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34L5 正行儀軌 ~ P237LL1 唯見此能利世間

在自己的起點上,
能學多快就多快,
慢也不必苦惱。
即使你學得最末,能始終不退,
這種堅持的精神也是最為稀貴的,
定會成功。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堅持最可貴~
一、科判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234L5 正行儀軌 ~ P237LL1 唯見此能利世間
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a&st1=178&af2=100b&et2=1198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a&st1=366&af2=102b&et2=125
珍貴的「十二緣起」總引導開示:
1.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b&st1=1198&af2=101a&af3=101b&et3=-1
2.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a&st1=0&et1=366
癸二、正行儀軌
正行儀軌者。
(二) 正行儀軌
子一、受願心之威儀
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
弟子應在上師面前,右膝著地(印度式)或作蹲踞(藏式),恭敬合掌而作發心。
子二、能否受願心和行心的差別
如《道炬論》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
此一發心,如《道炬論》所說:「以堅定不退轉的誓願發起菩提心。」《發心儀軌》中說:「一直到證得菩提為止。」因此,發心不僅是(1)
「為求利他,願當成佛」,而是緣於所發之心,(2)
「誓願在未證得菩提之前,永不棄捨」,以堅定的信念受持儀軌。
若於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如果於願心學處,不能學習與遵守的話,就不應該輕受如是具誓的發心儀軌。
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但如果只是照著儀軌,心裡生起「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之念,卻未具誓願,那麼對願心學處能或不能學習都沒關係,都可以受願心儀軌。這表示願心可以分為二種:普通的願心、具誓的願心。
#教授:
願心儀軌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使我們能夠使願心堅定,而來說到了願心儀軌。
當然在這裡面又有分兩者,如果你覺得你可以完全的遵守願心學處的話,那你可以透過這樣的儀軌,來許下如此的承諾,因為你可以接受願心的學處。
如果你覺得沒有辦法接受學處,但是你又很想讓這顆心堅定的話,可不可以受這個願心儀軌呢?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就不要許下承諾,但是還是可以接受儀軌的意思。
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於衆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復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
但如果是受行心儀軌
(受菩薩戒)就不同了,如果對菩薩學處不能修學的話,在任何情況下一定不能受行心儀軌。有人說:「性宗的龍樹菩薩,和相宗的無著菩薩,這兩派所傳的受菩薩律儀的儀軌,對求戒者有可以授、不可以授的差別」,這完全是無知、不了解的說法。
又有一種人認為對初機學習的這些人,就叫他多多去受菩薩行心儀軌。實際上他根本就不曉得菩薩戒應該學習什麼,以及受戒以後如果犯戒該怎麼辦,對這些重要的內容都不知道,你就叫他去受,那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名言解釋:100A 6:32
行心:什麼叫行心哪?就是受菩薩戒。受菩薩戒時候,你發誓一定要照著去做了,這個叫行心。
《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為明顯。
《教授勝光王經》中說:「如果還不能學、行: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學處的人,也可以先教他發菩提心,因為僅僅是發心,也能成就無比的福德。」依據這個道理,《修次初篇》中也說:「如果任何情況下,都沒辦法如實修學六波羅蜜多,那麼光是堅定發心,還是可以累積廣大的資糧,所以應該以方便攝受,使他能發起大菩提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能修學布施等學處的人,可以依儀軌方便發願心,但不能受菩薩戒,這裡說的非常清楚明白。
子三、受願心之儀軌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
在受持發心儀軌方面:
願心儀軌的內容:「惟願現在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護念我!上師護念我!我某某某,於今生及餘生,一切布施、持戒、修行的所有善根,無論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所生的所有善根,如過去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某某某,從今起乃至證得菩提前,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為發心。有情未度者當令得度,未解脫者當令解脫,未安樂者當令安樂,未涅槃者令入涅槃。」如此重複念誦三遍。
(文中的「存念」,是依這個對境受發心儀軌;「若於餘生」,是指過去生而言;「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是能受發心的資糧;「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指八地以上菩薩,雖然煩惱障已斷,但微細的所知障還未斷,所以發心使他能得二障淨盡菩提而得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是指已斷惡趣,還未斷生死的有情,令斷生死;「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指還未出惡趣的有情,令出惡趣;「未涅槃者令般涅槃」,這裡的涅槃,指的是無住涅槃。凡夫住生死、小乘住涅槃,只有佛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稱為無住涅槃。所以,還未得無住涅槃的有情,令得無住涅槃。)
皈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
前面的皈依儀軌,和現在的發心儀軌,雖然都沒有明說必須跟隨著上師而念誦,然而實際上就是應該這麼做的。
子四、未獲得阿闍黎時如何受願心
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窩所造發心軌云.「若無如是阿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捨其請白及阿闍黎語.皈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上述是有上師的軌則作法,如果沒有上師帶領,應如何行?可以依照阿底峽尊者所造之《發心儀軌》中說的:「如果沒有具相上師,自己受發菩提心的儀軌時,應當自行觀想、迎請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諸佛在自己的面前,然後修禮敬、供養等儀軌,中間省略向上師祈請、啟白的語句,但其他皈依等次第應如前說。」這是自受律儀的方法。
癸三、完結儀軌
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三) 完結儀軌
正行結束後,上師應該為弟子詳細開示願心學處。
辛二、已得守護不壞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
此中分二.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第二、已得守護不壞: 既然已經正受菩提心儀軌,就應當知道學處(戒學)的內容,所以接下來阿闍黎就要為其宣說,如何守護不令失壞。
分兩個部份說明:
一、修學於今生中不退發心的因
二、修學於餘生中不離發心的因
壬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
初中分四.一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今初
第二、已得守護不壞
一、修學於今生中不退發心的因
(一) 為於發心增長歡喜,應當修學憶念發心勝利
(二) 為了令發的菩提心得以增長,應當每日六次修習發心
(三) 目的是為利益有情而發心,應當修學內心不捨棄有情
(四) 修集福智二資糧
第一種 癸一、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子一、教典中所說勝利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謂若廣說支分無邊.於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為嗢柁南。
一、修學於今生中不退發心的因
(一) 為於發心增長歡喜,應當修學憶念發心勝利
無論是研閱經藏或從師聽聞,了解菩提心之勝利,引發歡喜心;此於《華嚴經‧發心品》中說得非常詳細,應當廣為參閱、思惟。
如前所引說,「菩提心有如一切佛法的種子」;又說,「菩提心總攝一切菩薩的行願」,這是總說的講法,就像綱領一樣;如果要細說它的內涵雖有無量無邊,但只要掌握好能概括所有支分的綱領,猶如總說已能總攝ㄧ切要義,所以也稱之為總示。菩提心又好比嗢柁南,具有合集、總綱的意思,它含攝了一切菩薩道中扼要之總集,故稱為嗢柁南。
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在《菩薩地》中所說的勝利,是指願心的勝利;初發心堅固的菩薩,有二種發心的勝利:一是成為眾生所敬重的福田;二是成就無惱害的福報。以下說明: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間皆應敬禮。」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又如說云.「發心無間.由種性門.亦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尊上。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為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謂如一切眾生父母。
1.成為眾生所敬重的福田:
(1)如說:「一旦發心,一切世間人天都應該禮敬他。」此謂發心的剎那,即有堪受一切有情供養的功德,成為供養處。
(2)又如說:「發心當下,馬上進入大乘種性,能夠超勝阿羅漢。」成為無上尊。
(3)又說:「發心之後,雖只造作微小福業,也能生出無量大果,故稱為福田。
(4)立刻成為世間所依止的福田,猶如萬物仰賴大地而生一樣。」這是說發了心的菩薩,如同眾生所依仰之父母,一切皆以父母為主 (喻一切成佛的因緣,皆以菩提心為主)。
第二者.如說得倍輪王護所守護.若寢若狂或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不能嬈害。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由此顯示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2.成就無惱害的福報:
(1)能得到二倍於轉輪聖王之護法的保護,即使在睡眠、失心瘋或放逸時,也不會遭到惡藥叉、宅神或非人的傷害。
(2)那些能夠息滅疾病、瘟疫、災難、橫禍等的密咒(諸佛菩薩所傳)、明咒(藥叉非人所加持),即使在其他有情手中沒有效驗,可是到了菩薩手中卻很靈驗,何況本來就靈驗的咒語,就更不必說了。
由此顯示,倘若發心堅固,則易成辦息災等業,即便對各種需要共同成辦的事情,也因為有此願心,而能快速成就。
隨所居處.於中所有恐怖鬥諍.飢饉過失非人損惱.未起不起設起尋滅.轉受餘生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3)不論居住何處,一切恐怖爭鬥、飢饉災禍、非人損惱等事,未發生者即不會發生 ; 如果發生,也會很快消滅。
(4)來生自然少災、無病;即使略有病痛,也不會受到長時嚴重的折磨。
(5)經常為眾生宣說正法,卻能身無疲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菩薩安住種性之時.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發心已.身心粗重轉復薄弱。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覆等多不現行.設暫現起亦無彊力.不能久住速能遠離。難生惡趣.設有生時速得解脫.即於惡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緣深厭生死.於彼有情起大悲心。
(6) 菩薩安住在大乘種性,煩惱本來就很輕微,發菩提心之後,身心之煩惱更轉薄弱。由於成就了忍辱、身心調柔、故能忍受他人惱害,而不損惱他人。
(7) 見他有情相互惱害,而心生悲愍。至於忿恚、嫉妒、諂誑、覆藏等負面情緒大多不起現行,即使暫時出現,力道也不強,而且迅速就能夠消退、遠離。
(8) 未來不易感生惡趣,縱生惡趣,也能速得脫離,在惡趣僅受微苦。由此受生惡趣的因緣,對生死輪迴深深感到厭離,並對惡趣之有情生起大悲心。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以諸財寶供養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勇授請問經》云.「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於彼。若人以諸寶.遍滿恆沙數.諸佛剎土中.供養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
發菩提心所獲福德,如果有形色的話,縱使太虛空也無法容納得下;以種種珍財異寶供養諸佛所得的福報雖然很大,卻遠遠不及發心的一分。
《勇授請問經》中說:「菩提心的福德如果有形色可以看見、可以衡量的話,就算以整個虛空界來裝也裝納不下。如果有人用多如恆河沙數的種種珍寶,於諸佛的剎土中去供養諸佛,還不如一位初發心的菩薩,以菩提心合掌、至誠禮敬諸佛,後者才是獲得無邊福報的最殊勝供養。」
子二、以聖言讚歎之理
傳說覺窩繞金剛座時.心作是念.「當修何事而能速證正等菩提。」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成佛當修何法。」答曰.「當學菩提心。」又見寺上虛空之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傳說阿底峽尊者有一次繞金剛座(菩提迦耶,佛證道的地方)而行,心裡生起一念,「應該修什麼法,才能夠快速成佛?」那時候,金剛座周圍的小佛像都紛紛起立向大尊佛像請問:「希望迅速成佛,應當修學什麼法門?」大佛像們回答:「應當修菩提心。」又有一次,尊者看到寺院上方虛空之中,有二位空行母,年輕的空行母問年長的空行母說:「怎樣才能速證菩提? 」年長的空行母同樣回答:「修菩提心」。尊者聽到後,對於菩提心生起好樂,內心極為堅定。
子三、教誡諸佛菩薩觀見之故,應於發心增長勇悍歡喜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大寶庫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發菩薩行廣大行.最勝依止.應知即是菩提之心。於修此心當漸增長勇悍歡喜.如渴聞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要知道,能總攝一切大乘教授的綱要、成為一切成就之大寶庫、超勝於二乘的大乘不共法、以及策發菩薩廣大行的最勝依止處,都是菩提心。是故,修學菩提心當須漸漸增長勇悍歡喜之意樂,要像口渴時,忽然聽到「水」這個字,心中充滿強烈渴望。諸佛菩薩在多劫的時間中,以稀有智慧極深細地觀察諸道,發現唯有菩提心是速成佛道的方便法門。如《入行論》中說:「佛陀多劫以來,一直深思觀察該如何利益眾生?後來觀見唯有以菩提心快速成佛,才能真正利益世間所有萬事萬物。」
與常師父
心靈對話:
- 對受願心儀軌乃至受行心儀軌,如何用心?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a&st1=191&et1=300 - 受戒都需要先受皈依,下士道的皈依和中士道的皈依,以及上士道的皈依有何區別之處?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a&st1=883&et1=959 - 「得已守護不令失壞」的關鍵下手處在哪裡?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a&st1=959&et1=1202 - 一個人又受人尊敬又福報大的因在哪裡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a&st1=1363&et1=1552 - 把有限的光陰,投在能創造很珍貴價值的地方!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a&st1=1587&et1=1727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a&st1=623&et1=884 - 作為一個學佛人,如何面對以及跨越身心的痛苦?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b&st1=131&et1=311 - 「三人同心,其利斷金」,珍惜同行善友,共創增上共業環境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b&st1=311&et1=417 - 菩薩的輕安與喜樂由來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b&st1=608&et1=894 -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0b&st1=894&et1=1093 - 我們常說:習慣很不容易改! 習慣怎麼來的?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a&st1=366&et1=623 - 當依善士,深入經藏,勤修學!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102a&st1=1057&af2=102b&et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