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段被找回的時間(福爾摩沙),以量子世界與微觀層面的視角來看,時間並非單一線性,而是由無數微觀事件構成的時間原子(羅維里,《時間的秩序》)。每一位在線上觀看的人,分屬在不同的國家、時區,有著不同的眼光、情感與立場,共同構成被返還的福爾摩沙「時間」。
這段時間就宛如星空,每個運動著的時間原子,運動軌跡各異,它們擁有不同的感知與記憶,在這片星空中層層疊加——每個留言也就像時間原子運動的星光。
當仔細觀察星空中閃爍的光點(留言)時,會發現裏頭有從歷史與空間的連結到日常細節的觀察,也有從政治立場到歷史認同,每一則留言都為這段時間再添色。
這意味著:時間(歷史)可以被重新詮釋、重新理解、重新感知,甚至創造新的記憶。
歷史與空間的連結

圖片來源:《福爾摩沙》Formosa截圖
「片中出現的廟宇是坐落在今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35號的『新竹長和宮』(建於1742年)和『新竹水仙宮』(建於1865年),二者均已被登錄為市定古蹟。」
日常細節的觀察
「2:32 台灣史上第一隻被電影紀錄的貓貓」

圖片來源:《福爾摩沙》Formosa截圖
政治立場或歷史認同
「自己國家自己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守護國家不要再被侵略。」
歷史稀缺性
「百年前先民生活的實際影像,太難得了!值得仔細觀賞,細細品味!」
跨世代對比的情感
「以前的人好辛苦,有幸生在現代」

圖片來源:《福爾摩沙》Formosa截圖
本篇的本意,是跳脫檔案學或電影研究的框架,用哲學與物理學的視角,討論「老影像」的意義。或許是深感文化傳承、重視歷史與檔案等口號的號召力有限,我極力擺脫高尚大理想的包袱,以抽象(時間)討論具體(膠捲)。
對機構而言,公開意味著文化平權與共享;對每一位有緣看到這部影像的人而言,則是與網友共創了「時間」。至於尚未觀看的人,1920年代福爾摩沙的那段時光,依然停留在不同的時空,靜待與未來觀者建立新的連結。
若能以哲學詩意的方式觀看這些影像,我們不必背負厚重的歷史知識包袱,而能更自由地在時間星空中漫遊。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時間的共同創造者,百年前的影像因我們的感知而閃動,時間因此多重、豐富而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