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跟我一樣,特別喜歡在結束一週緊繃工作後的週末夜晚,為自己倒上一杯,享受那種思緒從層層枷鎖中暫時解放的微醺感,在那個狀態下,靈感與創造力似乎特別活躍,世界的輪廓也變得柔和許多,但往往在愉悅的同時,心裡總會飄過一絲難以言喻的罪惡感,那些「喝酒傷身」、「酒精是穿腸毒藥」的警告,就像揮之不去的背景音,讓那份單純的快樂變得有些複雜。
我知道對身體不好但心情好啊。
這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我們總是被告知,為了健康,最好一滴都不要碰,但這種全有全無的論述,對於那些並不追求爛醉,只是想藉由微醺來為生活調劑的人來說,似乎又顯得不近人情,於是我們夾在享受與自責之間,試圖尋找一個能讓自己心安理得的平衡點。
這篇文章不勸大家從此滴酒不沾,那樣的說法未免太過虛偽,畢竟我自己也享受品飲的樂趣,我們要做的是,誠實地面對酒精進入身體後所發生的一切,深入理解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與心智,並從中學會一套更聰明的應對之道,這不是一份要大家戒酒的公告,而是一份寫給我們這些愛喝酒的人的誠實說明書,一份關於如何與酒精共存,並將傷害降至最低的實用指南。
先搞懂「醉」與「毒」,我們的身體在經歷什麼?
要學會如何聰明地喝酒,第一步得先釐清一個根本問題,當我們喝酒時,身體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同樣一杯酒,有時帶來的是飄飄然的愉悅,有時卻是頭痛欲裂的折磨,其實,我們感受到的所有反應,都源於一場在體內展開的,關於「醉」與「毒」的拉鋸戰。
所謂的「醉」,那種讓人感到放鬆、欣快、甚至有點暈眩的迷離感受,其主角是酒精本身,也就是「乙醇」(Ethanol),當乙醇分子隨著血液循環抵達大腦,它會像一把鑰匙,打開我們神經系統中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的鎖,讓大腦的運作暫時踩下剎車,同時又會促進多巴胺的釋放,創造出愉悅感,這就是微醺時,世界變得溫柔而有趣的原因。
但故事還有另一面,也就是「毒」,當我們享受著乙醇帶來的精神遨遊時,我們的肝臟正像一座辛勤的工廠,緊急加班處理這個外來的「毒物」,這座工廠的生產線有兩個主要站點,第一站,一種叫做「乙醇去氫酶」(ADH)的酵素會將乙醇轉化為「乙醛」(Acetaldehyde),而這個乙醛,就是所有不適感的萬惡根源,它是一種高活性、高毒性的化合物,對身體細胞具有直接的傷害性,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一級致癌物,我們感受到的臉紅心悸、噁心想吐、隔日醒來彷彿被卡車輾過的劇烈頭痛,幾乎都是乙醛在體內作祟的後果。
接著,生產線的第二站,另一種關鍵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會上場,將劇毒的乙醛轉化為基本無害的「乙酸」(Acetate),也就是醋的主要成分,最終再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所以,一場飲酒的完整體驗,就是「乙醇(醉)」→「乙醛(毒)」→「乙酸(無害)」的旅程,而我們每個人的酒量好壞、宿醉與否,幾乎全看這條生產線的效率,特別是第二站的處理速度,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天生酒量好,有些人卻一杯倒,這不是意志力問題,而是基因決定的酵素活性差異。
不只是肝,酒精如何悄悄綁架我們的「腸肝腦軸線」?
過去我們談到喝酒傷身,第一反應通常是「傷肝」,這個觀念當然沒錯,肝臟是酒精代謝的主戰場,承受著最大的壓力,但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在肝臟上,我們可能會忽略一個更全面、更系統性的影響,一個科學家們越來越重視的,貫穿我們身心的核心系統,也就是「腸肝腦軸線(腦腸軸)」(Gut-Liver-Brain Axis)。
大家可以把這個軸線想像成一個體內的跨部門溝通網絡,腸道、肝臟、大腦這三個器官,透過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無時無刻不在相互傳遞訊息,共同維持我們身體的平衡,而酒精,就像一個高超的駭客,能同時入侵這三個部門,並擾亂它們之間的通訊協定,這個入侵行動,是一個典型的「雙重打擊模型」。
第一重打擊,直接發生在肝臟,我們已經知道,肝臟代謝酒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促發炎」的行為,會產生大量的發炎因子,向全身釋放出「身體正在遭受攻擊」的警報信號,第二重打擊,則發生在我們的腸道,酒精進入消化系統後,就像無差別的消毒水,會大量殺死對我們有益的腸道好菌,破壞菌群生態的平衡,更糟的是,它會損害腸道黏膜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造成所謂的「腸漏症」(Leaky Gut),這會讓一些原本應該待在腸道內的壞菌、毒素或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分子,滲漏到血液循環中,進一步加劇全身的發炎反應。
最麻煩的地方在於,當這兩股源自肝臟和腸道的發炎信號,順著循環系統匯集到大腦時,一個詭異的惡性循環就此形成,這些發炎信號會干擾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與衝動控制的迴路,其最終的淨效應,竟然是增加了我們對於酒精的飲用渴望,這形成了一個極其糟糕的生理陷阱:飲酒造成的身體傷害,反過來驅動大腦去尋求更多能造成傷害的物質,這也從生理層面解釋了,為何有些人會陷入越喝越多的困境,那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依賴,更是被體內這場發炎風暴所綁架的結果。
破解常見迷思,那些關於酒的「聽說」是真的嗎?
在我們決定如何與酒精共存之前,必須先清理一下腦中那些流傳已久,但可能早已過時或被誤解的觀念,這些迷思,往往是我們為飲酒行為尋找藉口時最喜歡引用的說詞,但它們真的站得住腳嗎。
迷思一:每天一杯紅酒有益心臟?
這個說法大概是所有迷思中最根深蒂固的一個,它的起源,來自於上個世紀著名的「法國悖論」,當時研究者觀察到,法國人的飲食中含有大量飽和脂肪,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卻相對較低,這個矛盾現象,讓許多人將目光投向了法國人餐桌上必備的紅酒,進一步的研究,又在紅酒中發現了「白藜蘆醇」這個強大的抗氧化物,於是「每天一杯紅酒有益健康」的說法,便在全球範圍內流行開來。
但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這個美麗的神話也逐漸被拆解,首先是劑量完全不對等的問題,實驗室中能產生顯著健康效益的白藜蘆醇劑量,如果換算成紅酒,一個人每天可能要喝掉數十甚至上百瓶,一杯紅酒中的那點微量白藜蘆醇,其正面效益,完全無法抵銷酒精本身帶來的負面衝擊,其次是忽略了「整體生活型態」這個巨大的混淆變項,後來人們發現,地中海地區的居民不僅喝紅酒,他們還吃大量的蔬菜、橄欖油、堅果,並且有更多的戶外活動,當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後,單獨屬於紅酒的保護效益就變得微乎其微了,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過去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心血管,卻忽略了酒精與癌症風險的明確關聯,即使是每天一杯的所謂「適量」,也會確實地增加口腔癌、乳癌、食道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所以為了那一點點不確定的好處,去承受明確的致癌風險,以現代預防醫學的觀點來看,是一筆完全不划算的交易。
迷思二:動物也愛喝酒,所以喝酒是天性?
我們可能都滑到過那些大象吃發酵果實後東倒西歪,或是猴子偷喝遊客雞尾酒的有趣影片,這似乎暗示著,追求酒精是深植於動物性的本能,這個觀察,也催生了所謂的「醉猴假說」,這個假說的核心覺得,我們的靈長類祖先之所以演化出對酒精的偏好,並非為了追求「醉意」,而是為了「生存」。
在食物匱乏的遠古叢林,卡路里就是硬通貨,而成熟到甚至過熟的水果,其糖分與熱量是最高的,當水果中的酵母菌開始發酵糖分,就會產生微量的乙醇,這個乙醇的氣味,對嗅覺靈敏的動物來說,就像一個可以遠距離追蹤的信號彈,大聲宣告著「這裡有高能量食物」,因此那些演化出能代謝微量酒精的酵素,並對這個氣味產生偏好的祖先,就更有機會找到食物並存活下來。
這就帶出了「演化錯配」這個關鍵概念,我們的身體,其實已經演化出了一套匹配的酒精解決方案,但那個方案,是為了應對濃度僅有1%到4%,還包裹在大量纖維和水分中,需要費力去尋找的「發酵水果」,而不是為了應對我們用現代技術蒸餾、精釀出來,濃度動輒15%、40%起跳,可以輕易在幾分鐘內大量灌下肚的「現代酒精飲品」,我們的基因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生活卻在21世紀,現代酒精對身體造成的種種傷害,正是這種演化錯配下的必然結果。
迷思三:藥酒能養生?
我們的文化中,特別是長輩,常常會將藥酒與「養生」、「補身」劃上等號,像是常見的蔘茸藥酒,似乎喝了就能強筋健骨、大補元氣,羊羹我小時候也對那種神秘的藥酒充滿好奇,從傳統中醫藥的理論來看,藥酒的存在確實有其道理,酒精是一種極佳的溶劑,能將許多藥材中不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萃取出來,同時,酒精也被視為一種「藥引」,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效運行全身。
但當我們用現代分析的眼光檢視這些市售藥酒時,問題就浮現了,首先,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它的基底,我們前面花了那麼多篇幅討論酒精的危害,而市售藥酒為了讓口感更順,往往還加入了大量的糖,這使得藥酒的載體本身,就成了「高酒精+高糖」的雙重健康殺手,其次是有效成分的劑量成謎,一瓶藥酒中,到底含有多少真正從藥材中溶出的有效成分,這個濃度是否足以產生療效,通常都標示不清,我們很可能只是在喝一杯帶有藥材風味的「含糖烈酒」而已,最後,是體感的混淆,很多人喝了藥酒感覺身體暖呼呼的,就覺得是藥效發作了,但那種溫暖感,絕大部分只是酒精擴張血管、加速熱量散失的直接生理效應,所以,為了那一點點不確定、甚至微乎其微的藥材益處,卻要讓身體承受明確的酒精與糖分負擔,這顯然不是一門明智的養生之道。
第從理想到現實,給大人的飲酒「減害策略」
理解了酒精的危害與迷思後,我們終於來到最核心的實踐環節,如果我們選擇不戒酒,那麼該如何將傷害降到最低,這裡分享的策略,是從最理想的狀況,一路談到最符合現實的應急方案,希望能涵蓋大家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場景。
策略一:黃金鐵則——永不空腹
這是所有減害策略中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條,絕對不能在空腹的狀態下喝酒,我們的胃其實不太吸收酒精,酒精的吸收主戰場在小腸,如果胃裡有食物,就能像一道閘門,大幅延緩酒精進入小腸的速度,避免血液酒精濃度(BAC)如雲霄飛車般急速飆升,讓肝臟有更從容的時間去代謝,那麼在喝酒前,該吃些什麼「打底」呢?
一個理想的打底餐,應該包含優質的蛋白質、健康的脂肪與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像是幾顆水煮蛋、一塊煎魚或雞胸肉、一些酪梨或堅果,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相反的,雖然炸雞排這種油膩食物,因為富含脂肪也能有效延緩胃排空,但這更像是一種「以毒攻毒」的七傷拳,為了抵禦酒精的傷害,卻讓身體承受了高油高熱量的另一種負擔,長期下來並不可取(半夜真不想吃超商羊,羹還是會選擇雞排,好ㄘ =w= )。
策略二:臨時應酬的「便利商店求生術」
道理我們都懂,但現實往往是,下班後主管一通電話,一場臨時的應酬就避不掉了,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回家準備理想的打底餐,這時候,策略就需要靈活調整,羊羹我覺得,便利商店就是我們最好的戰友,在前往餐廳的路上,花個五分鐘,就能完成一套極為有效的應急防禦部署。
這裡的首選組合,是「一瓶無糖豆漿加上一顆茶葉蛋」,這幾乎能在台灣任何一家便利商店買到,豆漿提供了優質的植物蛋白和液體,能增加飽足感、稀釋酒精;茶葉蛋則完美地提供了蛋白質與脂肪,是延緩胃排空的絕佳利器,如果時間更緊迫,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可以是一小包原味堅果,或是一根香蕉,雖然簡單,但這個在喝酒前為胃裡建立緩衝區的動作,會讓整個飲酒過程的身體負擔產生天壤之別。
策略三:餐桌上的攻防戰術
即使做了事前準備,上了餐桌後的應對也同樣關鍵,第一,請務必遵守「食物永遠先於酒」的原則,不要在動筷子前就先乾杯,等菜上來,吃了幾口後再開始喝,第二,菜上桌後,請優先攻擊那些富含蛋白質和油脂的菜餚,好比說在日式居酒屋就先吃毛豆和生魚片,在中式餐廳就先夾幾塊肉或豆腐,第三,在自己的酒杯旁,一定要準備一杯水或無糖茶,養成每喝一口酒,就喝一兩口水的習慣,這不僅能補充水分,更能自然地拉長飲酒間隔,有效降低最終的總攝取量,這套攻防戰術,能幫助我們在不得不應酬的場合中,也能盡力維持身體的穩定。
溫度與情境的共謀
有時候,我們的飲酒體驗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變化,譬如說,為什麼在日料店喝一小樽溫熱的清酒,感覺醉意上來得特別快,明明酒精總量可能還不如一杯雞尾酒,這其實並非錯覺,而是「溫度」與「情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溫度確實會影響酒精的吸收速度,飲用溫熱的酒,會讓我們消化道的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這會大幅提升酒精從胃壁和腸道黏膜的吸收效率,讓它更快進入血液,同時,加熱也會增加酒精的揮發性,當我們在品飲溫清酒時,其實也正透過呼吸道吸入含有酒精的水蒸氣,而經由肺部吸收的酒精,是一條直達大腦的捷徑,這兩個因素加總,使得溫酒能讓我們的血液酒精濃度在更短時間內達到高峰。
再來情境因素也同樣重要,在日料店那樣輕鬆、愜意的氛圍中,我們身心放鬆,對酒精的感受可能也更為敏感,而且使用小小的清酒杯,很容易在談笑間一杯接一杯,不知不覺就喝下了比預期更多的量,最關鍵的,還是我們反覆提及的,是否空腹,許多時候,在等待餐點上桌前,酒就已經先上了,在這種狀態下飲用溫熱的清酒,自然會感受到排山倒海而來的醉意,所以,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我們可以意識到,這不僅僅是酒本身的問題,更是整體環境與飲用方式共同塑造的結果。
酒後的積極修復,如何重建我們的腸道防線?
假設我們已經盡力執行了減害策略,但免不了還是喝得比預期多了一些,隔天醒來,除了被動地等待身體恢復之外,我們是否能做些什麼,來主動幫助身體,特別是我們飽受摧殘的腸道,進行修復工作呢?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整個飲酒說明書的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積極的修復。
核心的策略,就是回到我們討論的起點:「腦腸軸」,既然酒精最大的傷害之一是破壞腸道菌群生態,那麼修復的重點,自然就是重建這個體內生態系,近期的科學研究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明確的道路,那就是規律地攝取「發酵食物」。
一份來自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每日攝取二到四份的發酵食物,能非常有效地降低體內的系統性發炎指標,改善腸道菌相的豐富度,這些食物,像是韓式泡菜、德式酸菜、納豆、克菲爾、無糖優格或優酪乳,富含活的益生菌、益生元以及益生菌的代謝物,能直接為我們的腸道補充生力軍,並提供養分,幫助它們茁壯成長。
當然,這裡會出現一個我們以前文章也討論過的疑問,韓國人那麼愛吃泡菜,胃癌率卻是世界冠軍,這不是很矛盾嗎?
這個極度重要的問題提醒了我們,在選擇發樣食物時,必須注意其中的「陷阱」,韓國的高胃癌率,目前主流科學界覺得,其元兇並非「發酵」本身,而是傳統醃漬品中「極高的鹽分」以及「幽門螺旋桿菌的高盛行率」兩者協同作用的結果,這也告訴我們,在選擇發酵食物時,我們的準則應該是「低糖」且「低鈉」,目標是獲取益生菌的好處,而非同時吃下大量對身體造成額外負擔的鹽和糖。
從週末那杯帶來愉悅的酒,到它在體內引發的連鎖反應,再到我們如何應對與修復,這趟旅程的核心,其實都圍繞著「平衡」二字,我們不需要將酒精視為洪水猛獸,完全剝奪它為生活帶來的片刻慰藉,而是要學會理解它、尊重它,並用知識作為盾牌,在享受微醺的美好時,也能聰明地守護自己的身體,這或許才是成年人與酒精之間,最成熟也最健康的相處之道。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聰明飲酒的QA總結
- Q1: 喝酒後,讓人愉悅的「醉意」和讓人難受的「不適感」,到底分別是什麼造成的?
- A: 讓人愉悅的「醉意」主要來自酒精(乙醇)本身對大腦的作用;而讓人頭痛噁心的「不適感」則主要來自乙醇的第一代謝物——有毒的「乙醛」。一個人酒量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他體內清除乙醛的酵素(ALDH2)效率高低。
- Q2: 除了傷肝,酒精對身體最核心的系統性傷害是什麼?
- A: 酒精會系統性地破壞「腦腸軸」。它會殺死腸道好菌、造成腸漏症,並與肝臟代謝產生的發炎物質一起,形成一個可能反過來增加飲酒渴望的「發炎惡性循環」,對身心造成全面影響。
- Q3: 面對無法避免的應酬,最有效且最實際的「減害策略」是什麼?
- A: 最務實的策略是「兩階段防禦」。第一階段是「便利商店戰備」,在應酬前快速用「無糖豆漿+茶葉蛋」等食物打底,絕不空腹。第二階段是「餐桌戰術」,遵守「食物先於酒」的原則,並在席間穿插飲用白開水或無糖茶,以減緩酒精吸收並降低總攝取量。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