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常聽到這句話:「啊,他就是憤世嫉俗啦!」
但這四個字,真的是我們以為的那樣嗎?從韓愈到阿德勒,它的意義其實有很大變化。
你有沒有被這樣評論過?
「愛抱怨的人就是憤世嫉俗。」
「動不動批評別人的,其實是不滿足自己,自卑作祟。」
被說成「憤世嫉俗」時,人通常會有兩種反應:
- 有人覺得驕傲甚至自豪,因為他相信自己是對社會問題特別有正義感的人;
- 但也有人感到被誤解,因為他認為自己只是提出觀察或批判,並不是在發脾氣。
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才叫「憤世嫉俗」?
從古代到現代:憤世嫉俗的轉變
根據教育百科的解釋,「憤世嫉俗」指的是憤恨不合理的社會現狀、痛恨庸俗世態。
像唐代文人韓愈,就常在文章中表達這種情懷。從古典的角度看,憤世嫉俗甚至是一種知識分子的氣節。

圖片來源:教育部成語典。「憤世嫉俗」原作「憤世嫉邪」
但為什麼現在聽起來卻像是貶義?
我的推論是,隨著工業社會發展,人人都相信只要靠勞力與努力,就有機會翻轉階級。
在這樣的「個人主義」氛圍裡,如果有人批評社會不公,往往會被視為「不努力、只會抱怨」。
於是,「憤世嫉俗」逐漸從正面的知識分子精神,轉變成一種人格上的負面評價。
阿德勒的觀點:隱蔽的恨意
憤世嫉俗者對人類展現出的強烈恨意,屬於隱蔽式的恨意。——阿德勒,《 阿德勒談人性》。
心理學家提醒,這裡的重點不只是「情緒」,而是一種長期存在的「態度」。
那麼,什麼是恨意?又和惡意有何不同?
- 恨意:例如上班時或下班後抱怨主管,純粹是情緒出口。
- 惡意:故意設局讓主管出糗,散播謠言,阻止計畫推動,或影響同事對主管的態度,否定主管的提議。
真正的「憤世嫉俗」= 長期的恨意 + 惡意。
單純抱怨或偶爾激動,不算憤世嫉俗;但如果長期不顧及他人感受,甚至開始傷害別人,那才是真正的憤世嫉俗。
回到日常:我們真的憤世嫉俗嗎?
如果有一天別人說你「憤世嫉俗」,或許可以先反問對方:
「你指的是韓愈那種知識分子的情懷?還是阿德勒說的那種人性弱點?」
畢竟,雙方定義不同,對話才有意義。
在日常生活裡,我相信大部分人對同事、長官或客戶的抱怨,其實都還停留在「恨意」階段,很少演變成惡意。
但阿德勒提醒,如果恨意長期累積,就可能轉化為惡意,最終傷害他人。
這也是他強調「社會興趣」的原因——當我們身處善意環境,就比較不會陷入真正的憤世嫉俗。
那麼,換個角度問問自己:
你在抱怨的時候,你覺得自己只是「恨意」,還是也帶了一點「惡意」呢?
什麼時候,你感覺自己從恨意跨到了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