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整理環境,整理自己】

【日常|整理環境,整理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現在居住的環境是我所喜歡的嗎?擁有的物品能夠帶給我慰藉、力量或意義嗎?(或真的有那個需求嗎?)還是看著心情就好呢?


因著以上的問題,我用了一整天的時間(大概快11個小時),展開了房間的大整理—將近五坪的空間,我和先生的物品逐漸愈堆愈多,也愈顯雜亂。


在整理的一開始,我突然有個靈感,像麻里惠一樣,先和自己所居住的這個空間打個招呼。默默在心裡發出這樣的訊息:我希望透過整理,能讓這個空間更美好,也讓我們因著空間的改善也更認識自己。祈求我們所居住的空間,能讓我在整理過程中保有足夠的體力與精神,能夠有效率地順暢完成。


說也奇妙,這是我居住的這兩三年以來,最有效率也最有力氣的一次。(因為整理有時候很需要一鼓作氣,若精神體力疲乏就會造成中斷,接著隔天又被日常事務淹沒,下次開始就又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默默傳達的過程,大概就是一種與環境的連結呀,也夾帶了感恩的力量。因為在乎,因為重視,所以願意好好對待,花心力付出與維護。


/


整理過程中,不斷釐清自己平時的需求,與重視的事物。原本塞起來看不見的物品,因重見天日,也得以被檢視其必要性。


攤開來,一層一層篩選,分門別類,對捨棄的感謝,對保留的珍惜,再依使用頻率與重要性歸位—彷彿也整理了自己的內心一番。


/


雜亂狀態,真的是重新審視自己的好時機呢,不論是內在或外在。它也是試圖更認識自己的一個必經過程。不求一次到位,只要願意一次又一次嘗試,有一天便會迎來看起來躍進的突破或領悟。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2年11月26日)


avatar-img
煦煦如聲|聲音療癒.身心探索
4會員
57內容數
記錄分享頌缽、身心探索筆記,包含個人體驗、上課進修、閱讀心得,還有生活中的札記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感謝我擁有健康。」 自從九月確診後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去跑步運動,這幾天感受到身體開始在釋出訊息:快讓我動一動吧!! 有些莫名的痠與緊,於是想到了 @yoga_with_kassandra 在YT上也有30天的15分鐘晚間瑜珈挑戰,於是心血來潮立馬打開電腦跟著伸展一下。
在療癒音樂會當中,最後大家圍坐成一個圓的分享圈,我被場域內流動與真誠的情感深深觸動。其中一位參與者Anne的分享,讓我很有共鳴。 一直以來,在一些活動中,每當看到其他人手舞足蹈地分享內心的某些悸動、情緒滿溢地分享體驗到的感受,或是敏銳地敘述某些感官的細微變化,我都會不禁覺得:
一直以來,都不敢隨便追劇。其實不是不愛看,而是因為知道,自己往往會無法控制地陷入劇情,甚至被劇中所帶出的情緒過度渲染。 我仍舊印象深刻,在大學的一堂民族課裡,老師播放了韓國光州事件改編的電影。那部電影悲傷與無力的情緒之強烈,導致我下課後躲到廁所裡繼續哭,久久無法回神。
「勇敢為自己發聲。」 「自我表達」對我來說一直是個不容易的課題。我始終能憶起求學階段不懂得如何拒絕,不敢為自己發聲的那種無力感受。 有趣的是,我愈是不敢,就愈會吸引那些讓我不舒服的情境(也可能正是因為是挑戰,所以印象總特別深刻)
「和罹患癌症的臨終病人密切工作長達十年下來,我發現他們大多數不會麻木絕望,反而常常做出正面而劇烈的改變。他們重新安排生活的輕重緩急,把瑣事看得無關緊要。他們掌握選擇的權力,不去做他們打從心底不想做的事。」
這兩三週以來持續在整理房間的東西,雖然目前進度大概是60%,但看著空間一點一點的騰出來,著實有不小的成就感。 這個讓空間代謝循環的過程,我覺得跟身體的改善、自我的重整很類似,都有可能經過一段比原本更雜亂、更不舒服的過程。因為要把所有藏起來的東西拿出來重新檢視、分類、丟棄或重新收納
「感謝我擁有健康。」 自從九月確診後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去跑步運動,這幾天感受到身體開始在釋出訊息:快讓我動一動吧!! 有些莫名的痠與緊,於是想到了 @yoga_with_kassandra 在YT上也有30天的15分鐘晚間瑜珈挑戰,於是心血來潮立馬打開電腦跟著伸展一下。
在療癒音樂會當中,最後大家圍坐成一個圓的分享圈,我被場域內流動與真誠的情感深深觸動。其中一位參與者Anne的分享,讓我很有共鳴。 一直以來,在一些活動中,每當看到其他人手舞足蹈地分享內心的某些悸動、情緒滿溢地分享體驗到的感受,或是敏銳地敘述某些感官的細微變化,我都會不禁覺得:
一直以來,都不敢隨便追劇。其實不是不愛看,而是因為知道,自己往往會無法控制地陷入劇情,甚至被劇中所帶出的情緒過度渲染。 我仍舊印象深刻,在大學的一堂民族課裡,老師播放了韓國光州事件改編的電影。那部電影悲傷與無力的情緒之強烈,導致我下課後躲到廁所裡繼續哭,久久無法回神。
「勇敢為自己發聲。」 「自我表達」對我來說一直是個不容易的課題。我始終能憶起求學階段不懂得如何拒絕,不敢為自己發聲的那種無力感受。 有趣的是,我愈是不敢,就愈會吸引那些讓我不舒服的情境(也可能正是因為是挑戰,所以印象總特別深刻)
「和罹患癌症的臨終病人密切工作長達十年下來,我發現他們大多數不會麻木絕望,反而常常做出正面而劇烈的改變。他們重新安排生活的輕重緩急,把瑣事看得無關緊要。他們掌握選擇的權力,不去做他們打從心底不想做的事。」
這兩三週以來持續在整理房間的東西,雖然目前進度大概是60%,但看著空間一點一點的騰出來,著實有不小的成就感。 這個讓空間代謝循環的過程,我覺得跟身體的改善、自我的重整很類似,都有可能經過一段比原本更雜亂、更不舒服的過程。因為要把所有藏起來的東西拿出來重新檢視、分類、丟棄或重新收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