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二十八章承接前一章的故事,描述雅各因奪取祝福而逃離家園,踏上前往巴旦亞蘭的旅程。在這過程中,他在伯特利遇見神的啟示,這對他個人的信仰生命產生了深遠影響。本章不僅呈現一個人從破碎與孤單中被神重新塑造的歷程,也揭示了神在歷史中的信實與計畫。
一、逃亡中的神護與應許(創28:1–9)
雅各因欺哄父兄,被迫離開熟悉的家園,開始逃亡之路。以撒在送行時再次祝福他,囑咐他娶迦南地之外的妻子,並重申亞伯拉罕之約的應許(創28:3–4)。這裡顯明一個屬靈真理:即便人在軟弱與混亂中,神的應許仍然穩固。人可能因為罪錯、衝突而陷入困境,但神的計畫不因此止步。對信徒而言,這提醒我們,不要因環境惡劣而以為神離棄了我們,相反,困境往往是神引導我們踏上更新之路的起點。以掃見父母不喜悅迦南女子,為討好父親,另娶以實瑪利的女兒(創28:6–9)。這行動顯示以掃對屬靈事物的膚淺與誤解,也提醒信徒:討人喜悅不等於討神喜悅,真正蒙神悅納的是聽從祂旨意的生命。
二、伯特利之夢:神的啟示與同在(創28:10–17)
雅各走到伯特利,孤單疲憊,在荒野中以石為枕。夜裡他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頂達天上,有神的使者上去下來,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創28:12–13)。這異象深具象徵意義:天梯表明神與人之間有連接,神主動向人啟示,願意與人同行。神不僅重申賜地與後裔的應許,更親自應許說:「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創28:15)這是一個被家人背棄、流浪在外之人極需要的保證。
對信徒而言,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神的同在不受地點限制,不因我們的軟弱而減少。當我們感到孤單、迷失、無助時,神仍然看顧並引導。我們需要張開屬靈的眼睛,看見那位超越環境卻進入我們處境的神。
三、立石為柱:對神的回應與立志(創28:18–22)
雅各清晨起來,用所枕的石頭立柱,澆油在上面,稱那地為伯特利(意即「神的殿」)(創28:18–19)。他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創28:20–21)這是雅各生命中的一個轉捩點。他從小聽聞關於神的事,但這是他第一次個人與神建立起直接的連結。雖然他的信心仍然幼稚、帶著條件性,但這是屬靈成長的起步。
信徒當從雅各學習:遇見神、領受恩典後,不僅是心中感動,更要有具體回應。我們是否為神在生命中的作為立下記號?是否在物質與時間上表達對神的尊崇與信靠(雅各許下將所得十分之一獻給神,創28:22)?屬靈生命的成熟,是從這些具體的行動與委身開始的。
《創世記》第二十八章不僅是雅各逃亡的故事,更是神介入、翻轉、塑造的記錄。它教導我們:無論處境如何,神的應許與同在不改變。神主動向人啟示,引導我們走向祂的計畫。領受恩典後,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回應神,開始屬靈成長之旅。讓我們效法雅各,在人生的高低起伏中,都能因遇見神而被更新,成為承載祂旨意、見證祂信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