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地緣政治、東亞歷史和國際局勢深入關注,特別是韓國戒嚴政變以及總統大選結束後,深感東亞各國的國內、外交格局若有所變動,將從地緣政治、外交與國際政治影響上牽動台灣內部政局變遷、社會走向與生存空間。
而在尋找從相關角度切入理解韓國歷史的書時,這本日本學者新城道彥教授所寫的《朝鮮半島六百年史:政爭、外患與地緣政治》映入了我的眼簾。
作者以日韓關係史見長,故撰寫本書時,遂從政爭、外交和地緣政治三者為核心切入點,以政治史的敘事方式,分析朝鮮半島六百年歷史。首先是高麗被朝鮮取代的地緣政治與外交因素,隨後是承平時代王權削弱與黨爭分裂,接著再論黨爭分裂如何不斷影響朝鮮對國際局勢的判斷,在東亞局勢變化萬千之際接二連三犯錯,以及國勢的衰退。
這段期間,分化為南人、北人、東人、西人、老論、少論、時派、僻派等朋黨均以自身之道為正道,展開政爭,即使面臨日本豐臣秀吉和後金的侵略,幾近滅國,亦仍持續相鬥。戰後國王雖重振王權,並抑制朋黨,卻又產生了外戚掌權、彼此鬥爭的勢道政治,加上國勢續衰,使政府判斷失據,於十九世紀帝國主義來臨時,捲入清朝、俄羅斯與日本的外交角逐與地緣政治鬥爭。
朝鮮雖透過日俄清的外交與地緣衝突保持平衡,甚至擺脫清朝屬國,成為獨立的大韓帝國,但隨著上述三大帝國因地緣政治利益的戰爭結束,大韓帝國最終在日本提供王族極為優惠的條件下,走向與日本帝國合併之路,成為殖民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朝鮮重新迎來獨立的可能,但是此時朝鮮人內部仍然朋黨林立、四分五裂且彼此鬥爭,而朝鮮半島所處的地緣位置,使其成為美蘇對抗的前沿,民族統一前景黯淡。最終兩韓並成為冷戰東亞地緣政治上,對抗共產主義堡壘不可或缺的前線,儘管獲得實質獨立,但卻深涉美蘇中三國的外交鬥爭,並於此夾縫中求存。
本書主軸明確,敘事流暢,因此當我閱讀時深深進入這塊土地的歷史當中,邊看眼前就會浮現如《六龍飛天》、《樹大根深》、《南漢山城》、《陽光先生》等韓國影視的景象,我也在閱讀過程中,為其中過往所不知的歷史所震驚。
例如暴虐的燕山君背後殘酷的家庭悲劇;朝臣以捍衛儒家「正道」、為國為民自許,用高道德和學理裝飾赤裸的人事和權力鬥爭;面臨潛在外敵,出使外國的正副使節,卻因黨派不同,刻意提出相反意見,錯失應對良機;日本入侵時留守衛國的光海君,雖然從地緣政治角度,敏銳洞悉了後金-明朝局勢變遷將對朝鮮帶來衝擊,卻被「堅守正道」、為力挺明朝不惜焦土滅國的臣子罷黜,以致國家遭到後金侵略,百姓陷入痛苦與危難;十七世紀朝鮮有四成人口曾是奴婢,而奴婢在日本和後金入侵期間,奴婢雖然遭到掠奪帶走,但也有為數眾多者不願再回朝鮮受非人待遇,而此種身份制度更是日本帝國來後,才強迫朝鮮廢除這種將人視為非人的身分制度;二戰後蘇聯如何透過統戰和分化,在不被發現野心情況下掌握實權,且為朝鮮人所接受等場景等。
其中最令人感到殘酷與貼近現實者,正是面臨外敵入侵時的朝鮮歷史。派往日本刺探豐臣秀吉意向的正副使節黃允吉和金誠一,前者認定豐臣秀吉一定出兵,後者則強烈否定,正因為分屬不同的西人黨與東人黨,官僚中兩黨群起紛爭,最終掌握實權和輿論的東人黨獲勝,以致朝鮮誤判東亞局勢變遷,疏於國防,導致日本兩次入侵時,幾乎亡國。
另外一樣的歷史又再次上演,這次則是國王光海君與大臣意見分歧。在對抗日本侵略時,身為世子留守國內的光海君,成為國王後,敏銳地從明與後金衝突的東亞局勢變遷中,以地緣政治角度,以及比較明、後金與朝鮮的國家實力,正確地以維護朝鮮的國家利益做出判斷,與後金結盟,但這卻被主張「事大崇明」正道、堅持要跟明朝同道的西人黨臣子聯合王族叛變,最終遭到「反正」而失去王位與性命,且因叛離正道,無法追諡廟號等。
這一段段歷史令我目不暇給,歷史場景彷彿如在眼前,瞬間流竄過了朝鮮數百年歷史的發展狀態,結合著歷史戲劇的畫面,已然神入其境,極具趣味。同時,也感到十分殘酷,臺灣面臨的國際局勢,以及內部社會輿論與政局走向,令我閱讀時有著同樣的感受。
本書透過地緣政治、黨爭和外交的分析視角,對朝鮮王朝到兩韓獨立這段歷史分析不僅入木三分,其中的內容對於身處地緣政治第一線的台灣讀者,想必更有所觸動,畢竟台灣身處東亞地緣政治、國際外交與經濟的核心交會地點,夾縫於美中兩大強國與周遭中等強國之間,國內政治局勢將牽動外交與地緣衝突,乃至全球國際局勢走向不可挽回的道路。因此當我們閱讀本書時,想必能夠以此視角,進而思考地緣政治、外交與國內政局對臺灣國際生存的衝擊,畢竟我們與朝鮮半島一樣,身處在一個無法改變的地理位置。
儘管本書略過了日本殖民時代,少掉了這段期間日本帝國、中華民國、蘇聯等外交、地緣政治和半島內部動盪糾葛的分析,略感遺憾,然而本書仍然是一本翻譯流暢、內容生動有趣且視角極具啟發的好書,不僅是關心地緣政治局勢的朋友適合閱讀,對於喜歡看韓國歷史劇的朋友,這本也是能夠滿足自身趣味、獲取有用知識、神入歷史過往與古人對話的入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