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事少離家近」是許多台灣人對於「好工作」的普遍定義,這句話精準地反映了社會對職業成功的一種傳統期待:追求高收入、低工作量和便捷的通勤時間。然而,從保羅·米勒(Paul Millerd)在《好工作:重尋生命意義與內在抱負》(Good Work: Reclaiming Your Inner Ambition)一書中所闡述的理念來看,這種定義與他所提倡的「好工作」(Good Work)存在根本性的差異,甚至可能是一種「外在遊戲」的體現,阻礙了人們尋找真正意義與活力的道路。
以下我們將從《好工作》的核心概念出發,探討「錢多事少離家近」為何無法完全捕捉「美好工作」的真諦:
「錢多事少離家近」與《好工作》的對話
1. 「錢多」(High Pay):外在獎勵與內在抱負的衝突
◦ 「錢多」毫無疑問是傳統「好職位」(Good Job)的一個重要特徵,它帶來「令人印象深刻的薪水」和「穩定的職業生涯」。社會普遍認為「賺錢最多的工作才是最好的」。作者在辭職前,也曾深陷於追求「在紙面上看來有前途」的職業模式,即便內心感到厭倦與空虛。
◦ 然而,《好工作》強調,人們對「好」工作的執著,會讓他們「忽略那些可能無法填滿銀行帳戶,卻能滋養靈魂的工作」。米勒坦承自己為了追求寫作這份「美好工作」,經常感到「像個傻瓜」一樣「放棄了金錢」。他犧牲了「數十萬美元」的潛在收入,因為他認為「最大的風險是浪費數年去做不重要的事情」。
◦ 對米勒而言,真正的回報是「時間、自由和心理上的豐富」,而不是金錢本身。他透過「足夠好」的工作來賺取「基本收入」,目的是「買到時間」來專注於他真正的「美好工作」。
◦ 他認為,「最大化收入不惜一切代價可能是一個冒險的策略,因為你優化的是市場要求你做的,而不是你實際可以持續的」。這與「錢多」的單一追求形成鮮明對比。
2. 「事少」(Less Work):低工作量與內在活力的區別
◦ 「事少」的表面意義與《好工作》中提及的「時間自由」和「彈性」似乎有重疊之處。米勒德在離開顧問工作後,確實發現了「在日程上有所鬆弛」的益處,並刻意安排「休閒週」來促進創意與恢復。
◦ 然而,「事少」如果僅指「工作時間短」或「工作強度低」,而不涉及工作本身的意義和連結,則可能與「美好工作」的理念背道而馳。米勒德批判了「每天只工作一小時」或「像在度假」的工作狀態,指出即使表面輕鬆,這些人仍感到「沒有自由」,因為他們始終處於「隨時待命」的狀態,並非真正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他稱這種為「壞工作」,耗盡精力且無意義。
◦ 《好工作》強調的「事少」並非「無事可做」,而是指 排除那些「耗盡精力」且「無法滋養靈魂」的工作。作者將工作分為「美好工作」(注入能量)、「足夠好的工作」(支付帳單但不耗盡能量)和「糟糕的工作」(避免做)。他追求的是「做感覺對的事」,即使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努力」或「有挑戰性」,但因為發自內心關心,所以是「好的困難」而非「壞的困難」。
◦ 他倡導「漫長、緩慢、傻氣、有趣的方式」(long, slow, stupid, fun way),這與「事少」的被動等待不同,它是一種 主動選擇和耐心投入 的方式,讓你在感興趣的領域「走得更遠」。這打破了傳統「工廠排程」的束縛,轉而擁抱「工作季節性」,順應個人能量的自然週期。
3. 「離家近」(Close to Home):地理位置與生活型態的選擇
◦ 「離家近」是一種對便利性和生活平衡的追求,但它通常指的是地理上的距離。
◦ 《好工作》則將「時間自由、創作自由、與家人共處的時間」視為「完整生活」的「核心要素」。雖然這確實包含與家人相處,但米勒德並未將「通勤距離」視為定義「美好工作」的首要條件。
◦ 事實上,作者在尋找「美好工作」的過程中,特意選擇了「遠離家鄉」的旅程。他從美國辭職後,先是到台北,然後旅居泰國和峇里島,甚至與妻子安吉在有了孩子後,仍然保持著靈活的、不被固定地點束縛的生活模式。他認為這種「物理距離」能提供「更多的心理和情感空間」來思考和處理生活。
◦ 對他而言,生活的核心是「保護美好工作所帶來的時間和自由」,這種自由遠超於地理位置的限制。他將「工作與非工作的界線模糊」,認為「存在就是生活」,這與傳統上將生活劃分為「工作」和「家庭」的觀念大相徑庭。
結論:超越表象,追求內在的富足
綜合來看,台灣人對於「好工作」的「錢多事少離家近」定義,主要側重於 外在的舒適與便利。它追求的是一種 低風險、高回報的穩定狀態。然而,米勒德在《好工作》中闡述的「美好工作」,則是一種 深刻的內在探索與實踐。
《好工作》鼓勵讀者:
• 質疑社會腳本: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工作劇本」,重新定義什麼是真正的成功和抱負。
• 追隨內在能量:尋找那些能帶來「活力」、「心流」和「熱情」的活動,即使它們最初沒有豐厚的金錢回報。
• 擁抱不確定性:接受人生沒有預設的劇本,將不確定性視為旅程中的「永久伴侶」,並從中找到自由。
• 做出非常規取捨:願意為了「時間、自由、心理上的豐富以及與家人共處」而「放下金錢」或犧牲世俗的認可。
• 培養內在遊戲:學會平息內心的批判聲音(敘述者),信任自己的直覺(實踐者),並不帶評判地看待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因此,儘管「錢多事少離家近」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它可能只是一種表象上的「好職位」,而非真正能帶來深刻意義和滿足感的「美好工作」。真正的「美好工作」不是關於擁有什麼,而是關於 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你如何體驗你的生活。它需要你更深入地審視自己的內心,並有勇氣去開創一條獨屬於自己的、充滿活力的「無徑之路」。米勒德的書正是邀請你踏上這段旅程,重新找回你被世俗標準所壓抑的「內在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