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反覆測驗「自己適合什麼」,其實是在等某個權威(測驗/專家/報告)對你說:「你這樣也可以啊。」
——這樣,選擇的責任就不在你身上。
但真相是:
「適合的工作」根本不存在,
存在的只是你願意如何投入工作的自己。
這本書沒說透的三件事
1. 興趣變質的瞬間:當你開始為它打分數
書裡說:「把興趣當工作會降低幸福感。」但問題不在興趣本身,而在你怎麼對待它——你捧著熱愛去市場叫賣:「這樣能換多少錢?別人會怎麼看我?」
卻從沒問:「我還願意為它保留多少『無用』的快樂?」
不是興趣不能當飯吃,是你硬把它塞進KPI的框架裡,還怪它「變了」。
2. 「適合」只是一種「還能忍」的錯覺
你口中的「適合」,常常只是:
✓ 薪水夠付焦慮的房租
✓ 父母能向親戚交代
✓ 凌晨三點不會心悸到醒來
這不叫適合,叫「社會化的耐受度」。當你說「我想找穩定的工作」,真正想說的是:「我不敢承認,我其實害怕失控。」
3. 測驗能給數字,但不能給你答案
測驗就像體脂計,能告訴你「現在是多少」,卻無法回答「你想成為誰」。
真正重要的,是你看見結果時,腦中浮現的那個自己——那個測驗永遠測不出來,卻始終存在的模樣。
五個讓你不舒服,但必須回答的問題
- 你是在「找方向」,還是在等別人批准你「逃跑」?
- 如果刪掉「穩定」「體面」這些詞,你會怎麼形容想要的生活?
- 你收藏的「理想職業清單」裡,有多少是渴望,多少是恐懼?
- 如果注定會後悔,你寧願後悔「沒試過」,還是「沒堅持」?
- 「其實你早就知道答案了吧?」
最後的真相
你可以參考數據,但別讓統計數字替你活;你可以有計畫,但別用計畫勒死自己。
工作從來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夠好」,而是你選擇如何「成為自己」的一種方式。
(然後,深呼吸,去做那件你一直不敢開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