金字塔是最著名的建築之一,融合了托爾特克文化影響。


起初瑪雅人開始從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發展出農業,主要種植:玉米、豆類、南瓜和辣椒等作物。小型村落逐漸發展成城市,如:納克貝。

這些城市開始建造大型神廟和紀念碑,瑪雅人建立了初步的貿易網絡,貿易品包括:可可豆、布匹、毛皮。


後來瑪雅城市發展成城邦,每個城邦由多個部落組成,實行世襲制。城市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變得非常活躍,促進了文明的繁榮。


瑪雅城邦的最高統治者,稱為「聖主」,通常是世襲的。


貴族階層的身分也是世襲的,包括王和各村鎮的首領。

他們的權力和地位通過家族繼承世襲制。

在某種程度上維持了瑪雅社會的穩定性,因為它確保了權力延續和社會秩序維持。


raw-image

瑪雅人在前古典期就已經發展出一套完善的書寫系統,如:象形文字。


2005年在瓜地馬拉的聖巴爾托洛遺址發現了前3世紀的壁畫遺骸,證實了馬雅文字的早期起源。象形符號類型文字中有大約800個符號,但實際使用的符號不超過500個。

這些符號包括幾何體、頭字體和全身體等類型。一個方塊中可能包含一個或多個字符,甚至多達七八個符號,而形成一個書寫結構。


raw-image

瑪雅人天文學與數學藝術成就


瑪雅人通過肉眼觀測星空,掌握了太陽年、金星週期天文現象的精確時間,

他們能夠預測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時間,瑪雅人建造專門的天文台,

如:奇琴伊察「卡斯蒂略」金字塔,用於觀測天體。

而他們的瑪雅宇宙觀影響了他們的建築風格,某些神廟的布局與天文現象吻合。


raw-image

瑪雅文明裡的創世神話


特佩烏和古庫馬茲,這兩位是馬雅的創世神,分別代表風暴和羽蛇神。

這兩位神在創世初期讓洪水消退,形成陸地、山川,並讓樹木成長形的森林。


最初,神用泥土造人,但泥人易碎且說話不流暢。

後來,神用木頭造人,但木人沒有心智,不會討好神明,於是被雨水摧毀。

最終,神用白、黃、紅、黑四種顏色的玉米創造了人類,並注入蛇的血,使人類具有心臟和情感。


而「玉米人」是指馬雅人對自己身份稱呼,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由玉米創造的。玉米在馬雅文化中具有神聖地位,代表著生命、生殖、豐收,強調了玉米在他們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與價值。


(以上圖片引用自網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Ean連苡安-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9
心裡住著小男孩 😌
avatar-img
我是不賣產品只賣故事的安
79會員
163內容數
❤️
2025/04/28
本文介紹了鯊魚的種類、體型、習性、攻擊性以及感官系統。包括巨齒鯊、大白鯊、公牛鯊和虎鯊等著名鯊魚的詳細資訊,並闡述鯊魚的獵食方式和感官能力。
Thumbnail
2025/04/28
本文介紹了鯊魚的種類、體型、習性、攻擊性以及感官系統。包括巨齒鯊、大白鯊、公牛鯊和虎鯊等著名鯊魚的詳細資訊,並闡述鯊魚的獵食方式和感官能力。
Thumbnail
2025/04/24
西亞兩河流域孕育了人類文明的搖籃,本文探討了蘇美爾文明與巴比倫文明的發展歷程、文化成就以及其對後世文明的影響,重點介紹了歐貝德人、楔形文字、六十進制、曆法計算、占星術和漢摩拉比法典等關鍵要素。
Thumbnail
2025/04/24
西亞兩河流域孕育了人類文明的搖籃,本文探討了蘇美爾文明與巴比倫文明的發展歷程、文化成就以及其對後世文明的影響,重點介紹了歐貝德人、楔形文字、六十進制、曆法計算、占星術和漢摩拉比法典等關鍵要素。
Thumbnail
2025/04/21
古猿從樹棲到直立行走的演化歷程,探討環境變遷、骨骼結構演變與運動模式分化如何促成直立行走。文中介紹數種古猿,包括原康修爾猿、森林古猿、祿豐古猿、地猿和南方古猿,比較其形態特徵與運動能力,並分析撒海爾人、地猿、南方古猿與人屬的演化關係與基因交流。最後,闡述稀樹草原化、能量效率提升等演化驅動力。
Thumbnail
2025/04/21
古猿從樹棲到直立行走的演化歷程,探討環境變遷、骨骼結構演變與運動模式分化如何促成直立行走。文中介紹數種古猿,包括原康修爾猿、森林古猿、祿豐古猿、地猿和南方古猿,比較其形態特徵與運動能力,並分析撒海爾人、地猿、南方古猿與人屬的演化關係與基因交流。最後,闡述稀樹草原化、能量效率提升等演化驅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那些遠古、膾炙人口,長久且屬於大家共同的故事,就像是生活一樣。不管它究竟曾不曾經發生?在人類的世界當中,神話或傳說,跟人的起源有很大的關係。
Thumbnail
那些遠古、膾炙人口,長久且屬於大家共同的故事,就像是生活一樣。不管它究竟曾不曾經發生?在人類的世界當中,神話或傳說,跟人的起源有很大的關係。
Thumbnail
Love is beyond all my ancestors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永遠存在的上帝的愛和意圖的世界, 我們並不孤單。 人類祖先在物質和文化骨隨中留下了遺產, 而土壤 則承載著意義和記憶。  您將如何聆聽祖先的智慧?
Thumbnail
Love is beyond all my ancestors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永遠存在的上帝的愛和意圖的世界, 我們並不孤單。 人類祖先在物質和文化骨隨中留下了遺產, 而土壤 則承載著意義和記憶。  您將如何聆聽祖先的智慧?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本文探討關於人類歷史和文明的躍進發展,包含人類的發展速度、社會體制、政治力量、資本和宗教體系等方面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闡述了人類面臨的挑戰和變遷。
Thumbnail
本文探討關於人類歷史和文明的躍進發展,包含人類的發展速度、社會體制、政治力量、資本和宗教體系等方面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闡述了人類面臨的挑戰和變遷。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生命靈數,這個迷人的概念,起源於古代文明的數字神秘學。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巴比倫、希臘、印度等地的古老傳統。數字在這些文化中不僅僅是計算的工具,更是宇宙秩序和精神世界的象徵。在生命靈數中,每個數字都擁有獨特的能量和意義。
Thumbnail
生命靈數,這個迷人的概念,起源於古代文明的數字神秘學。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巴比倫、希臘、印度等地的古老傳統。數字在這些文化中不僅僅是計算的工具,更是宇宙秩序和精神世界的象徵。在生命靈數中,每個數字都擁有獨特的能量和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