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講解心意六合拳二十四把12-小蛇
作者:老衲
心意六合拳,據門內口傳歷史,至少是宋代人創立的拳法,不過傳到明清之際,也各自有祖師爺對內容刪增或借鑑,其中一個很突出的特點是,心意拳中不少把位名稱,借的是明代槍譜上的槍法名,比如明代槍譜中有一行著「海馬奔潮」,被心意拳借來變成「野馬奔槽」,其實這兩者內在的勁路很像,空手的野馬奔槽打出感覺,拿上一把長短槍,順著原來的感覺使,就是明代槍法行著中的海馬奔潮。
類似的形況還有「鐵牛耕地」,與今天要講的「撥草尋蛇」(蛇撥草)。
俺師當年傳功,蛇形有四,分別是小蛇、大蛇,與蛇盤、蛇穿,蛇盤蛇穿對比其他心意支派,動作差異較大,所以先講大小蛇就好。
如果說大小龍形是正圈與斜圈之別,那麼大小蛇形差異更小,就只是一個大小圈的差別,畫小圈即是小蛇,畫大圈即是大蛇。
小蛇形的這個小圈怎麼畫呢?很簡單,想像你自己面前,大約是鼻尖到肚臍為圓直徑,在鼻尖到肚臍的正前方有一個圓形,然後,由內到外,右手(掌心朝前下)順時鐘畫圈,左手則是逆時鐘畫圈,當然,說過很多次的是,這個小圈在畫的同時,要能順勢帶動丹田球轉動,或者是以丹田球來畫這個小圈。
俺師以前講:「人練拳,拳練人,這是兩階段」,意即是說,你沒丹田球的時候靠把位練出丹田球,你有丹田球以後,靠這顆丹田球來鍛鍊你這個人,而「人練拳、拳練人」之後,還有兩階段叫做「拳在人中,人在拳中」,這後面也都有相應的訓練方法,容後再提。
俺師以前教人,常教敷衍的東西,每每有人問他甚麼是「破合」、甚麼是「變化」,又要怎麼樣才能練到「人在拳中」?他都說:「那些是境界、是功態,你自個兒慢慢體會。」事實上他的傳承教材中,針對這些名詞,都有相對應的訓練方法,只是他保守不教而已。
小蛇形的這個身前小圈畫好之後,在右手換左手、左手換右手之間切換時,要用一個「小舞花」接在裏頭,一方面是練習的時候有一個換氣的接口,另一方面也是在後續練打法時,使得許多手法變化,可以串在一起做連勁連發的基本訓練。
小蛇形的這個圈很小,很難將氣血練至指尖,若能用這個小圈將丹田氣血轉進指尖漲勁的都是高手,而這個本形會了,能再做、再玩幾個變化形,記在後頭。
一是蛇擺尾,即是在小蛇的基礎上,加上橫掃的手刀,在打法中當然就是切頸掃耳,並帶上摩擦尾勁,心意門先輩精擅此式的,直接將對手頸骨打斷都有,十分兇殘,切記留力。
二是左右明撥,即是在小蛇的基礎上,多加左右撥旋,這撥勁帶旋,重點不是前手掃出去多有力,而是撥掃出去時帶回旋勁,如纏絲一般回纏己身與後手,理解這點,就知道左右明撥不是單方向猛撥猛掃,而是「明白」「左右」可以「同時撥」。
三是撥草尋蛇,這撥草尋蛇,可以視為小蛇結合板凳四把中手摩內五行的衍伸複合性練習,真練時,坐不坐板凳都無所謂,重點在側用掌背,對丹田球做左右方向的反向擠壓,心意門先賢認為,利用特定動作去擠壓胸腔與腹內腔,有助按摩內臟,行而久之,五臟氣血充盈,自然抗打扛揍,這是後面排打功、上樹功的基礎。
其實這些變化形,內在都是小蛇這個小圈畫出來的,只是掌或肘的角度稍微改變,而身上的勁路與丹田球的轉動感受也會做相應的微微調整,所以被人為的拉出來增加教材的豐富度,俺師傳功,只針對本形的小蛇特別加強訓練,後來練變勁與化勁時,再帶出其他的變化形讓學者舉一反三,自由將不同把位的內勁組裝成新的花樣。
俺師當年教拳,總認為變化不重要,讓老衲專練本形(即小蛇)即可,而老衲自己教拳,喜歡多教變化,因為從變化中,學者更可以重新去思考本形的重要性,這一點,也算是老衲與俺師的有別處。
老衲有個小徒弟,沒找老衲學習前,那小朋友一天練四小時樁功,又苦心研究國外重訓教材,無意間將傳統樁功結合健力訓練,開發出一種很古怪的筋骨力,他見過很多外頭的大師,說那些大師,許多連他的手都撥不開,或者,即使撥開也很吃力。
小朋友剛來上老衲的課時,問說可不可以搭搭看衲師的內勁,俺笑道,當然可以,隨手用一記小蛇形捲纏,小朋友渾身一震,手便彈開,讓小朋友大為吃驚,連問道,為何外頭那些一百八、九十公分、體重近百的「大師們」,都很難撥開他的手,而衲師隨手一轉就能破門而入?
「這很簡單,也只是力學的應用,」老衲解釋道:「很多人認為前手要能破門,苦練槍法攔拿的轉中帶旋勁即可,事實上倘若本力不夠,是沒辦法那麼輕易打開對方門戶的,所以除了六個方向的隨意轉動複合勁之外,手上還要有剛柔,也就是內勁收發的變化,連挫帶驚,把你自己的勁給叫出來,讓你自己被你自己的勁給彈開。」
雖然是老衲私教課的內容,不過俺以為這段解釋很有幫小蛇形註記的必要,權且寫下,也給後學者留下參考與可思索處,要知道:即使練成內勁,也不該用內勁與蠻力硬拚,否則仍舊陷入以力拼力的僵局。
南拳老譜上講「吞吐浮沉」,這是勁力的方向性,應再結合「剛柔虛實」來應用,也就是勁力本身的大小與收放,才能神其妙用,小蛇的這一小圈雖然小,可裏頭學問很多,學者可以慢慢玩味。
又及,所謂的「搭搭內勁」,那只是體會一下身上的勁路,不是真打,真打起來身法才是第一位,身法訓練的基本是「要對刺激有反應」,西方搏擊科學稱之為「激引」訓練,第一步訓練有反應,第二步訓練以身帶步,第三步訓練則是以手帶步,而以上三步理解,才能進入到前文講的「踩位」。
以身帶步,以手帶步,那是畫大圈的大蛇形練習要點,容後再提,藉著小蛇形講講心意六合的一步圈中踩位要點,十字步、三角步與換步(五點梅花步)。
這幾個步法其實都很簡單,十字步就是地上畫一個十字,然後按照九十度去走(一百八十度、或二百七十度就是兩個、三個九十度的概念),三角步就是地上畫一個三角形,按照那個六十度去走,而五點梅花步,是走四十五度。
俺師以前教老衲這個的時候,老衲第一反應是嗤之以鼻,說這有甚麼難的?還要像小朋友玩跳格子一樣走?俺師對外人極度保守,但對憊懶的老衲向來百般容忍,好聲好氣跟俺解釋:「打架時,在瞬間能夠掌握身體的方位與去處,那就是功夫,所以要把這些角度踩到純熟自然潛意識反應,腳下步子在危急時,才會自動找出路。」老衲這才耐著性子好好練這幾個步子。
很多年後,看到徐皓峰介紹李仲軒的文章,才發現李仲軒當年學拳,也是這麼學的,其實這東西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都約略有,只是很多角度傳授者不會特別講,比如單鞭、懶扎衣、倒輾猴等不該踩在同條線上,八卦腳下換掌的時候,應有四方、三角兩種變化,而形意門的五行連環拳,除了手上劈鑽崩砲橫的變化,腳下的方位應該另有一功,等等。
老衲常說,心意六合拳是方便法門,很多拳中的精華,它裏頭都有設計,算是一個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針對某個單項,或許沒有別的拳種研究得那麼細瑣,可總體來說該有的都有,應付不同場合,算是堪堪夠用。
當然,心意六合拳每項訓練都是多功能的複合訓練,十字步不只訓練直角還訓練正轉身,三角步訓練逆轉身,與五點梅花步訓練單腳避讓的半並步空間,這三個一步圈中的步子,各有踩位角度以外的其他側重。
老衲講拳,的確是講得複雜了點,不過俺曾聽一荷蘭踢拳大師講課,講到簡單一鉤拳,連同雙膝、雙胯與腰,甚至是雙肩、雙肘的角度都有講究,他們荷蘭拳館甚至有專門的機器去監測專業拳手的角度是否離標準有誤差,據說差距不得超過三度。
只是想盡力透過文字,讓完全沒有學過拳法的麻瓜們也能看得明白,高端的武學,不是地痞流氓打架的玩意,是很細膩的身體藝術,練越深入,越能體會到其中樂趣與奧秘。
有緣份的朋友,盍興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