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整自己工作履歷的時候,發現自從我由外國留學回來香港之後,有不少工作都是跟著時代及當時的社會環境而走,例如最初的一份工作是協助一個非牟利機構管理一個有機農場,那個時候香港人更重視健康,開始懂得購買有機食物,傳播媒介有很多訪問,我時常獲邀帶着一班義工到不同地方作宣傳,自己上過電視台受訪之外,甚至連電視劇及專題特輯也曾以此作題材,時任特首還曾在施政報告公佈前大駕光臨。
不久後我選擇離職,打算嘗試另一範疇的工作,再次踏足職場之時便是協助少數族裔的團體及領袖,那個時候,本地的少數族裔剛巧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社會話題,其中包括他們如何帶給社會動力,他們如何融入社區,香港人如何避免歧視他們,《種族歧視條例》就在該段時間訂立,政府於那幾年也剛好成立一個具規模的熱線中心去幫助少數族裔,我還曾經協助我所屬的機構撮寫建議書的部份內容去競投項目。
在我離開那個職位,我踏進另個大行業的培訓工作,那時剛巧又輪到那一個界別的發展高峰期,電視台製作了幾個系列特輯,而那個培訓課程的津貼升了一次又一次以吸引人才,而課程的選擇也更闊更廣,似乎我又一次在一個勢頭正好的行業中工作。這份工作一做便十年了,看着這個行業發展到高峰,然後近年正急速滑落,但我已經離開那個行業了,現在跟舊同事聯絡,知道他們的工作已經變得相當困難,跟我在那個時候絕不可同日而語,也許我應該高興我在最好的時候離開了。當每次轉到下一份工作的初期,我都有點懷念過去得到社會重視的一份工作,我懷緬那時一些不俗的客觀條件和機會,只是當適應以後,卻發現神原來已為我預備在一個新的時代中作其他更適合的工作。
時代會變,環境會變,人也會變,我發現過去喜歡的事情,今日已經沒有那樣喜歡,所以若果我只因着過去所喜歡的而為將來祈求,恐怕得到了又會失望。
喜歡以前一份工作,其中一個原因是能夠因工作名義前往全港各區,只要有學校的地方,無論是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我就有機會前往,包括長洲和東涌。那段日子,除了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之外,並且很珍惜外出工作的機會,因為我可以在不同地區跟那邊工作的朋友和弟兄姊妹吃個午餐,有部份弟兄姊妹的情誼就由那段時間建立起來。
之後離開了那份工作,到我尋找下一份工作的時候,我其中一個心願就是能夠如同過去那份工作一樣可以到不同的社區,這個心願後來只算達成了一半,因為雖然我仍然有外勤工作的機會,只是由於工作需要而有另一位同事和我一同前往,於是我跟朋友和弟兄姊妹吃個午餐的如意算盤也不再打嚮了。漸漸地,這個心願也不再成為我尋覓下一份工作的條件,而我也逐漸覺得留守在辦公室也不錯吧。
這兩、三年間,我發現我不再年輕。認識有些人,他們很不喜歡外勤工作,我相信最大的原因就是舟車勞頓和體能上的消耗,而且由於香港有近半年的時間天氣也炎熱和潮濕,從冷氣房走出戶外有時都幾吃力,面對日曬雨淋不是好事情。也許當時我仍然年輕吧,也不太介意戶外的環境,最重要是能夠有機會到訪一些過往很少前往的社區和探望在那區工作的朋友,我覺得是值得的。不過人大了,體能方面似乎沒有過去的精力充沛,而且在這幾年間,身邊不少好友和弟兄姊妹已經移民到其他地方,就算我不介意帶著工作的物資在炎夏或雨天四處走,也沒有太多不會帶自家午餐盒的朋友及弟兄姊妹跟我吃午飯,何況,我也漸漸介意太多奔波了。
不能留戀過去,只能夠繼續往前走。
(2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