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不是缺能力、缺時間、缺資源,
而是你在還沒出手前,就已經把世界定罪了。
你說老師沒sense、你說台灣沒環境、你說自己沒天分——但其實,你只是還不敢去試。
你以為自己在保護自己,
但久了,只是在懲罰世界,連同懲罰自己。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這些人不是特別聰明、特別有資源、特別不痛苦。
他們只是願意先讓自己動起來、曝光、嘗試、參與。
他們會去參加研討會,即便沒有完美的成果;
他們會在老師批評完後回去再改一次,不是為了討好,而是為了「修煉自己表達得更清楚」;
他們會跟不同領域的同儕聊研究,明知道可能牛頭不對馬嘴,卻還是嘗試把語言轉譯得更直白。
他們知道,世界不是給懂最多的人,
是給「讓世界看得懂你在幹嘛」的人。
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享受世界的開始。
▍眼光狹窄的人,先懲罰世界
這些人往往在內心蓋了一座法院,審判所有還沒發生的事。
「老師又要來挑語病了」
「投稿一定不會過的啦」
「這篇跟我題目太近,我怕被說抄」
他們不是真的沒熱情,而是「熱情繫在一種完美條件」上:
要夠有把握再投稿、要一次過再提出計畫、要找到「懂我」的老師再開始講。
一但現實不符合預期,就開始縮、躲、冷嘲熱諷,
表面上是理性保護,實際上是用失望預支自己還沒努力的未來。
最後做得少、講得多,
連「世界到底會不會回應你」這件事,都沒資格得知。
▍年紀大才懂:你的研究不是證明你有多聰明,而是建立你與世界的關係
如果你總是在論文還沒寫完前,就判定沒價值;
如果你總是在計畫還沒講完前,就想像別人不會買單——
那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你到底錯在哪裡,
也永遠無法建立出一個,屬於你的專業與世界的連結。
勇敢,不是天真、不是樂觀、不是狂妄。
而是選擇給世界一個機會,看看你真心熱愛的東西,能不能走遠一點。
碩博士生在研究的路上,不是比誰懂得多,
而是比誰更願意在沒有掌聲時,還相信這世界值得你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