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 anybody sees this, it means my plan didn’t work. And I am already dead. But if I can somehow come back, the beginning of all this. I may be able to save her.
Butterfly Effect
如果任何人看到這個,就表示我的計畫沒有成功,
而我也已經死去。但是,如果我可以回去,回到所有事情發生的起點,也許我可以救她。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這部電影,在出續集的時候,我就打定主意絕對不要去看,至少不要花兩百多塊進電影院看,雖然我很迷這部電影,但要是我真的花了這個錢,我會覺得對不起自己從碩一就開始的文學欣賞訓練,因為我的過去所學告訴我一個定律,真正的創意是經不起太庸俗的手段的,而拍續集這樣的動作,又絕對是這個平庸世界對電影這門藝術最下三濫的操弄之一。
這部電影的主角伊凡,小的時候有三個朋友:他的死黨藍尼,他的青梅竹馬凱莉,還有凱莉的哥哥湯米。
凱莉與湯米的父母剛離婚,凱莉選擇跟父親住在一起,因為父親家跟伊凡家住很近,她想繼續看到伊凡,而湯米也選擇跟父親住在一起,因為在這個不太完整的家庭裡面,妹妹是他精神上的依靠。
伊凡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總是發生一種怪事,就是他老是有一段時間會失去記憶,忘記自己剛剛在做什麼,所以他必須要常常寫日記來提醒自己剛剛發生什麼事情。而他的失憶常常發生在他覺得有大事要發生的時刻。譬如,凱莉與湯米的父親對他與凱莉兄妹三個人性騷擾想拍兒童色情錄影帶的時刻;他與三個朋友惡作劇想用湯米父親的炸藥炸掉某個郵筒的時刻(炸死了一對無辜的母女);或是湯米在看到他與妹妹凱莉太過要好,心生忌妒想要殺死伊凡的狗的時刻。。。整體說來,伊凡並沒有一個順遂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偏偏他又常常犯失憶症,讓他在長大以後對身邊的人總是心生遺憾。凱莉後來成為某個小餐廳的服務生,餐廳裡的男客人對她做出性騷擾的動作時,她也不敢有太明顯的反抗,因為她本來就一直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湯米在燒死伊凡的狗以後進入少年感化院,出來以後繼續活在暴躁與焦慮的情緒之中。藍尼在炸藥事件之後受到驚嚇,曾進入精神安養院一段時間,出來以後本來精神狀態快要痊癒,卻又親眼目睹湯米燒狗的殘忍行徑,之後就一直把自己禁閉在房間裡面做模型,用童年的玩樂躲避對他來說最殘酷的成長。四個人當中,伊凡的生活態度應該算是最積極的,為了解開自己失憶的祕密,他開始研究所謂的記憶是怎麼回事,在大學裡面用心研讀心理學,成績好到讓他的指導教授都視為天才。
結果有一天,伊凡在閱讀自己童年日記的時候,發現他可以回到失憶的那段時間改變過去發生的事情。在他童年裡面意識空白的那段時間就好像等待著未來的自己去把它給填滿,伊凡決定要拯救自己的童年。
他回到湯米的父親對小孩子性騷擾的時刻,用犀利的言辭教訓這個變態爸爸,拯救了凱莉,後來凱莉生活很快樂,與伊凡成為人人羨慕的金童玉女,可是凱莉父親卻把他的變態慾望發洩在湯米身上,讓湯米成為一個更可怕的暴力狂,後來出現在伊凡的面前想要殺掉伊凡,卻被伊凡失手殺死,人生走到這個地步,伊凡有種此路不通的感覺,又想回到過去改變歷史。
他回到湯米殺他狗的時刻,想要勸湯米從他的狂暴情緒當中跳脫出來成為一個正常的小孩,在湯米逐漸被說服放下兇器的時刻,藍尼卻有機可乘殺了湯米,這是藍尼對湯米一貫盛氣凌人態度的過度反應,結果湯米死了,凱莉很傷心拒絕與伊凡來往,而藍尼則終身被捆綁在精神病院裡面。此路不通的感覺又出現了,伊凡又想回頭去改變歷史。
他回到小時候惡作劇炸郵筒的時刻,努力去阻止爆炸,結果卻炸斷了自己的四肢,他的朋友們經過這樣的教訓以後開始生活得比較積極,湯米反省了自己的暴虐無知,進入大學投入教會社團活動,可是凱莉卻愛上了四肢健全的藍尼,而伊凡的母親也因為照顧伊凡,心情低落染上煙癮,抽煙抽到肺癌。整個說起來這樣的人生還是此路不通。
就這樣,伊凡對自己的過去東補一點西修一些,總是得不到最滿意的結果,到最後他把所有的錯的歸到那管炸藥上面,他回到童年去把那管炸藥挖出來,卻不小心把凱莉給炸死了。他終於知道,自己人生的過錯不是靠著這些短暫的時刻來決定的,所有的錯都錯在自己沒有原因的執著。他回到很小的時候,那時湯米與凱莉剛搬到他們家,他故意對小女孩凱莉非常地兇,所以他們並沒有成為童年玩伴,在湯米與凱莉的父母離婚時,這對兄妹也沒有選擇父親而跟著母親走了。在他長大以後,走在街上,與凱莉擦肩而過的時候,生活得很好的凱莉只當他是個陌生人,而伊凡也只能回頭觀望一下,然後帶點失落的情緒繼續走自己的路。
我一直覺得,這部電影的創意來自於編劇者對於生活現象的細膩觀察,他看出了人的情緒在一去不復返的時間當中,總是在起起伏伏。人總是把過錯歸諸於時間的無情,而忽略了自己的執念。當一個人面對人生的無情時,他就開始說話了,他說的話無時無刻不存在著線性時間的力量。
以英文來說,英美語系的人時間概念大概如下:
(好久好久以前的創世紀)----->過去完成式---->過去式---->現在式----->(無限遙遠的未來直到世界末日)
而英文文法裡面有種東西叫做假設語氣
下面這句話
If I had money, I would help you.
表面上的意思是要是我有錢我就會幫你。
更深一層的意思是,我現在根本沒錢~~(所以不要想我幫你忙)
有錢這件事情跟現在的事實相反,所以講話的人會把時式往前跳一格,從現在式變成過去式。
再下面這句話,
If I had had money, I would have helped you.
表面上的意思是要是我當初有錢,我就會幫你忙。
更深一層的意思還是,我當初沒錢~~(所以還是不要想我幫你忙)
有錢這件事情跟過去的事情相反,所以講話的人會把時式從正常的過去式調整成更前面一格的過去完成式。
所以,總的來說,假設這樣的動作,就奠基在講話的時候用想像力往前跳一格的行為上面,要改變過去讓自己覺得懊悔的事情,就要像電影主角伊凡一樣,跳到事情發生的前面一點點時空中,完成自我邏輯的扭曲。然而,事實上,不管你說話者怎麼跳,不管是氣急敗壞毛毛躁躁或是精心設計亦步亦趨,不管是往前跳往後跳輕輕跳還是用力跳。。。只要你的個性不變,只要你的執著不變,整個時間(如果真的有這個東西的話)嚴格說來並沒有前進,因為你還是在犯同樣的錯誤,乘坐著自以為客觀的語言,往返於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更沒有未來的輪迴當中。